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中國木建築(修訂版) 港版 內容簡介 「中國人用木頭造出紙張,用木頭刻字製版,然後在木頭搭建的空間裡,一併寫下整個建築和工藝發展史。 當西方人用石頭寫下他們的建築故事時,中華民族在幾千年裡,卻一直利用遠比石材脆弱得多的木頭來支撐他們的家園。木頭的背後當然是有着另外的故事。」 一本由「木」引伸出來的書,訴說著作者一段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心路歷程。它是一本「中國木建築」,但又「不只」是中國木建築的書。 修訂版新增整理出一個有提綱絜領作用的詞彙表,以方便讀者細味全書。 目錄 序 前言 願托喬木 第一章 起家篇 建立一個家的態度有兩種,其一是將自然拒諸門外,其二是與自然共處一室 中國人將「家」托付喬木。家、庭並非一回事 木柱既然保留着自然氣息,樹
二次大戰後,來自中國的新移民以及美國為主的影響,又給台灣帶來了新的變化。1970年代經濟起飛之後,無論在都市或鄉村,在生活方式與建築景觀上都產生了大的改變,因此也促成了人們的反思,陸續興起的文化資產保存與社區營造的概念,帶起了保存不同時期建築的想法。今天台灣文化資產中,指定的古蹟與登錄的歷史建築除了有歷史悠久的考古遺跡、城堡、合院建築外,近代的日治時期建築,包括戰後興建的建築,也因為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具體證物,而被保存並活化使用,成為豐富城鄉之文化資源。 透過本書,讀者可以享受穿越時空感的台灣都市之旅,比對今昔照片,更能深刻感受到台灣建築之美,進而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我們生長的寶島!本書特色本書以台灣歷史為背景主軸,匯整了寶島代表性都市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四個都市中具有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