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三千公尺,路寒袖的胸懷視野,比天空低一點,比雲層高一些,而他雙腳所站立的位置就在結結實實的土地與多情的人間。從鄉村到城市,再又回歸土地,他凝視的關懷與角度,落在番薯與稻米生長的平疇原野。在共同記憶不斷流失的我們所居住的這塊土地上,路寒袖記錄的顯影,不只是他的憂鬱,也是我們的情感所依。 作者簡介 本名王志誠,台中縣大甲人。一九五八年生。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教師、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撰述委員。現任台灣日報副總編輯兼藝文中心主任、文化總會副祕書長等。 曾獲金曲獎*作詞人獎、金鼎獎*作詞獎、金鼎獎推薦優良圖書出版獎、賴和文學獎、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散文獎等。 著有詩集《早,寒》、《夢的攝影機》、《春天的花蕊》、《我的父親是火車司機》、《路寒袖
天津的形成,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道,唐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 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宋金時稱「直沽寨」,元朝改稱「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明永樂二年(1404)築成衛,稱「天津衛」。現為中國北方重要的港口貿易城市,同時人文薈萃,文化繁榮。馮驥才之於天津,恰似《魯迅的紹興》、《沈從文的湘西》和《郁達夫的杭州》一般,充滿記憶,也充滿了感情。「它常常叫我驕傲地感覺到自己擁有那麼豐富又深刻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全裝在這個巨大的城市裡。」每個城市有每個城市的性格。城市性格的形成,在於文化,在於積累,城市性格形成之後,又反過來同化、影響住在這個城市的人們。馮驥才說:「我和這個城市的人們渾然一體。我和他們氣息相投,相互心領神會,有時甚至不需要語言交流。我相信,對於自己的家鄉就像對你真愛的
「九七回歸」之後,香港有不少學生北上遊覽首都。在北京旅遊,接觸中國文化,對「京味」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讀老舍(1899-1966)小說,肯定印象深刻。老舍作品多以北京為背景,把這座世界文化名城神秘而複雜的面貌揭示給讀者。他用純正地道北京話寫作,作品被當成學習漢語的範本。本書編者舒乙為老舍之子,1935年生於青島,北京人,滿族。畢業於原蘇聯列寧格勒基洛夫林業技術大學林產化學系。在研究所和工廠當過科研人員和高級工程師,1978年開始從事業餘寫作。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老舍研究專家。也是有名作家。 「新高中會考必讀(文學)」系列是為了配合香港教育統籌局新高中教育改革、針對香港中學生學習和應用現代漢語而編選的。在新高中學制下,對「中國文學」的改革,是將比以往更加注重文學創作,「讓學生享受創作的愉悅,抒發
蕭至傑是個平凡男孩。母親彷彿為了彌補父親意外死亡的悲劇,強迫他接受嚴苛的小提琴訓練,生活陷在日復一日的灰暗音階裡。女孩孫以芃奇蹟似地走進他生命,短暫的相處竟成至傑永恆而純淨的愛。剛滿18歲,一場擦槍走火的意外,把蕭至傑送進了監獄,十二年苦牢,歷經許多扭曲的暴力,心性幾乎徹底摧毀。出獄後,他展開一場尋找孫以芃的城市冒險。他一心渴望要回到那個與女孩並肩的美好下午……但,古怪的是,他竟是需要一把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