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科普作家撰写,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航天任务为线索,展示了艺术家为NASA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航天任务创作 的近200幅艺术图,书中的每一幅图片都体现了时代的特征,来源于艺术家忠实的记录或瑰丽的想象。 本书开篇介绍了美国飞向太空的梦想,展示了太空时代的到来。第1章介绍了NASA的创立背景、美国的太空行走等早期向近地轨道探索的过程。第2章介绍了NASA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阿波罗登月计划,展示了阿波罗计划中火箭发射、太空飞行、登月、返回的过程,以及20世纪70年代发射的美国空间站。第3章介绍了美国的航天飞机时代,展示了航天飞机飞翔在天空中或停留在太空中的多个场景。第4章是对未来NASA航天任务的畅想,艺术家表现出了NASA对未来载人登陆火星和重返月球的期望。第5章介绍了未归类到以上4章的NASA探索太空的其他项目,包括对
本书是《今日天文》第1卷,主要讲述了太阳系相关内容,包括天文学与宇宙、我们的行星系统两大部分。对广大天文爱好者来说,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同时,本书可作为高校天文学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天文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
上海天文馆 家园 展区共有70多块陨石,上海天文馆为征集这些陨石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使展品质量在全国首屈一指。陨石因其形状、色彩、质地所具有的独特美学属性,从古至今都被视为装饰艺术中的重要材质,本图册精选其中具有艺术审美性的陨石精品42件,以高清图像呈现,科普性与审美性相结合,让读者可以近距离欣赏到神秘 天外来客 的原貌,并辅以多媒体手段,扫码即能欣赏到陨石的三维图像,领略陨石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
上海天文馆在天文类文物方面,征集众多珍贵的文物藏品,总数超过120件套。星图不仅仅是天空的划分和镜像,也能够映射初不同文明的历史文化,赋予了天文学神话与故事,增添了艺术性和神秘感。本图录精选上海天文馆天文类文物珍品40余件,并且兼顾藏品的科学性与审美性,精选艺术审美性极强的《和谐大宇宙》星图集、彗星图、南天星图、黄道总星图等各色星图,以及各种造型精美、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的欧洲早期各种天球仪和望远镜,带领读者步入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美丽殿堂。
诺贝尔奖是当代科学界的荣誉。自1970年开始,天文学不断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青睐,更是在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获奖。这些获奖天文项目往往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带给我们关于宇宙的全新知识。本书梳理获得诺贝尔奖的天文项目以及回顾20世纪前70年的重大天文学成就,介绍这些璀璨成果诞生的故事,让我们一览现代天文学发展的脉络和那些杰出天文学家的迷人风采。作者更在书末总结我国天文学发展的现状,回答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的问题。
《DK天文学百科(全彩)》内容简介:我们如何丈量宇宙?视界又在哪里?什么是暗物质?自诞生之初,人类就一直在仰望星空,试图了解它。几个世纪以来,为了理解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天文学不断将人类知识的前沿推向宇宙早期。《天文学百科》一书,语言通俗易懂,利用简短精辟的解释突破专业术语的束缚,通过循序渐进的图表阐释复杂的理论,借助引用的名言让人们对天文发现记忆犹新,采用诙谐的插图强化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无论你对天文学这门学科的掌握程度如何,无论你是狂热的学生还是博学多识的专家,你都会从这本书中得到无尽的启发。
本书是《今日天文》第1卷,主要讲述了太阳系相关内容,包括天文学与宇宙、我们的行星系统两大部分。对广大天文爱好者来说,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同时,本书可作为高校天文学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天文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
作者以宇宙学研究中的一个个问题为牵引,把数学、物理、天文等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整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跨学科学习的一个典范。 本书采用了大量古代科技史的素材,让读者回到人类历史的现场。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前沿科学离普通人越来越遥远,一些人已经被抛下这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很难理解科学家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很难理解他们在做的事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本书详细介绍了古人认识宇宙的过程,带领读者回到科学研究的原点,展现人类认识宇宙的关键过程。这对青少年而言尤为有益。还原科技史的现场对青少年学习科学极有帮助,也是很多中小学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借用的重要学习材料。 本书有大量专业图片,对读者了解本书内容、直观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过程起到了很长好的辅助作用。书中有
从古至今,灿烂壮丽的星空一直寄托着人类的梦想,吸引着各地区各民族的目光。其中,中国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 特色的东方传统天文体系,保留了 为系统、完整的天象记录资料,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那么,中国传统天文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曾发挥了什么作用?古代中国曾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天文成就?这些成就对于我们 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本书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大量历史故事和60多个专题回顾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历程、重大科学成就与贡献,同时通过历史档案、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物等载体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录、科学的星图、精致的仪器、 的历法以及深邃的天文学思想,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探索未知事物的执着。 读者可以通过天文这个窗口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梅文鼎被誉为清代历算第一人,其相关著述,博古论今,取法中西,对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历法算学极有帮助。 本书是对梅文鼎历算成就的集中展示,共收录29种著述,即《三角法举要》《句股阐微》《弧三角举要》《环中黍尺》《堑堵测量》《方圆幂积》《几何补编》《解八线割圆之根》《历学疑问》《历学疑问补》《交会管见》《交食蒙求》《揆日候星纪要》《岁周地度合攷》《春秋以来冬至攷》《诸方节气加时日轨高度表》《五星纪要》《火星本法》《七政细草补注》《仰仪简仪二铭补注》《历学骈枝》《授时平立定三差详说》《历学答问》《古算衍略》《笔算》《筹算》《度算释例》《方程论》《少广拾遗》。
本书收录了2018年在贵州平塘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射电天文论坛RAF(Radio Astronomy Forum)研讨会的学术报告(整理的文章)。主要包括: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调试进展、试运行、早期科学准备等;南非SKA探路者MeerKAT望远镜阵列的建设情况、研究计划等;澳大利亚ASKAP望远镜阵列和荷兰APERTIF阵列等SKA探路者们的巡天情况; FAST和SKA探路者之间广泛合作建议和设想; 对中性氢、脉冲星、中性氢强度成图,以及宇宙磁场等射电巡天研究成果。论文集收录的论文紧密结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FAST(中国天眼)的核心科学目标,开展广泛国内外合作,特别探讨与计划中的国际大望远镜阵列SKA的互补性合作,有很强实用价值。作者大都是国内外射电天文界著名专家教授,专业性强,达到了射电天文领域国际前沿水平。
在人类文明流布的大背景下,探究巴比伦、古希腊、印度、中国、日本之间的文化交互,是让人着迷的话题,尤其在跨学科研究成为可能并积累日多的近二十年里,是学界越来越关注的研究课题。 本书从天文学入手,通过整理佛、道二藏中涉及天文学内涵的材料,将其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以二十四史中的《天文志》为材料)和天文学思想进行比对,释读异同,考其流变,从时间年代和文化背景、人物线索、地理地缘等方面阐释三者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推导演变的原因。 本书作者钮卫星常年躬耕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研究,术有专长, 有其独得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