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顺应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趋势,推动我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针对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贯彻四年制教育思想,体现适合四年制教学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校际协作理事会、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全国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共同决定成立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并根据*确定的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启动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检验专业第六轮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轮规划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 本轮教材的修订和编写特点如下: 1.创新教材体系,促进学科发展 本套教材兼具医学检验专业第六轮教材修订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首轮教材编写的双重
医学检验技术是归属于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的二级学科。吕建新、王晓春主编的《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为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重点课程,编写内容上在不遗漏重要知识点的基础上,摈弃既往教材编写中求多求全的思想,不能以作者的兴趣或专著式编写,内容的取舍及轻重要符合教材的要求,条理清楚,简明扼要,严格控制篇幅。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和技术,要明确并重点详尽介绍,切实体现“三基”,突出“检验技术”的专业特色。
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本科中医养生学专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十三五 规划教材的一个分册。教材内容紧扣课程教学大纲,并围绕课程和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人员写养生教材,旨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的中医养生学人才
本版《药用动物学》教材,贯彻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都作了较大补充、调整,强调内容应充分体现系统性、继承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注意吸收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新成果、新资料,使内容更充实、更鲜明、更准确,易于为学生所理解,如新撰写的绪论,从八个方面较详细地论述了药用动物在我国应用的历史和发展概况、药用动物学的概念和任务、药用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在每章之前都设定了“导学栏”,扼要提示本章要点,为学生导读;为强调中药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专门增加了“药用动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一章;在各章的“药用动物举要”项目中,普遍都增补了“药用”内容,以体现现代研究进展情况。在结构上,将全书调整成为4篇(总论、药用无脊椎动物、药用脊椎动物、药用动物资源保
刘保江等编著的《麻醉护理学》共分为六篇二十二章,篇主要麻醉科的工作任务及麻醉专科护士工作职责及如何培养麻醉专科护士。第二篇为麻醉护理学知识与技能,介绍了围术期常用药物和液体管理及监测技术与护理。第三篇为临床麻醉护理,第四篇为重症护理,第五篇为疼痛诊疗护理,第六篇为麻醉护理管理,主要介绍麻醉科药品管理、院内感染防治、信息化管理及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等。
刘克辛主编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供临床药学专业用第2版)》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共25章。总论18章,系统论述了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着重阐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主要理论、公式的临床意义及其临床应用。 在总论中,为强化当今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重点,将药物转运及转运体、药物代谢及代谢酶以及药物分布及血浆蛋白结合分为单独章介绍。在总论中增加了蛋白多肽类药物、手性药物、天然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将第1版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一章融入新增的19~25章各论,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临床常用药物、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和已开展治疗药物监测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知识,包括药物的体内过程、药代动力学特点、体液药物浓度测定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本教材末的附录包括常用药物的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卢祖洵、姜润生主编的《社会医学(附光盘)》在广泛吸纳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医学基本构架的完整和全面,力求创新。对传统教材取舍不定的内容尽量融汇其中。与目前已出版的《社会医学》教材比较,虽然本教材的章节设置没有大的变化,但对“医学模式”、“社会医学基本理论”、“社会医学研究方法”、“健康管理与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等章节修改的内容较多。尤其是系列教材统一规定的编写要求,如教学建议、学习目标、各章内容小结、习题、配套多媒体课件等,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必然赋予本教材更多的特点。
《中药炮制工程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总论,讲述中药炮制和中药炮制工程学的基本理论;中篇中药炮制技术与设备,详述主要炮制方法工艺操作及常用设备,列举150余种中药饮片的药材来源、炮制方法、质量要求、炮制作用、炮制研究;下篇为质量控制与生产管理,讲述中药饮片质量控制、贮藏养护以及中药饮片厂设计、GMP认证与实施、设备的设计与开发等。
沈关心、徐威编*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供药学类专业用第8版)》是在第7版《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相关教材,并结合编者多年的教学心得修订而成的。本书分二十一章,其中包括抗体、补体系统、细胞因子、免疫细胞、免疫应答及其调节、超敏反应、免疫学应用、细菌学概论、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真菌学等内容。
范昕建、黄象安主编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是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其定位主要是以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全国规划教材为主,兼作为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及全国职称考试的参考用书。本书的编写强调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适当,根据国际国内传染病学的现状及学科特点,以现代医学为主线,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临床实际为出发点,力争做到中西医有机结合,但不勉强结合,尽可能介绍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思路及方法。病种选择上重点是常见病、多发病,增加部分新发传染病种,对朊毒体感染等国内少见病种,暂未纳入。内容上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达到一定深度,充分体现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在传染病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本书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专业规划教材之一。全书共五篇二十章,在阐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介绍榆验项目的方法学评价、质量保证和临床应用,为临床诊断疾病、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提供灵敏度高、特异性高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并充分利用大量图、表展示重点和难点。全书内容新颖、论述严谨、层次分明、文笔精炼、图文并茂,且每章均有中英文要点,便于开展双语教学、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本书供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及相关专业本科、专科和成人教育(专升本)各层次学生用作教材,也可作为临床检验人员日常工作、继续教育和职称考试的参考书。
本教材为第3版,是首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本教材吸取了国内外各版本《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材编写经验,并以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超微结构学、临床诊断学以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学科等方面的进展来丰富和充实了病理学的内容,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基因和蛋白质五个层面揭示疾病的本质,突出整合医学的原则。全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共计26章。总论共计19章,主要介绍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细胞信号转导系统与疾病,细胞凋亡与疾病,黏附分子与疾病,应激与疾病,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水肿,缺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炎症,发热,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性疾病,肿瘤,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代谢综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系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主要供高等医药院校中西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包括五年制与七年制)教学使用。 全书系统介绍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以及常见外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知识与技能。共分20章,其中第1-8章为总论,主要介绍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基础理论,第1章为绪论;第2章为中医外科证治概论,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第3-8章为西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包括无菌术、围手术期处理、外科麻醉、休克、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与失调、输血等。第9-20章为各论,主要介绍中西医结合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疑难杂病,依次为外科感染、皮肤病、颈部疾病、乳房疾病、损伤、急腹症、腹外疝、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肛门直肠疾病、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
赵进顺、黄水平、徐广飞主编的《预防医学》是 21世纪创新系列教材之一,由浙江、江苏和山东等省高等院校的有关预防医学专家编写。本书主要介绍生活环境、职业环境、食物及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环境与健康统计分析中常用的医学统计学方法。书中编写了14个实习指导,供各院校在实践教学中选用。附录部分包括预防医学专业常用词汇中英文对照及医学统计方法附表,供使用者参考或查阅。 《预防医学》内容简明、新颖,实用性强,可作为临床、口腔、全科等医学及相关专业用作教材,同时也是疾病防治和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有用的参考书。
《 十二五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医学物理学(第8版)》以物理的基础内容为核心进行编撰,在应用上结合医学问题的物理解决方法和技术。作为一本适用于医学生的物理教科书,内容丰富、全面翔实,既可以全面学习,也能作为查阅工具。该教材第7版以来,在全国各大院校具有较深厚的基础,在同类教材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医学物理学共19章,继承了第7版的科学性,并保持了内容严谨、翔实、丰富等特点,主要是拟对一些章节进行调整,使之更加适合当前广大5年制教学阶段的学习计划和教学安排的要求。在第8版中,物理基础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更加突出,采用基本内容与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排。《 十二五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医学物理学(第8版)》将物理基础按照学科分类特点,以力学、热
1.继续采用“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 在规划、出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时(原称“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新一版、新二版,亦称第七版、第八版,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经过两版教材的实践,证明该运作机制符合新时期*关于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精神,同时也是适应新形势下中医药人才培养需求的更高效的教材建设机制,符合中医药事业培养人才的需要。因此,本套教材仍然坚持这个运作机制并有所创新。 2.整体规划,优化结构,强化特色 此次“十二五”教材建设工作对高等中医药教育3个层次多个专业的必修课程进行了全面规划。本套教材在“十五”、“十一五”
顾作林主编的《高等数学(供药学类专业用第6版 全国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选择合 理的教学内容与体系结构,强调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与计算工具的突出作用,把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渗 透到教材内容中去,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强调结构 合理、逻辑清晰、例题丰富。这次修订,完善了基本 初等函数、增加了第十章线性代数基础等内容。 根据当前医学院校教学课时少而所需数学知识较 多的实际情况,精选以下内容:函数与*限、微分学 、积分法、空间解析几何、微分方程、无穷级数、 Mathematica应用等。教学总时数为100~120学时。 使用院校可酌情删减一些相对独立的章节,以适合60 ~80学时的教学。
本《外科学》教材为确保教材具有连贯性、继承性和系统性,基本按照上版教材的体例结构编写,对部分章节进行了精减、增补和修改。为解决教材越编越厚和教学课时相对有限的矛盾。对部分内容“忍痛割爱”、精炼文字、缩编瘦身,减少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同时,增加了当今外科学的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并考虑到中医药院校的教材特色。适当增加某些外科疾病较为成熟的中西医结合理论和治疗方法。内容涵盖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内容,以适应临床实际需要。本书由谢建兴主编。
本书第3版原理阐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内容编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内容表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内容详略恰当,符合本科护理专业需求,更侧重科学研究结果和结论的运用,不在研究方法和科学发现过程上花太多笔墨,避免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偏离重点。“人体几个重要阶段的生理特征”,“社会、心理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社会、心理因素对消化功能的影响”等内容体现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在保留第2版总体框架结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收集到的对第2版《生理学》教材的意见和对新一版教材修订的建议,对第3版教材内容做了适当更新,压缩个别章节对作用机制或功能调节过多地阐述,重新审定部分章节的编排顺序和内容,增加与临床护理相关的内容以及特色栏目,如:环境对呼吸的影响、体温的测量方法与发热程度等。修订
《中医外科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重点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辨证和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等,共五章,突出外治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各论以中医病名为主线,以类病为章,具体疾病为节,按中医外科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和其他外科疾病共九章,每病包括无题概述、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防与调护等内容。本教材由李曰庆教授、清湖教授主编。
本书从心血管系统基本的临床诊断检测技术入手,分类阐述了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等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并专门论述了重要的心血管药物的临床应用。全书共17章,图文并茂,且用表格的形式收录了许多有助于诊断检测的数据,内容非常丰富。本书适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师、检验技术人员阅读。
实验教学是人体解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中,我们把同属该学科的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面解剖学与影像解剖学3个三级学科的实验教学融合成了一个人体解剖学实验平台,编写了这本涵盖3个课程的实验教材。本教材包括3篇,篇为3个课程的基本实验,分属3章。第二篇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每个实验都融合了3个课程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三篇是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不同学校可结合自己的特点全部或选择部分实验用于实验教学。本实验教材概念准确、文字简明,层次清晰、使用方便;一本教材3个课程使用,既便于学生提前预习和教师对相关学科实验内容的了解,又可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另外,教材后面的填图可以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