《图解本草纲目》初版问世于2009年,时至今日,已经累计畅销突破100万册!已经以八种语言销售到十几个国家,这是让我们欣慰的。在出版后这四年时间里,我们先后不断改版更新,结合读者反馈意见以及适应市场需要,每一次改版都是更精进更准确更符合读者需求。本次修订堪称权威专家审订畅销版,综合了之前版本的所有精华,在保留原文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优化了一看就懂的图解式风格,真正达到让读者 一次就读懂的白话读本,一次就能读懂《本草纲目》的精华 的编辑理念。 不仅如此,本次改版我们还邀请了中医领域权威专家,耗时近一年之久全盘审订,*程度地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度。《本草纲目》被誉为 东方药物巨典 ,本书对《本草纲目》进行了全新的诠释,精挑1300种品物、3000多条实用附方,将《本草纲目》中的适合现代人养生、治
本书编写重点体现 读经典、做临床 精神,内容框架以思维导图形式列出,对描述古代症状词汇的解释和部分条文内容归纳总结则在旁边加以标注,以方便中医爱好者、学生、医师学习、查阅和自注。
《傅青主女科》又名《女科》二卷,傅山撰,约成书于十七世纪,而至道光七年(1827)方有初刊本:后收入《傅青主男女科》中,合刊本多《傅氏女科全集》,后附《产后篇》2卷。《傅青主女科》是一部颇有建树的妇科专著,其内容体例及所用方药,与其它妇科书都大不相同。全书分为:带下、血崩、鬼胎、调经、种子、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等。每一病分为几个类型,每一类型先有理论,后列方药。在论述中,先叙述一般人对这个病症的理解,然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加以辨析。 傅青主集文学家、书画家、医学家于一身,对医学方面造诣颇深,在当时有 医圣 之誉。
《集古良方》十二卷,刊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清·江进纂辑。本书为验方汇编,内容系清以前医方,分成48种门类,各卷按照疾病分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养生等各科。卷一分为诸风门等;卷二分为危症急救门等;卷三分为五绝急救复苏门等;卷四分为痰嗽门等;卷五分为疟疾门等;卷六分为诸疮门等;卷七分为跌打损伤门等;卷八分为补养门等;卷九分为眼目门等;卷十为妇人门:卷十一为小儿门;卷十二分为子嗣门等。本书计收成方1017首,多数方剂编有七言歌括,方便诵记。本书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占代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经验,切合实用,是有临床参考价值的方书。
《濒湖脉学》为明代李时珍所编著。采撷各家论脉的精华归纳成27种脉象。书中不仅扼要地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相类脉的鉴别、脉象与病症的关系等,而且采用了歌诀体裁(七言诀),便于诵记,是学习中医脉学的一本好书,历来为广大医家所推崇。但是,由于书中的古词、术语较多,对于现代读者,特别是初学中医的人来说,有些内容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此,任应秋先生在原书的基础上加以语译,除了阐明原意外,并结合作者的体会附以必要的说明和注解并结合个人体会附以必要的说明和注解,便于习读。 书后原附录的是南宋?崔嘉彦所著的《四言举要》,李言闻(李时珍的父亲)对其有所删补。任应秋看其颇具脉学概要之说,将其置于书首,名 四言诀 ;除了对其进行解释之外,还将其分类划段,以彰显原作者的思路。 由此,于1961年完成了这本《濒湖脉学
《奇经八脉考》一书概述了八脉的循行、八脉的功能以及八脉的治疗,形成了以奇经八脉为辨证论治的雏形。但《 奇经八脉考 笺注》涉及《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及《脉经》等内容,所描述的奇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又极为复杂,给辨证论治造成极大难度,令人有望文生叹之感。《 奇经八脉考 笺注》即在《奇经八脉考》原文之下,一一作了笺注,初衷是想为研习《奇经八脉考》者提供捷径,对读者有所裨益。又必须说明的是,书中李时珍的注解不亚于历代先贤,所以本书又将李时珍的注说用黑体字表示,并加以笺注。
《药性赋》原书未著作者,据考证应为金元时期作品。因该书以赋体行文,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历来为初学中药者***之书。本书共分两大部分,*部分为《药性赋》的原文,并附有十八反、十九畏、六陈歌、妊娠用药禁忌歌等。第二部分为《药性赋》原文的逐条白话解释,本白话解针对中医初学者编写,以实用、简洁为原则,针对原书论述不尽正确处,在白话解中直接改正,后面附有其他医家的代表性论述,以与《药性赋》互参。本书适合中医院校学生、临床中医师、西学中和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伤寒论》系汉张仲景所著,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为历代学习研究中医学的之书。但该书年代久远,文字古朴,医理深奥,阅读困难,特编本书,名曰《伤寒论语译》。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伤寒论语译》以刘渡舟主编的穴伤寒论校注锣为底本进行语译而成。全书共十卷。卷*为辨脉法、平脉法;卷第二为伤寒例、辨痉湿喝脉证、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卷第三至卷第六分述六经病脉证并治;卷第七至卷第十分述辨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诸可诸不可脉证并治。每卷各专论均有『提要』,介绍全篇内容大略。每条原文中生僻古奥字词或中医名词术语,均有角码,于『注』中对字形音义做了解释。『语译』以直译诠释为主,间或参以意译全书译文深入浅出,晓畅通达,既反映了仲景原意,又便于读者读记习研。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伤寒正医录/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编著者清·邱成平。《伤寒正医录/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十卷,清代邵成平(字庸济)编著,成书于乾隆九年(1744年)。邵氏精伤寒学,认为张仲景《伤寒论》非独疗伤寒,亦为疗诸科之本。然其辞古奥,其义深邃,其法百变,读者每以为难。历来注《伤寒》者数百家,其中或同或异,皆可互参考证。故对历代医家所注《伤寒论》进行考证、研究,并结合己见,务期洞筋濯髓而必求其是。暮年不避寒暑,奋笔纂成《伤寒正医录》。书名“正医录”,系从博览中觅其精髓之内涵,体现了本书较强的实用性,对后世研究《伤寒论》颇有参考价值。
《戈氏医学丛书》为清末戈颂平撰,四种,三十卷。清光绪三十三年(一九七○年)纂成。作者戈颂平,字直哉,江苏泰州人,清末医家。其早年习文,研读四书五经,致力探求格致之理。后其子女患痉病、痘病不治先后故去,其兄、母亦患病不治而终。于是发奋研究医学,封《伤寒论》等经典医籍〔逐字逐句,推理穷原〕,历年渐有心得。经二十余年,易十三稿,乃纂成是书。 该丛书包括《黄帝内经素问指归》九卷、《伤寒指归》十卷、《金匮指蹄归》十卷及《神农本草经指归》四卷(附录一卷)。自序云:〔原名下增〕〔指蹄〕二字,俟门下士有所指归焉。〕意思是使学者能〔由此而求之己误知改,如倦游之归家,如改邪之归正。未学者知慕如行人之归市,百川之蹄海,使天下殊途而同蹄〕。(闵序)此语虽有赞誊之意,但是书内容确有参考价值。书中采
《厚德堂集验方萃编》四卷,刊于清光绪九年(1883),清·奇克唐阿手辑。本书为验方辑录书,再经著者本人“屡试而屡验”之方分类汇编而成。诸方编次,按部位分类,包括头面、目疾、鼻疾、口齿、耳疾、须发、咽喉、脾胃、腰腿等诸症:按疾病分类包括补益、痰嗽、痫症、风症、血症、黄疽、痞积、伤寒、瘟疫、感冒风寒证治;另有妇科、儿科、外科等证治。书后附有膏药、药酒方等。本书特点在于收方广,选方精,用药简便廉验,正如序言所云“用药尤有寻常易购,价廉工省者,虽至穷乡僻壤之区,马足船唇之地,靡不可仓促立致以收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