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不仅对当今中国地震预报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是对30多年来防震减灾科学认识和科技水平的一次全面的“实战”检验。严酷的现实再次告诫我们,目前人类对地震发生规律的认识还十分肤浅,离实现科学预报地震的目标仍相当遥远。成功的地震预报固然可以大大地减少人员的伤亡,但难以避免大量的财产损失和次生灾害的发生。因此,在现阶段为有效减轻地震灾害,*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要在震灾防御、监测预报、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方面做到统筹兼顾。 神沼克伊教授是日本著名地震学家,也是日本极地地震观测和研究的开拓者。他曾多次造访中国,与我国同行开展多方面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出自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和作为一位地震学者的责任心,面对惨重的灾难,就在汶川地震后不久,神沼克伊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为了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野外和室内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新一轮教学计划,安排了20学时的野外和室内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包括标本(包括钻井岩心和野外样品)的观察和描述、单井沉积(微)相解释和编图、沉积相解释和编图、野外实习路线考察、岩石薄片观察和描述、粒度分析方法等。 本实习指导书针对当前沉积学在油气地质勘探和开发中的具体应用和需求,是在多年科研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巩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该实习指导书参考和引用了邬金华(1991)“沉积岩石学”实习指导书和操应长(2002)“沉积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的部分成果,在此表示感谢。通过实习,要求达到以下4
本书从天文引潮力着手,系统地讲述了天文天气预报原理及操作方法。内容涉及天文引潮立共振对天气的影响,共振区域查算,长江上游致洪暴雨天文天气背景及引潮力共振减压预测,天文天气耦合中短期预测方法等。通过对1998-2000年三峡坝址洪水和长江上游的若干重大天气事件的剖析和预测检验,介绍了长江上游干支流致洪暴雨天文天气耦合预报客观方法研究成果。此外,还阐述了天文天气预测方法的要领及操作步骤,为长江上游致洪暴雨的中长期预报提供了一套有效的预报手段和方案。 本书可供从市场、中、短期天气预报和水文预报的技术人员进行严重暴雨和其他天气突变的研究、预报的参考,以及在校大学生学习参考。
本标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昆明贵金属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会员负责解释。 本标准首次发布。
气象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气象服务已涉及到各个行业和人类生活的各方方面面。但由于气象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许多相关知识易给非专业人员在理解上造成困难。因此,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社会及公众了解气象灾害和防御措施,对减轻自然灾害给社会和公众带来的影响和损失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通俗读本是宣传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和灾害防御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这样的科普读物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气象灾害预防、避险等灾知识,有利于提高广大公众防灾的安全意识,提高城市和乡村势群体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体现了气象工作“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
每个小册子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灾害定义,以较为简洁的语言介绍该种气象灾害,使读者对该种灾害有一种相对科学的理解。第二部分为气象灾害事例,选取近几年较为严重的、警示性较强的气象灾害事例,让读者直观地了解到气象灾害强大的破坏力。第三部分为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让读者根据预警信号的级别了解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第四部分为避险措施,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强的避险措施,并配上插图,帮助读者从容应对气象灾害。
本书由“自动放球系统概述”“自动放球系统建设要求”“自动放球系统业务操作”“L波段业务软件(自动放球系统版)”和“自动放球系统维护维修”五部分组成。书中内容涵盖了自动放球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功能用途、选址要求、建设要求、系统业务操作以及系统维护等。本书是在中国气象局的统一部署下完成的,以便使高空气象观测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自动放球系统的特点和操作方法,指导高空气象观测人员解决使用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规范和统一操作流程,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充分发挥自动放球系统建设效益。本书可供广大气象观测人员、设备维护人员和有关科研、业务人员参考。
本书是以放射性方法勘查实验为主的实验教材。书中阐述了放射性测量单位、标本书是以放射性方法勘查实验为主的实验教材。书中阐述了放射性测量单位、标准模型与标准源、误差的描述与传递、有效数字、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和放射性测量中的统计学等基础知识。撰写的33个实验,包括放射性测量基础、放射性测量仪器和勘查、放射性元素含量测定等方面的内容,每一个实验之后均附有适量思考题。书末,还附有与实验有关的数据和计算机程序。全书紧密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可以说是基本上总结了我国30多年来放射性方法勘查实验,引进了当代若干新技术、新方法是我国地质院校中本放射性方法勘查实验方面内容较全面的教材。本书为高等院校勘查地球物理专业和核电子学与核技术应用专业的实验教材,也可以供铀矿地质、环境监测等放射性测量人员选用。准
水文与地貌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本教材是按照国家*颁布的水文与地貌教学大纲,由多年从事师专地理教学的同志编写的。 对于如何进行自然地理的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倾向性的意见:一是将自然地理分设为地貌学、水文学等部门自然地理课程;二是将所有部门自然地理合为普通自然地理一门课程进行教学。但因受自然地理教学内容、深度、课时数等局限,这两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都会带来不少困难。为此,本教材作了一种新的尝试,将水文学与地貌学合为一门课程。这不仅有助于反映水文与地貌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又可避免两者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和疏漏。 本书较全面地涉及了水文学与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较好地处理了两者在教学内容上的紧密联系,适当地引用了一些本学科的*研究成果,并注意了中学地
万里长江——这条横卧在神州中部的银色巨龙,源于古拉山,泄入东海。它的滚滚东流水,像乳汗一样,几千年来一直哺育着我们华夏儿女不断地生息,繁衍。 江水涛涛,越过草原肥美、矿藏丰富的青藏高原,横贯“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摆荡于“湖广熟,天下足”的两湖平原之间,润泽着“江淮稻粮肥”的苏皖大地,流经“富饶甲海内”的长江三角洲,滚滚东流,在上海市潇潇洒洒汇入东海。长江干流途经11个省、市、自治区,全长6300公里,为中国及亚洲大河,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和非洲的尼罗河,列为世界第三长河。 长江每年入海总径流量达一万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的20倍,仅逊于亚马孙河和刚果河,居世界第三位。流域面积达180多万平方公里,遍及17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5。
中国是世界*的国家之一,不仅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亦极其复杂而丰富多彩。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岁月里,又不断地开发、利用和改造着周围的环境。今天,中国人民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进一步认识这片土地。这套丛书,系统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基本知识,广及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资料新颖,文字流畅。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同志,将会从中学到多种知识,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更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极大的爱国热忱,投入祖国的建设中去。
GB/T 223的本部分是对GB/T 223.39-1994《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氯磺酚S光度法测定 铌量》和GB/T 223.40-1985《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离子交换分离-氯磺酚S光度法测定铌量》的整合修订。 本部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T 223.39-1994《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氯磺酚S光度法测定铌量》和GB/T 223.40-1985《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离子交换分离-氯磺酚S光度法测定铌量》。 本部分此次修订,名称改为《钢铁及合金 铌含量的测定 氯磺酚S分光光度法》。由于 GB/T 223.40-1985《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离子交换分离-氯磺酚S光度法测定铌含量》很少使用,经分委员会讨论决定,将其取消,仅对GB/T 223.39-1994《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 氯磺酚S光度法测定铌含量》进行了修订。修订中,增加了“2规范性引用文件”、“5仪器”、“6取制样”、“10试验报告”等章节及内容,并对下列条文进
全球变化科学是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科学领域。其研究对象是气候系统(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和生物圈)、各子系统内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它的科学目标是描述和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气候系统运行的机制、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对未来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预测和评估能力。近20年来,全球变化的研究方向经历了重大调整。首先是从认识气候系统基本规律的纯基础研究为主,发展到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生存环境实际问题的研究;其次是从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扩展到研究人类如何适应和减缓全球环境的变化。全球变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和重要内容。科学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
每个小册子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灾害定义,以较为简洁的语言介绍该种气象灾害,使读者对该种灾害有一种相对科学的理解。第二部分为气象灾害事例,选取近几年较为严重的、警示性较强的气象灾害事例,让读者直观地了解到气象灾害强大的破坏力。第三部分为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让读者根据预警信号的级别了解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第四部分为避险措施,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强的避险措施,并配上插图,帮助读者从容应对气象灾害。
“新农村建设实用技术丛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凝结了一批权威专家、科技骨干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智慧,体现了科技界倾注“三农”,依靠科技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必将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本书为丛书中“林业开发与利用系列”中的一本,主要介绍了沙地造林种草技术、工程防沙治沙技术、综合防沙治沙技术、沙区能源开发技术等知识。本书可供乡镇干部、治沙工程人员阅读。
本书以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本书首次尝试性提出的层厚分布分析法和计算地层剖面的完整度等方法,通过近四年的对长江口区现代、近代、亚近代及晚第四纪松散沉积地层以及江桐庐志留系文昌组地层不连续性的定量、半定量研究,得出了一个与前人颇有不同之处的结论,即就本质而言,任何时空尺度的地层或沉积层堆积都是不连续的,正常的连续沉积只相对于一定的时空尺度而言,事件之间相互联系,高一级事件的地层层次一级事件的沉积基础或背景,次一级事件地层包含在高一级事件地层之中并使高一级事件的地层中断。本书可供教学和科研单位的地质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