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根据作者多年在北京大学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在前版基础上,查漏补缺修订而成。全书共1000道题,分为十二章,内容基本涵盖电磁学课程的各个领域,从库仑定律到麦克斯韦方程和电磁波。每道题均给出详细解答,部分题给出多种解法,一些题附有讨论或说明。书中所收题目以基本题为主,即电磁学基本内容的题,题型包括概念题、计算题、推理题和判断题等,有些同一类型题,作者还从不同侧面或不同角度,收入多道题;除基本题外,书中也收入一些较难的、较深入的、联系实际的和反映新成就的题,以满足不同需求。同时为满足考研和竞赛的需要,书中还收入不少研究生入学试题和各种物理竞赛题。为激发学生兴趣,本次修订在每章均增加了有关电磁学历史的知识。
“物理学大题典”是一套大型工具性、综合性物理题解丛书. 丛书内容涵盖综合性大学本科物理课程内容:从普通物理的力学、热学、光学、电学、近代物理到“四大力学”,以及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天体物理、激光物理、量子光学、量子信息等. 内容新颖、注重物理、注重学科交叉、注重与科研结合. 《电磁学与电动力学(第二版)》共6 章,包括静电学、静磁场和似稳电磁场、电路分析、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的辐射以及电磁场与介质相互作用等内容.
本书与目前的教学大纲密切配合,共分电磁现象的普遍规律、静电场和静磁场、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的辐射、狭义相对论、带电粒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等。在题解中,本书既注重物理上的分析,也注意数学演算,有些题还给出了多种解法,并加以讨论。本书还收入了国内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试题和1979~1988年李政道教授主持的中国赴美物理研究生考试(CUSPEA)的有关试题。 相比于第二版,本版除了对一些题目和解答做了增删修改外,还增加了一些题。所增加的部分主要为电动力学基本内容的题,除少数自编外,大部分改编自电动力学的世界名著的例题和习题。
本书是朗道-栗弗席兹《理论物理学教程》的第八卷,也是该教程中朗道生前参与撰写的*后一卷,书中系统阐述了连续介质的电磁场理论以及物质宏观电学和磁学性质的理论。全书选材独到、论述条理清晰。内容包括导体和介电体的静电学、恒定电流、静磁场、铁磁性与反铁磁性、超导电性、准静态电磁场、磁流体动力学、介质内的电磁波及其传播规律、空间色散、非线性光学、电磁波散射以及快速粒子通过物质等,许多内容为其他书籍所少有。本书可作为理论物理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科研人员和教师参考。
本书系统论述了工程电磁场的理论及其分析方法,首先介绍了电磁场中所用到的数学基础 矢量分析,然后分五章介绍静电场,包括电场的定义(库仑定律)、场与源的关系即电场强度与电荷的关系(高斯定理)、电场能量与电场做功(电位的定义)、静电场的两种材料(导体与介质)、电场范畴的元件(电容)。其后关于恒定磁场的论述也包含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只不过仅划分成两章,包括磁场的定义(毕奥 萨伐尔定律)、场与源的关系(安培环路定律)、磁场能与磁场力、磁材料、磁场范畴的元件(电感与互感)。磁场中还包含一部分内容: 磁路。在介绍了非时变、各自独立的电场与磁场之后,讨论时变电磁场,即电场与磁场相互耦合、相互为源,先介绍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的现象与定量关系(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然后介绍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的现象(
本书利用现代数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系统地论述了宏观电磁场理论的基本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电磁理论的发展趋势,在通向现代电磁理论前沿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本书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绪论中回顾了宏观电磁理论发展的主要历史进程,阐述了电磁理论的重要意义,以及现代数学在电磁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1章简要总结了宏观电磁场的主要规律,是全书的物理基础。第2章提纲式地阐述了书中用到的现代数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并着重分析了电磁理论中常用算子的主要特性。第3章主要讨论了描述无界空间中电磁现象的重要方法。第4章则以平面分层介质中的电磁场为对象,论述了二维电磁传输系统中电磁问题的分析方法和电磁场的传输规律。第5~7章是关于典型常用电磁传输和谐振系统中电磁问题分析方法的讨论。第8章集中讨论了电磁
本书以剖析典型电磁问题求解过程的方式,对计算电磁学近六十年来的 重要成果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总结和论述,全书共5章。第1章讲述电磁规律的各种数学表述,为后续各章的基础;第2~4章分别讲述矩量法、有限 元法、时域有限差分法,为计算电磁学的核心内容;第5章讲述混合法, 为前述各章内容的灵活运用。
《物质磁性基础》专门介绍了磁性物质基本磁性的形成原因,制备高磁性能材料的方法和原理。全书分三大部分:一是金属和各类氧化物磁性自发磁化的基本原理(1~7章);二是磁性材料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磁性变化过程,即技术磁化理论和磁共振原理(8~13章);三是铁氧体和金属磁性材料的生产制备方法的基本原理,非晶态金属合金及其薄膜的制备和应用原理,金属多层膜、超薄膜的制备方法及性能的研究等(14~24章)。 《物质磁性基础》首先着重介绍了形成每种磁性起源的物理图像和机制,并辅以数学表述方式,以及计算得到的结果和物理意义;继而指出该结果在获得高性能材料研究工作方面的作用;后基于物理和化学原理,指出在材料生产的工艺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电磁兼容性要求是各国为确保电机电子产品能于其所规划应用的环境中正常操作而制定的,因此是强制要求检验的项目,也因此成为产品设计与系统整合工程师的工程技术能力。林汉年编*的《电磁兼容原理分析与设计技术/ANSYS核心产品系列/万水 ANSYS技术丛书》基于作者多年产品研发、标准审订、测试实验室认证评鉴、学术研究的经验进行EMC实务分析与根本原因及原理说明,同时纳入电源完整性与信号完整性等重要议题,并提供仿真软件的分析案例,有别于一般EMC参考书籍只着重于EMC:现象与问题的解决,可谓兼顾理论与实务、模拟与量测技术并重;同时为配合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本书还将IC芯片与无线通信的EMC效应与设计方案纳入,因此适合从事半导体、IC设计、电机电子产品、信息通信产品、车用电子产品等开发与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从构造洛伦兹变换下不变作用量出发,由小作用量原理导出基本运动方程。先讲狭义相对论,然后讲电磁场理论,这样更容易阐述电磁场理论的协变性及系统性。本书除讨论了静电学、静磁学、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和运动的带电粒子产生的电磁场之外,还对电介质的色散、电磁波的辐射、电磁波的散射折射和衍射以及快速运动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问题给出了较深入的讨论。在每章后面都有例题,通过对例题的解答,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于基本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电磁作用的阿贝尔规范理论的基本知识.全书共分六章,分别讨论自由粒子的相对论波动方程,包括自旋为0的标量粒子的克莱因戈尔登方程,白旋为1/2的费米子的狄拉克方程及库仑与洛伦兹规范下光子的波动方程;建立起描述各白由粒子的拉格朗日场理论,给出不同场的能量、动量与自旋表达式;对各自由场实现正则量子化,克服标量粒子与光子的负能困难;讨论相互作用表象的特点,给出S矩阵与S矩阵元的表达式,导出旋量场电磁作用的费曼规则;在树图近似下计算出正负电子对湮灭为u子对或强子的截面、康普顿散射截面及电子在库仑场中的散射截面;以单圈近似为例介绍旋量场电磁作用的重整化方法,得到重整化的质量与电荷,导出瓦德等式,给出一般相互作用理论的重整化判据.
量子霍尔效应是物理学中一个吸引人的美的现象,量子霍尔效应一直以来是研究的热门话题,而且在这个领域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还在继续,玻色子、费米子和任意子都是出版中突出热点话题。在《量子霍尔效应》第2版中,作者使用大篇幅描述一个和双分子层系统结合的内部层相有关的有趣现象。量子霍尔的微观理论是基于不可交换的几何形态形成的。石墨烯的电子动态可以对研究相对论费米子,甚至是超对称量子机制有很重要的作用。
本书为《电磁场与电磁波(第2版)》(张洪欣等编写,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配套教学辅导用书。本书章节安排与主教材一致,每章包括内容提要及学习要点、典型例题解析、主教材习题解答、典型考研试题解析四部分。在编写过程中,对主要知识点和难点作了剖析,并提炼解题技巧,既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选题与教学大纲和研究生入学考试要点紧密结合,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凝练思路,突出物理概念和数学手段的融合,强调分析思路,便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本书共分为9章: 第1章介绍正交坐标系和矢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基本定理; 第2章介绍静电场、恒定电场的基本方程及其性质; 第3章介绍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及其性质; 第4章介绍静态场的边值问题及典型问题应用; 第5章介绍时变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及其性质; 第6章介绍平面电磁波在无界媒质中的
本书主要介绍奇异摄动理论和电磁流体动力学方程组的适定性与渐近机理,严格地建立了不同流体动力学模型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电磁流体动力学模型的多尺度结构稳定性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奇异摄动理论与渐近匹配方法,边界层理论与多尺度结构稳定性理论,电磁流体和经典流体之间的本质联系,电磁流体动力学方程组的长时间渐近形态、拟中性极限和零张弛极限,等离子体物理科学中Euler/Navier-Stokes-Poisson方程组的大时间渐近性与衰减速率、好坏初值情形下的拟中性极限、耦合的零粘性和拟中性极限,以及半导体漂流扩散方程的拟中性极限与边界层、初始层、混合层多尺度结构稳定性等。
本套书是《核磁共振成像学》的修订版,是全面描述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的学术专著,分为两册,《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方法》主要描述和讨论核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原理和方法;《核磁共振成像--生理参数测量原理和医学应用》主要描述和讨论在核磁共振成像中生理参数测量的原理和临床医学应用。 本套书部分图片为彩色印刷。 《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方法》内容包括核磁共振成像(MRI)的空间编码机制、信号采集方法、脉冲序列时序原理、扫描K空间轨迹的概念、自旋激发动力学方程、RF脉冲设计(包括激发k空间概念)、分子自扩散测量方法、图像重建方法和MRI扫描仪结构以及运行原理。其中脉冲序列包括临床常用的SE、GE和IR序列以及高速成像EPI序列、spiral序列、turbo-FLASH序列等。 俎栋林、高家林编著的这本《核磁共振成像--生理参数测量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作者及其学术团队20余年来对电磁场有限元与解析结合解法的科学研究成果,使读者能够掌握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求解实际问题的必要知识。全书共9章。首先为绪论。第1章是有限元法简介。第2章介绍有界二维静电场问题的分部结合型有限元与解析结合解法。第3章介绍无界二维电磁场问题的分域结合型有限元与解析结合解法。第4章介绍无界轴对称电磁场问题的分域结合型有限元与解析结合解法。第5章介绍无界三维电磁场问题的分域结合型有限元与解析结合解法。第6章介绍有限元与渐近边界条件技术。第7章介绍有限元数值解区域中电场强度的计算。第8章介绍有限元与不变测度方程法。《BR》兼备解析方法和有限元方法两者的优点是有限元与解析结合解法的主要特点,它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解析方法和有限元方法两者的缺点。一般来说,
磁声探测与成像技术是近些年研究的热门课题,涉及电、磁场和声场的耦合。作为一种多场探测技术,兼具电磁场和声场的优势,在石油矿产资源、环境、海洋、国防、考古、无损探伤、临床医学、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本书(上册)针对目前磁声成像中*活跃的分支——超声检测式磁声成像,重点报道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工程电磁场及应用研究部的相关研究工作。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为概论、感应式磁声成像和注入电流式磁声成像,其中论述了电磁场和声场的正逆问题,以及二者的耦合问题。
本书讲述电磁波理论的基本原理.全书共9章.第1章为基本方程,第二3章为平面波,讨论均匀介质中的平面波传播、半空间和分层介质的反射和折射以及各向异性介质中本征波的特性第4章分析波导和谐振腔,讨论平行平板、平面介质波导和金属波导管以及介质圆波导中的导行波,并介绍用微扰法处理波导与腔体中波的衰减以及腔壁和介质对谐振频率的影响.第5章简单讨论传输线上波的特性.第6~8章分别讨论辐射、衍射和散射.辐射问题包括基本电偶极子和磁偶极子、线天线和电偶极子阵列特性,并采用互易定理计算半空间界面上的电偶极子辐射.在Huygens原理基础上分析Fresnel和Fraunhofer衍射,并讨论平面互补结构的衍射特性.散射问题给出球和无限长导体圆柱级数解的推导以及远区散射截面公式,介绍用Floquet定理处理周期性表面散射.第9章给出高频近似中的两种重要方法几何
本书是一部学习磁性、磁性材料及其在现代设备技术中应用的基础优秀入门书籍。保持了版的风格,但又将这个领域的重要进展包括其中,做了全面修订,包括基本磁现象的更深理解、磁性的新种类和设备方面的变化。书中大量的课后作业、精选问题的解答和参考资料的详细列表,使得本书仍然是理想的一学期教程和刚涉猎这个领域的科研人员的参考书籍。这版较上一版的不同之处:全新一章有关交换偏置耦合;全面更新多重铁性和电磁材料、磁性绝缘体;扩展了有关磁性记忆、磁性半导体的章节;将该领域的*进展包括进来,并且增加了新的问题案例和解答。 目次:(基础)静磁学基础概要;磁化和磁性材料;磁性的原子起源;抗磁性;顺磁性;铁磁材料相互作用;铁磁畴;反铁磁性;铁磁性;基础小节;(磁现象)异向性;纳米粒子和薄膜;磁致电阻;交换偏
本书对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浅出的论述。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矢量分析与场论、宏观电磁现象的基本定律、静电场及其边值问题的解法、恒定电场与恒定磁场、电磁波的辐射、均匀平面波的传播、均匀波导中的导行电磁波、均匀传输线中的导行电磁波。本书采用“演绎法”组织教材内容,使得电磁波部分的内容占了全书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