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STS×社會理論,迸出哪些新滋味? 眾多技術物案例,捕捉社會與「非人類」的交引纏繞 人類世時代必讀的科際研究入門書 「人性始於物。」──賽荷(Michel Serres) 「若是物質性、人造的世界不存在……我們這些解剖學意義的現代人類,幾乎不可能慮及社會。」──拉圖(Bruno Latour) 何謂技術?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是什麼?是新技術的出現,無情地推動社會變革,抑或,技術僅僅是社會的工具,受到人類意圖的擺佈,正所謂: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上述兩種想法分別反映出技術決定論及社會決定論的觀點。前者對科技抱持「反人文主義」(anti-humanism)的立場,認為技術具有絕對的自主性,位於社會關係之外,技術帶給文化的後果則是線性的,像是「網路必能摧毀極權政府」之宣稱即屬
世界遺產每年經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後,都會陸續增加或刪減,截至2012年為止,全世界共有962座世界遺產,分佈在5大洲、157個會員國或地區,其中745座屬於文化遺產,188座為自然遺產,29座則是綜合遺產。 MOOK在「世界遺產」這個領域長期耕耘,多年來始終享有口碑,這本全新的《世界遺產全書》,收錄了截至2012年止,全世界962座世界遺產,也是市場上*、完整的世界遺產專書。 除此之外,由於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有不少具有名列世界遺產條件的地點始終無緣被世界看見。文化部從文建會時代便陸續召集國內專家、地方政府、文史工者開會,以符合世界遺產推動之標準,多年來共提出18處潛力點,作為未來提報世界遺產的參考依據。為了讓台灣讀者能從台灣瞭解世界遺產,本書也特別收錄這18個潛力點。 這本新版世界遺產主要分成四大部
轉個彎,世界大不同!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因為路上的學習和生活經驗是書本所無法提供的。 有一群學生選擇了離鄉背井,住在海外接待家庭, 真正體驗與了解課本上所沒有的生活和文化。 結束一年交換學生生活之後,這些孩子脫胎換骨, 連他們的父母都為之嘖嘖稱奇。 本書除了有這群交換學生的生活和文化體驗分享, 說明他們如何從親身體驗和融入當地文化而培養出國際觀, 更深切體認台灣之美與中華文化的好, 重要的是,他們擁有之前所缺乏的獨立自主能力,以及更寬闊的胸襟! 高中交換學生的目的在哪?語文學習當然是重點之一,但那只能算是附帶的,重要的其實是培養國際觀、培養民胞物與的精神、真正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從生活和文化體驗真正了解自己國家的精髓,以及培養獨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