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是一種誘惑。 有正義感的人, 多少都曾經把死刑當作是一種實現正義的方式…… 我們心裡都有一把尺,衡量罪惡與正義。 但是當我們執行了死刑,我們還能保住好人與壞人之間那一點點的差別嗎? 始於法務部長王清峰下台,2010年死刑議題自此開始延燒,媒體與大眾輿論在殺與不殺之間擺盪。作者張娟芬親身採訪死刑犯,讓大眾看見死囚在罪刑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並於此書回溯沸沸揚揚的2010年,剖析台灣司法制度在執行死刑上尚存在的缺失與不健全,讓大家深思以暴制暴之下暗藏的問題。本書提供一個空間更寬廣的思考平台,讓社會大眾能以更多元的角度來衡量生命的重量。 本書分為三部分,開闢這個議題更寬廣的思考路徑: 部 思考 死刑議題不是非黑即白。它牽涉到深層的價值選擇,也牽動深刻的情緒。部分的
蒙田問:昨天還熱烈被提倡,到明天就完全改觀的善、與犯罪僅有一線之隔的善,到底是什麼? 盧梭說:遵循慾望衝動而活是奴隸,遵循自己制訂的法律才是自由。 康德說:頭上有燦爛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 世上是否存在普遍正確、良善的行為準則?究竟「法」是什麼?道德又是什麼? 何以讓千年以來的哲學家為此爭論不休? 西元前三九九年,蘇格拉底因犯了「不信奉國家所承認的諸神,並且讓年輕人腐化」的罪,而被判死刑。後,蘇格拉底堅持遵從雅典國法,接受判決。蘇格拉底的死,成了西方法學家不斷討論的主題:人是否有遵守法律的義務?即使是惡法,我們也必須遵守嗎?又是誰賦予法律強制力? 為了探討「法」的起源及概念,本書整理網羅千年來哲學家的論述。從霍布斯、洛克、盧梭到康德,這些形塑近代國家概念
吳非學歷:國立莫斯科大學社會傳播學博士;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後;廣州暨南大學副教授;廈門大學兼職副教授;廣東省政府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發展中心特聘研究員。經歷:香港《大公報》「傳媒睇傳媒」;《信報》、《南方週末》網路「孰是孰非」、《時代周報》專欄作家;暨南大學海外華文文學與華語傳媒研究中心研究員;暨南大學危機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Email:wuf205@gmail.com 胡逢瑛學歷:俄羅斯外交部國立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新聞傳播學博士;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全球在地文化中心籌備處助理教授;《元智全球在地文化報》執行編輯經歷:香港《大公報》「傳媒睇傳媒」專欄作家;《南方週末》網路「孰是孰非」專欄作家。國際戰略學會、跨文化傳播學會、中國新聞史學會、中國傳播學會會員。Email:fengyunghu@yahoo.com.cn
截然不同的觀察角度,讓你了解不一樣的世界情勢! 法國前外交部長、知名戰略專家,聯手分析世界局勢,提供您嶄新的國際觀! 本書作者,分別為法國著名的戰略專家及前外交部長,對於國際間力量的消長、角力、勢力平衡有深刻的洞見。對世界的觀察角度,也有別於平常台灣讀者習於接受的美國CNN、英國BBC觀點,試圖從歐陸,以及其他國家的觀點,替讀者打開另一扇解讀世界的窗。 豐富的地圖資訊,讓世界局勢一目瞭然 本書提供八十餘幅的彩色地圖,涵蓋的主題,從近代帝國的崩潰、冷戰時期的雙方陣營,到世界的人口分布、語言、宗教、移民、觀光、水資源、生態問題等。藉由各個地圖,清楚呈現各個主題的地理分布概況,無論是了解近代歷史的演變、地緣政治的興衰、資源的分配,都可藉本書中的地圖輕鬆了解。 各國眼中的世界,讓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