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初学中医的参考读物。 为了使初学中医者对中医的体系,分为理、法、方、药四个部分,依次叙述中医的基本理论、生理、病因、诊法、治疗法则,以及方剂和药物的组成运用等。由于本书的编写目的,在于使读者在学后对中医治病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特就中医的医疗特点 辨症论治 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可供目前一般学习中医者作为入门读物之用。本次出版,对书中 辨证 、 某证 等术语未作改动,以供学习中参考。
《伤寒论》是两千年来中医汤液学的基础。目前解读《伤寒论》一般都采取漫谈或者概述的方式来解读。《大医至简 刘希彦解读伤寒论》一书用严谨专业的态度,本着完全尊重原著的立场,逐条逐句解读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汉代经学*的成就是以经解经,完全用经书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来解。本书也继承这一传统,在解读立场上本着严谨的态度,完全尊重医圣立场,绝不引入医圣不涉及的概念。力求将这本经典用现代人的语汇,清晰而准确的传达给今天的读者,为《伤寒论》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
这次修订,较第三版增加了白头翁汤、大半夏汤、大建中汤、茯苓饮、枳实薤白桂枝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续命汤、温脾汤等8首经方以及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六君子汤3首后世名方,还增添了个人经验方三黄四逆汤1首。全书共收录91余首常用经方和15首附录方。作为本次修订的特色,是增加了776项循证研究的结果。临证经验与循证医学是医学的科学要求和发展动力,与循证医学结合是经方医学的优势。本书推荐适应症均标明循证医学证据强度,以期客观、准确地体现经方疗效。
《中医治法与方剂》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陈潮祖教授倾力近50年完成的专著,自197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以来,历经30余年,总印数达40余万册,深受读者喜爱,成为几代中医学者***参考书之一。本次修订是在2003年第4版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本书分导论、上篇和下篇三部分。 导论为中医学理释疑,是在第4版基础上新增的,将陈潮祖教授晚年所撰中医学术感悟文章分成12章,明确了中医学术界部分晦而不明、争论不休的问题,剖析了中医学理的特色。上篇为总论,所列3章分别论述了病机、治法、方剂三方面的有关知识,揭示了病机、治法、方剂的共性,论述三者间的内在联系。下篇为各论,以五脏为核心分成五大系统,每一系统成为一章,加上两脏同病,共计6章。每章均按生理功能及其相关结构分节,探讨发生病变时的致病机理;再据病机探讨治法,并举成方
本书收录了100多篇关于中医各科临床简便廉验治法和验方的文章,系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究所发起征集,从众多临床一线医生来稿中整理而成;并经邓铁涛教授审定,另收录了邓铁涛教授的经验方。本书文章篇幅精小,所载治法验方源自实践,简便易行,有助于推广中医技能、发挥中医特色,适宜基层应用。
《金匮要略》系汉末张仲景所著,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为历代学习、研究中医学的必读书之一。全书共25篇,介绍了40余种疾病,计260多首方剂。第1篇是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为本书总论;第2~17篇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第18篇论外科疾病的防治;第19篇是疝气、蛔虫等病的论治;第20~22篇论妇人妊娠、产后和杂病;还有杂疗和食物禁忌等3篇。为了便于读者学习,本书设有介绍《金匮要略》沿革、基本内容与编写体例以及学习方法的 导读 。
本书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共10卷。所述内容十分广泛,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其次有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法针法、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案和小儿按摩法。由于作者是经验丰富的中医针灸临床家,使得本书具有鲜明的临床实用特征,其间不乏作者的精辟论述,对明以后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成为针灸临床的***之书,在当今仍不失为一部具有启发实用作用的临床针灸参考书。且有图表140余幅,十分方便读者理解、记忆。本次整理采取*精良的版本,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穴名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为针灸专业人员的***之书,可供中医临床各科医生研读,也可供针灸爱好者学习之用。
《伤寒论》为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该书所运用的辩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 众方之祖 。 本书以明 赵开美刻本为底本,全书共十卷,卷一为平脉、辨脉法;卷二为伤寒例、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经病脉证;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诸可诸不可脉证并治。 本书为白文本,不载历代注文,读者可直接领悟张仲景原著的风貌,适合有一定中医学习基础者、临床医师深入学习。
本书据清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柯氏原刻本整理。 本书分上下两卷。卷上首先提出了虚劳之脉法,接着叙述了治虚之三本、二统、六因,然后从脏腑论及证、治、防、护及易于混淆诸证的辨疑。卷下主要介绍了虚劳本治方二十二首及治虚药讹一十八辨。汪氏学术上宗《内经》,对历代名医大家,如丹溪、东恒、立斋等,从其说而不泥其说,独善治疗虚劳病。 本书全面总结了汪氏多年治疗虚劳病的临床经验,其所论及的治法方药对当今中医临床颇有启发。本次整理新增中药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据道光庚寅年(1830)京都隆福寺三槐堂书铺刊本整理。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讨论了作者对古医书中脏腑结构认识不实之处进行更正;并论述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下卷分别对半身不遂、瘫痿、痘毒吐泻转筋、小儿抽风、痘症、妇人胎产等作了探讨,持论立方,便于临床检用。 全书载方33首,其中大多具有临床效应,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系由北京市已故著名针灸医师王乐亭的亲传弟子整理而成。王乐亭擅长以金针医病,所以在群众之中素有“金针王乐亭”之美誉。本书内容分为两篇,篇为临床常见疾病的治疗经验,包括治法、针灸处方、方解、配穴;第二篇为临床论治及经验配方。全书虽行文简捷,但却已充分体现出王乐亭运用针术疗疾之精髓。
本书系采人阎孝忠整理名医钱乙的有关儿科著述而成,约成书于宋 宣和年间(1119~1125),是我国现存*早的儿科专著,在儿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书3卷,上卷脉证治法,论及小儿的生理、病理,五脏辨病论治,列举常见小儿病证80余条;中卷记尝所治病,经钱乙治疗的危重疑难病案 23个,充分展示了他的医学观点;下卷诸方,介绍了钱乙经验方122首。书后附有《阎氏小儿方论》、《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该书反映了宋代多个医家的经验方,具有简练实用的特点,作为儿科鼻祖钱乙研制的五脏补泻的方剂,成为后世医家临证研究、化裁古方的重要文献。 本次整理,以清 起秀堂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有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广泛适用于中医儿科医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
本书据明 梅南书屋刊《东垣十书》整理。全书3卷。卷上以脾胃虚实传变论、脾胃胜衰论等论述脾胃学说的主要观点。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治疗。卷下论述脾胃与天地阴阳、长降浮沉的密切关系,并结合病症提出治疗方法。全书列方61首,其中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方剂,具有较好的疗效,至今仍为中医临床所沿用。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岳美中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在中医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本书分列80余项专题,涉及多种疑难病症如慢性肾炎、尿毒症及急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较全面地介绍了岳美中先生宏富的临床经验。本书医案详明,按语精当,读者通过学习,可细心揣摩先生临证思维的智慧,可掌握先生对一些经方与时方的运用体会和宝贵的用药经验,对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本书主要是帮助读者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之后,在临床上如何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治疾病的。为了便于临床参考,本书就形体部位分为全身证状、头面证状、目证状、耳证状等20类,分别介绍临床常见证状400多种。每个证状各就病因、病机,结合四诊和其他兼证,分析其不同性质,从而详列相适应的治法。篇后附有辨证论治浅说,结合实际病例,说明在临证时,如何抓住主证,探讨病因,确定证候,进行治疗。因此,本书虽从辨析证状着手,但是仍以体现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的特点为主。 本书所包括的病证,以内科为主,兼及妇科、儿科、外科和眼、喉等科,由于内容比较切合临床实际,具有临床手册的作用。本次出版,为保持原貌,对书中证状等术语未作改动,以供参考之用。
本书出现于明代,是驰名中外的眼科著作。作者不明,所世托称唐 陈思邈撰。道家以目为银海,《银海精微》寓本书乃富含眼科理法方药微妙精华之意。本书既汲取明代及其以前的眼科成就,又增加许多眼病诊治内容,将眼科理论和药物、手术治疗紧密结合起来。全书2卷,列有82种病症。包括肉轮胞睑病12种,血轮大小眦病2种,气轮白睛病13种,风轮黑睛病20种,水轮瞳仁病13种,目痛7种,目痒2种,目外伤3种,目珠胀突4种,全身病所致目疾6种。其中82症之下,有80症分别配有一图,标示病变部位或病态。本书辨证细致入微,文图并茂,立法平正不偏,选方实用有效,成为指导中医眼科临床和研究古代中医眼科成就的重要参考书。该书还被西方学者译成英文,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本次整理,精选底本,反复校勘,内容准确,另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便
本书由清代著名医家江涵暾撰。4卷。全书从诊法、五脏六腑、儿科、女科四方面论述疾病的证治,尤其是将脏腑用药分为补泻猛将,次将,十分方便临床医生辨证选药治疗。全书内容浅显,论述简要,切合临床,是一部流传甚广,颇有影响的医学入门读物。对当今中医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次整理以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书前撰有导读.书末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学习和查阅。
蒲辅周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中医药学家,在中医界享有极高声誉。本书分论述、医话、方药杂谈、医案四部分。前三部分主要收载了蒲老关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学知识及部分疾病治疗经验的论述,第四部分收载蒲老经治的内、妇、儿科疾病及其他杂病案例110余则,并附有简明按语,对读者理解蒲老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有一定的帮助。 本书可供广大中医工作者阅读,尤其对临床人员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中医医案学》1982年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鲁兆麟教授率先在全国开创了中医医案学课程,编写了《中医医案学》教材。此后,我社出版的《中医医案学》(姜德友、胡方林主编),纳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 我社重点作者刘力红老师之团队,今年年初刚刚成立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为业务主管单位、北京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的非盈利组织 北京同有三和中医教育研究院(下简称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院利用 三和书院 医道传承 在全国的数千名学员、全国医药院校老师几十名的学术资源,编写《中医医案学》(六经医案)等系列创新教材。首套教材是刘力红主编的 十个六经医案与临床带教 。 数据:刘力红主编的创新教材《黄帝内针讲义》,已经销售约6万册。《黄帝内针》一书已经销售20万册。 对于《中医医案学》(六经医案)等系列创新教材,
本书为清代医家费伯雄所著,共4卷。卷一列脉法、察舌要言、四家异同、重药轻投辨、同病各发、中风、中寒、暑热湿:卷二列秋燥、火、劳伤、脑漏、鼻衄、齿牙出血;卷三列咳嗽。痰饮、结胸、痃疟、黄瘅、三消;卷四列痿、痹、胀、下利、诸痛、三冲。全书以切脉、察舌为诊法之重点,以症状为辨证的主要依据。以治法、方药为施治的主要内容,其中尤以对慢性疾病的阐述为多。编次安排上,采取先论病症,次载自拟方,后附诸家验方的格局。全书共载方480余首,其中作者自创新方近200首。 此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书中所述的一些治法成方,都是作者从多年临床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切实可用,疗效较高,为近世医家所推崇和应用。本书文理通顺,眉目清晰,用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颇有价值,故可供一般学习中医者和中西医临床工作者参考之用。
蒲辅周先生是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本书是根据蒲辅周先生部分门诊和会诊的病案进行整理的。全书共四部分。力求反映蒲辅周先生治病的特点 特别强调辨证论治,治病务求其本和以胃气为本,并抓住季节气候和精神因素的影响以及临床证候的分析综合这两个主要环节;立法用药上贯彻 汗而毋伤,下而毋损,凉而毋凝,温而毋燥,补而毋滞,消而毋伐 的原则,配方严谨,药味少、剂量小、价格廉、效果好。每个病案下的按语体现了蒲辅周先生的具体治疗思路。
熊继柏,湖南中医药大学知名教授,*名老中医,湖南省名中医,13岁从祖父习医,16岁单独行医,从医45年,善于辨证施治,精于理法方药,对内科杂病、儿科病及妇科病经验丰富,对急性热病和疑难病证经验独到。熊老学验俱丰,思维敏捷,语言风趣,尤擅讲学,曾8次被湖南中医学院评为优秀教师、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和*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从经典到临床:熊继柏 内经 与临证治验13讲》共13讲,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前3讲是熊教授在;国家第四批、湖南省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理论学习班:上为学员讲授《内经》的录音稿,后10讲是熊教授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师生作的;中医内科临证系列讲座:录音整理稿。熊继柏教授《内经》课的特点是条分缕析,深入浅出,理论紧密联系临床,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医经典的无穷魅力。而其
朱仁康先生是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对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外科疾患均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时重视辨证论治,同时主张运用小方,对适用用于农村推广的简、验、便、廉的方药尤其推崇。 全书共分三部分。*部分为论述,是根据朱仁康先生的讲课资料整理而成,包括疮疡分类、病因病机、疮疡辨证、疮疡论治。第二部分为医案,选有54个病、141个医案,并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分析及证治要点附有论述。第三部分为经验方及常见用方,并按内服药方、外用药方分类编序进行介绍。 本书实用性强。读者对象以中医皮科及外科临床工作者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