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颗石头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都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本书精心挑选了25种动摇地质学根基、改写地球演化史的岩石、露头或地质现象,从经典露头到月岩再到 改变我们对地球运作方式认知的板块漂移,讲述了科学家如何化身“侦探”,透过这些石头,寻找关于地球历史的蛛丝马迹,拨开重重迷雾,侦破“地质谜案”。25个地质发现如同25块拼图,拼凑出地质史的全貌,串起地球的演化历程。 每个地质发现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作者无疑是讲故事的好手,他还为我们述说了老普林尼为了考察火山而不幸身亡,威廉·史密斯坐过牢,魏格纳为了证明“大陆偏移”葬身北极……他们倾其一生,执着如一,被质疑、遭诽谤,历经各种困难,才终于真相大白。 全书以先提出谜题后进行分析的问答形式,带领读者追随科学家的脚步,破解地质学上
风灾是自然灾害中影响*的一种。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海岸线绵延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受台风、风暴潮灾害*严重、*频繁的地区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建设工程遭受台风的破坏。在建设工程中,钢结构房屋、塔吊倒塌对建筑撞击破坏,瓦屋面、门窗和幕墙工程、广告牌和市政附属设施、村镇低矮房屋受台风灾害影响*为普遍,也*为严重。为了研究建筑结构风荷载机理和风灾原因分析,本书收集了2017年 天鸽 强台风、2018年 山竹 强台风等建设工程台风破坏案例,并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抗风概念设计及防灾减灾要求,为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灾后鉴定、定损、修建、重建、政府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地震后我国地震工作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本书综合反映了地震后一年内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内容包括汶川8.0级主震震源参数和破裂过程、地表破裂带和发震构造、地壳形变和重力场变化、区域地震活动背景、余震序列特征、地震前兆以及成因机理等方面。 本书可供地震学、地震构造、地壳形变和地震预测等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共有八章,具体内容如下: 章和第二章概述了水文模型、地表水模型以及地下水模型;第三章介绍了分布式中尺度水文模型mHM和多孔介质多物理场耦合过程求解器OGS;第四章描述了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mHM-OGS的开发;第五章描述了mHM-OGS在计算德国中部某流域的输移时长分布中的应用;第六章描述了耦合模型的另一种应用:量化气候变化对区域地下水流动和运移过程的影响;第七章详细讨论了本书的主要科学贡献和局限性,同时对比了本书提出的mHM-OGS耦合模型与已有的模型,并提炼了mHM-OGS耦合模型的优缺点。 后,在第八章中,根据上述各章的分析得出了主要研究结论,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本书 适合包括水文学、水文地质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学生和科研工作者阅读。
本书以解决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结合气象学与水文学理论基础,系统分析了黄河流域气候、水文和自然环境现状,揭示了黄河流域近几十年来气候和水资源的演变规律,以及黄河流域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评估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各要素对黄河流域水资源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等的影响;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影响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方向;并在全面总结黄河流域水资源特征和普适性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应对政策建议,为流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导,共同实现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目标。 本书可供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水文、气候变化、水利水电工程、政策研究等领域的学者和技术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