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大学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材,共分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基础实验理论与基本技术、基础化学实验三大部分。书中内容涉及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基础实验理论与基本技术、基础操作实验、无机化合物性质与制备实验、化学物质定量分析实验、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实验、基本物理量与物化参数测定实验以及附录。实验内容包括常量和半微量常规基础操作,同时涉及多步骤系列实验操作以及文献设计实验等。 本书可作为大学理科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和生命科学各专业以及医科各专业低年级学生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用书,也可供工科相关专业和师范院校相关专业参考和选用。
《超导电性:第二类超导体和弱连接超导体(重排本)》较系统地介绍第二类超导体和弱连接超导体的性质、理论和应用。全书选材偏重于实用方面,对和实际应用有关的物理问题,书中尽可能阐述清楚;对目前距离实际应用还较远或没有关系的内容,则予以略去,或者只是简单地提及。具体内容为:理想第二类超导体,非理想第二类超导体,超导材料的临界电流密度和显微结构的关系,磁通跳跃,退化和稳定方法,交流损耗,弱连接超导体,伏安曲线的阶梯结构,电磁波的产生、混频和检测,超导量子干涉器等。 《超导电性:第二类超导体和弱连接超导体(重排本)》可供从事超导电性应用和实验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和大学物理系低温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较全面地论述了半导体物理的基础知识。全书共13章,主要内容为:半导体的晶格结构和电子状态;杂质和缺陷能级;载流子的统计分布;载流子的散射及电导问题;非平衡载流子的产生、复合及其运动规律;半导体的表面和界面——包括pn结、金属半导体接触、半导体表面及MIS结构、半导体异质结;半导体的光、热、磁、压阻等物理现象和非晶半导体。? 本书可作为工科电子信息类微电子技术、半导体器件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由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课程项目经费资助完成。全书由五部分组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合成制备实验、化学物质的分析、附录。它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实验的内容。在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剔除了一部分简单重复的内容,并且设置了相当数量的设计性实验,侧重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培养利用所学的一般原理和通用方法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共选录基本技能实验29个,合成制备实验46个,分析测试实验61个。内容丰富的附录使实验人员快速查阅常用数据成为可能。 本书可作为理科或综合性大学化学、材料、生物、医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材,也可供化工、农林等专业化学实验课选用,还可以为专门从事化学实验及分析测试方面工作的人员参考使用。
自1911年卡末林·昂内斯首次发现超导电以来,这一研究领域持续受到广泛关注,先后有众多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除了卡末林·昂内斯,还有超导微观理论的创始人巴丁、库珀、徐瑞弗,超导电子学领域开拓者约瑟夫森,高温铜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者柏诺兹和缪勒,以及提出有关实用超导材料第二类超导体理论的阿布里科索夫,可见超导体研究不断出现突破性的进展,或在概念上对其他研究领域有重要启示。 本书详细描述了超导体研究有关工作,并对超导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超导的应用开发是本世纪在节能和探微方面高科技的方向之一。本书内容丰富、翔实,生 动有趣,适合高等院校师生、中学教师、科技工作者 ,以及科学爱好者阅读。
本教材涵盖了固体物理基础知识与半导体物理学两部分内容,全书由9章组成:第1、2章阐述了固体物理基础知识,包括晶体结构及其结合、振动、缺陷的相关理论;第3~8章系统阐述了半导体物理学基本理论,包括半导体晶体能带论、平衡载流子的统计分布、电传导特性、非平衡载流子、接触理论及表面与界面理论;第9章阐述了半导体光电效应。各章的引言部分介绍了本章主要内容、重点应掌握知识点,以及学习难点;章后附有习题。在附录中还介绍了为半导体物理学重点理论内容设置的5个实验指导。本教材思路清晰,物理概念突出,尽量避免繁杂的数学公式推导,易于读者理解和掌握。而且无须先修固体物理学课程就可以直接使用本教材学习半导体物理学知识。本书是理工科高等院校电子类专业的本科教材,也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的考研用书
《超导体中的磁通钉扎》主要介绍了超导体中的磁通钉扎机制、特性和由磁通钉扎所引起的各种电磁现象,详细的论述了同临界电流密度相关的所有理论,也讨论了由于磁通钉扎所引起的磁滞和交流损耗。书中讨论了高温超导体中磁通钉扎对涡流相位图像的影响,描述了另外一些参数对不可逆场的影响,例如超导体的各向异性、晶粒大小、电场强度等。本书也解释了接近理想状态的超导材料中交流损耗的减少主要来自于二维钉扎中起主导作用的可逆磁通运动。本书还涉及到以下方面:超导体中电流和磁场平行时同约瑟夫森效应相悖的现象;同临界态模型相悖的钉扎势中的可逆磁通运动现象;建立在临界态模型上的磁通钉扎中的最小的能量损耗现象等等。本书可供广大涉及超导研究的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学科的选用教材。本书为中外物理学精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