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概念是其实践概念的原初形态及哲学变革的枢轴。由刘贵祥著的《马克思的感性活动论研究--一个生存现象学视角的探索/兰州大学敦煌学与人文科学系列研究哲学丛书》致力于追问感性活动作为实践概念的原初形态“如何可能”。为此,作者分别从发生线索、文本依据、主要内容、通达视域、理论意义五个方面对该主题予以探讨。全书自觉将马克思哲学重置于中西两大哲学系统之中,以生存现象学为视角,指证马克思学说的性质本质上是历史现象学的。这一指证既超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三种对立”,也构成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前提。
饗宴(Symposium)一字的動詞sympotein即「共飲」之意,是希臘時期重要的社交活動,為男子同聚論辯、籌畫、誇耀、或單純地與他人飲酒聚會。饗宴經常為慶祝年輕男子正式進入貴族社交圈而舉辦,也有因體育或詩藝競賽獲勝而設宴。本文裡描述的聚會,即是主人阿伽松歡慶首齣悲劇獲獎,邀集友人在家慶祝。當天在座的有辯士學派修辭家斐德羅和鮑薩尼亞,醫生厄律克西馬庫,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主人阿伽松,以及蘇格拉底;他們決定以對愛神的禮讚助興。 對話錄裡一篇篇的頌歌,輝映著讚頌者的身份與性格。在眾人以不同角度讚揚了愛神之後,蘇格拉底出場了。他運用擅長的詰問法,駁斥前面禮讚愛是美善的見解。之後他以狄奧提瑪之口,宣說有關愛的真知:愛神是介於神人之間的精靈,他介於美醜,既有智慧又無知,既豐饒又匱乏;愛情是對美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