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河北盐山县已故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原书从1918年至1934年分七期陆续刊行。期1918年出版,第二期1919年出版,第三期1924年出版,1929年又将三期合编,分上、下两册出版,共八卷,即现行的前三期合编,前后共印行五版。第四期一册,共五卷,1924年出版,曾印行四版。第五期分上、下两册,八卷,于1928年出版。第七期一册,共四卷,1934年出版,印行二版。全书共七期,30卷。至于附录乃是张氏传人于1957年献出的遗稿。
本书系郭志挺和陈树人中医师联合编著。书中收集了郭志挺与陈树人两位执业中医师大量在基层诊治过的有效病例,内容承接金元四大家的治病法则,诊断上利用中医眼诊的标准性、大数据、图像化,采取有效线索对常见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机、病势、预后进行五个阶段的分析,治疗上综合应用五运六气学说,追求在效果上的 快、准、狠 。书中大量知识都是这两位在基层医疗摸爬滚打的青年中医师的实战经验总结。
《中医临床***丛书:针灸大成(典藏版)》是由山明代杨继洲原著、靳贤补辑重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刊行。共10卷。所述内容十分广泛,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其次有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法针法、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案和小儿按摩法。由于作者是经验丰富的中医针灸临床家,使得《中医临床***丛书:针灸大成(典藏版)》具有鲜明的临床实用特征,其间不乏作者的精辟论述,对明以后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成为针灸临床的***之书,住当今仍不失为一部具有启发实用作用的临床针灸参考书。且有图表140余幅,十分方便读者理解、记忆。本次整理采取*精良的版本,书前增加导读,书末附有穴名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中医临床***丛书:针灸大成(典藏版)》为针灸专业人员的***之书,可供中医临
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主任中医师结合多年临床运用经方合方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经验总结,重点阐述经方合用治病的思路与方法,引导学用经方的操作技能与运用技巧 本书的特点是,既突出运用经方合方辨治西医疾 病,又突出运用经方合方辨治中医证的思路、方法与技巧,通过研究诸多疾 病的案例,旨在深化临床运用经方合方的基本点与切入点。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操作,内容丰富翔实,合方要点突出,旨在启迪灵感,拓展思路,力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中西医临床医师及在校学生实用参考阅读用书。
本书集作者近五十载之临床用药精研心得,其中既有前贤之深刻认识,更有作者自己的独到观点和临床经验、体会和验方。此次再版,是在第2版原载277味药物基础上,增加了作者近几年来新的临床用药体会,并新增一些药物,从临床实用性出发,基本上对每味药治疗某疾病的特效性进行了阐发。本书语言通俗易懂,适合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学生及广大的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1.该丛书畅销十余年,累计数百万销量,久居图书畅销榜前列。2.所选医籍,多为医家推崇,尊为经典医籍,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3.所选医籍均为各位专家遴选精善底本,加以严谨校堪,为读者提供精确的原文。4.本次修订拟从开本、装帧形式、用纸方面进行调整,同时针对原书错讹之处进行订正,并改写导言,更新和增加使用说明等。本书共10卷,所述内容十分广泛,首论《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其次有针灸歌赋选、经络腧穴、刺法针法、灸法、针灸证治、杨继洲医案和小儿按摩法。
董氏奇穴是一种疗效高,应用容易的针灸之学。本书主要介绍董氏奇穴治疗痛证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及针灸治疗痛证的规律,对临床常见的痛证,包括四肢、内脏、五官等,每种痛证都介绍了特效针法,为医师临床灵活取穴提供方便。是一本重点突出,实用性强,既能便于学习查阅又能便于临床的图书。
本书分为三章,分别为耳科、鼻科、咽喉口齿科,共选取常见耳鼻喉科疾病20种,典型医案107例。每个疾病前言部分介绍了王教授对该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诊疗思路、临床经验、特色经验方药,尤其是岭南特色用药和外治法。
本书首先以增强生命活力、完整有序的动静功法系列和系统的真气运行法理论,构建了真气运行学说的基本体系;其次穷究“三圣道”理论、天人一际的哲学底蕴,将真气运行学说根植于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化之中;*后,以数据翔实的临床总结、实验研究和病例实践、体会为验证,上下呼应,前后印证。
李翰卿先生是建国初期山西四大名医之一,他主持的 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宫外孕 1978年被全国科学大会评为 重大贡献一等奖 。研制的宫外孕Ⅰ号方、Ⅱ号方,至今仍刊载在中医妇科教科书中。《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系李翰卿先生耳提面命,李映淮先生躬录、整理而成。书中承载着两代人数十年学习、研究、应用《伤寒杂病论》经方的临床实践及经验,反映作者博通医籍经典,但不泥古、与时俱进,注重古为今用,擅用经方、小剂的学术特色。闫云科先生在整理校订书稿时,又附载了所存之李翰卿先生麻黄汤、桂枝汤、大承气汤三份讲稿,可以说是三代人的心血铸就一部伤寒论临证录。
本书系统梳理了古今与近视治疗相关的理论学说与治则经验,归纳出近视防治的古今名方及外治方法。广泛搜罗历代名医名方和当代名家验方,井阐明各家近视相关理论学说,为近视中药内冶法提供了翔实的参考资料。同时,注重针灸、按摩等物理疗法及药物外治法在近视治疗中的作用,梳理总结出头针法、核桃灸法、熨目法、药物熏眼法等诸多卓有成效的近视外治方案,为近视中医外治打开了广阔的治疗思路。
2014年仝小林院士与弟子学生利用微信创建中医学术交流平台,针对历代理论难题、临床专病经验、方药量效果关系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平等交流,鼓励争辩,唯真唯实,唯用唯效,气氛热烈,亮点频现,《仝小林微医辨惑传习录》即为师生互动的学术结晶。 本书分仝小林论中医维新、中医基本理论辨惑、中药方剂运用心悟、中医临证经验发微、临床典型案例探讨等部分,将讨论文字分类整理,直指核心,汇聚精华,理论发挥、案例评析,密切联系实践,体现知行合一,读者如能深入体会全书之理、法、方、药、量、案之真义,必有收获。
本书汇集了李浩教授三十五年来在中医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中的宝贵经验。全书分为四个部分:谈法论案、经方论治、巧论药对、医话医论,系统展示了李浩教授在治疗心脑血管病、更年期综合征、失眠、抑郁焦虑等疑难杂症中的独到见解与精湛医术。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疗效显著的临床案例,还深入剖析了经方的灵活运用、药对的巧妙组合以及中医经典理论的现代解读。李浩教授秉承 传承创新 的理念,结合现代医学的优势,提出了 开阖枢机 斡旋升降 形神同调 病证结合 等独特的学术思想,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腹诊和按摩是中医诊疗的特色方法。本书作者以仲景《伤寒论》腹诊为纲,基于在北京按摩医院二十余年的按摩诊疗经验,详解百余种中医腹诊按摩体征以及对应的辨证施治手法。书中所载病例,广泛涉及现代人因工作生活压力、饮食作息不规律等导致的不适症状,一些病患检查各项指标正常,但就有各种难忍之痛,经腹诊和按摩后,得到缓解疗愈。作者生动详实记述腹诊思考和按摩治疗的过程,其深入独到的思考,细致的手感分析,对临床按摩医生多有启发;作者对按摩诊疗过程的描述清晰生动,读之如临其境,如亲身所感,既有助于同行学习,也有助于读者关注和辨别自己的身体状况,出现问题及时诊疗,恢复健康。本书作为一部既具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案例方法的腹诊按摩著作,无论是从业医师、病患,还是关注自身健康的读者,读之必能从中获益。
《傅青主女科》评注一书在原文基础上,对一些较为生僻或重要的专业词语进行注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每一条目后均有评议,评议内容紧扣本条,充实和展开对该条目的释义,如总结该病的病因病机,对该条目涉及的重要方剂进行方解,并结合现代医学说明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在涉及到妇科常见病证的条目后列有 医案选录 ,所选医案皆出自近代中医妇科名家,在按语部分结合原文内容对该医案进一步解读,使得该书更加贴近临床,有些内容后加了 注 ,为编者就内容进行补充性解释。
主编仝小林教授为我国著名中医内分泌专家。仝教授积数十载临床经验,从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高度,深入细致地研究脾瘅,并将主要成果倾心著成《脾瘅新论: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及治疗》。该书具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对理论研究和临证治疗均有重大指导意义,堪称脾瘅(代谢综合征)研究和临证的作品。 《脾瘅新论: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之新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脾瘅概念赋新义:大胆赋予脾瘅概念以 代谢综合征 之新义。 ★脾瘅病理立新论:对脾瘅的病因病理提出了 膏脂 血浊 等病理因素新概念,提炼了 三段四期 的病理演变规律,将脾瘅分为 前 中 后 三大阶段,概括为 郁、热、虚、损 四期经过,并对各核心病机进行了全面而富有新意的理论概括。 ★脾瘅辨证创新路:既详论脾瘅的各种 显症 ,又创造性地对脾痒早
本书是吴雄志教授继《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重订伤寒杂病论》之后对著名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又一解读。书中介绍了六经辨证中的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等经)的主证、兼证、脉证并治等,结合各经用药处方,将介绍了如何按病选方、用方等内容。以《内经》解伤寒,融温病于六经,以六经统百家,探索寒温一统、内外一统与古今一统,并汇通中西。《重订伤寒杂病论》(大字诵读版,黄色封面的)可于此书配合阅读,条文序号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