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是一種誘惑。 有正義感的人, 多少都曾經把死刑當作是一種實現正義的方式…… 我們心裡都有一把尺,衡量罪惡與正義。 但是當我們執行了死刑,我們還能保住好人與壞人之間那一點點的差別嗎? 始於法務部長王清峰下台,2010年死刑議題自此開始延燒,媒體與大眾輿論在殺與不殺之間擺盪。作者張娟芬親身採訪死刑犯,讓大眾看見死囚在罪刑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並於此書回溯沸沸揚揚的2010年,剖析台灣司法制度在執行死刑上尚存在的缺失與不健全,讓大家深思以暴制暴之下暗藏的問題。本書提供一個空間更寬廣的思考平台,讓社會大眾能以更多元的角度來衡量生命的重量。 本書分為三部分,開闢這個議題更寬廣的思考路徑: 部 思考 死刑議題不是非黑即白。它牽涉到深層的價值選擇,也牽動深刻的情緒。部分的
. 中華民國首度政權移轉,閣揆現身說法 .記錄2000年台灣政壇暗潮洶湧的140天 .見證政權轉移的歷史時刻,執守民主政治精神 回顧2000年3月18日總統大選,將台獨主張列入黨綱的民進黨「陳/呂配」贏得選舉,中華民國政權和平移轉的歷史新頁就此開展。然而,那一刻的兩岸局勢是動盪的、島內民心是不安的。唐飛--時任國民黨政府施政滿意度的國防部長--在民進黨力邀下入閣,肩負起全國人民對新時代的期待。 從國民黨的「黨進黨出」、「聯合內閣」,到陳水扁總統「全民政府」的風風雨雨,當年迫於以個人身分「入閣」而非「組閣」的唐飛,選擇以人稱、「類日記體」的方式,回憶十一年前「入閣」140天的前後因果。除了回首政黨首次輪替的兩黨在立法院內外的政治爭鬥,他對初次執政的民進黨與陳水扁政府,有其獨到的觀察與
以法國自由精神之眼審視獨裁政治 北韓,地球上神祕的國度,若未取得官方允許,理論上沒有人能夠自由進出。 法國知名記者葛達廉為撰寫報導前往北韓,朋友克洛漢決定同行。為了能夠合法入境,葛達廉隱瞞實際身分,冒充旅行社負責人,假開發觀光市場之名取得入境簽證,在二○一一年成功進入平壤。還在巴黎的時候,他們已經必須經過疑心重重的北韓官員一關又一關的面談,在進入平壤之後還有三名金先生以「導遊」之名如影隨形,全天候跟監。 雖然在此之前,葛達廉已經走遍南太平洋、中南半島、巴拉圭,甚至塔斯馬尼亞,旅行過地球上八十個國家,但北韓還是讓他大吃一驚…… 每天晚上,葛達廉只能把自己關在廁所裡,用暗號寫日記。他用略帶挖苦的筆調記錄下這趟五味雜陳的旅程,也算是他對遠方國度的幾位「金」先生致意。
這是一本寫給法律人的法律市場趨勢分析與行動策略 明日世界的律師,主要戰場不在法庭,在市場! 要滑向冰球去的地方,而不是冰球曾經出現的地方。─韋恩.格瑞斯基WayneGretzky 當法律人思考著未來時,不論他們想的是法律事務所抑或法學院,都應該為將來可能出現而非曾經如何的法律市場,做好準備。 未來的法律世界將與過去大相逕庭。法律機構與律師正面臨關鍵抉擇,而且未來二十年的改變,將比過去兩百年所經歷的變動還要劇烈。對於法律市場,大家都有著深切的憂慮,諸如擔心公共法律基金的刪減,可能會降低「司法接近權」(accesstojustice);法學院提供的學生名額似乎大於法律市場的工作機會;以及不符成本的法庭訴訟。 有關這些憂慮以及其他許多缺失,本書提出了不一樣的補救之道。舉例而言:大多數的律師都支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