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學人輩出。中國內部劇烈的社會文化變遷,中西文化的撞擊與交流,客觀上催生兼通新舊、學貫中西的大師。鴉片戰爭以後一個半世紀,國家飽受內亂外患。正是幾代學者,使中國學術的傳承與發展血脈下斷,以文化的復興支持了民族的振興。 大師多有啟蒙之願。皇皇巨著之外,每每有小作發表。志在訓練學子,普及文化,啟迪民智。這些作品都是精心之作,寫作時並不比著撰學術文章省力和容易。因此往往能融會貫通、深入淺出,揮灑自如中顯露真知卓見。與其後坊間出現的輾轉編撰之作相比,這些作品實在更值得傳之久遠,成為後學的必讀。 本店遂有編輯出版“大師小作”之議。學術本無大小高低之分。此處所謂小作,不僅指篇幅,主要還是指行文落筆較為普及而已。既為學術大師傅道授業解惑之經典筆墨,又是莘莘學子自身修養訓練之
長期以來,不少中文科老師將「精批細改」的文章批改模式視為圭臬,不敢有所改變或偏離,務必將學生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否則,會被質疑沒有盡力改好學生的文章。久而久之,便出現一種「師生相殘」的惡性循環:寫文章的覺得寫作是一件苦事,改文章的也感到身心疲憊。 為了提高老師批改文章的效率、改善學生寫作文章的能力,本書選取了三十八篇學生文章作為批改範例,由十九位中文科老師向大家示範如何以「能力導向」的模式批改文章,希望中文科老師可以認識、以至掌握這種全新的批改模式。我們希望老師與學生都可以在本書中有所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