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教学系列教材:地球物理学北戴河教学实习指导书》是在原电法教研室、磁法教研室教师们30多年从事教学实习的基础上,在学院领导的关怀下,在应用地球物理系、固体地球物理系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经各位教师的辛勤劳动编著而成,它是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地球物理专业教学实习体系构建”的成果之一,也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室设备处资助完成的项目。
本书内容包括:陆地测站地面天气报告电码(GD-01Ⅲ)、重要天气报告电码(GD-11Ⅱ)、加密气象观测报告电码(GD-05)、航空天气报告(航空报)电码(GD-21Ⅱ)、危险天气通报(危险报)电码(GD-22Ⅱ)、航空报和危险报预约电码陆地测站地面气候月报电码(FM71-X CLIMAT)、气象旬(月)报电码(HD-03)。
本书是在总结我国40年来北上热带气旋预报业务工作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整理而写成的。是一本有关北上热带气旋特点和预报问题的专著。 全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北上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北上热带气旋路径及特大暴雨与北上热带气旋的关系,北上热带气旋暴雨的气旋属性和影响方式及其预报方法,北上热带气旋资料库的建立和应用。书中还对北上热带气旋分析和预报状况作了评述。 本书可供从事热带气旋预报的气象工作者、有关科研人员和院校师生参考。
本标准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会同有关单位,在原《水位观测标准》GBJ138—90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本标准共分8章和5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水位站、水位观测基本设施布设、水位观测设备、水位的人工观测、水位的自动监测、水位观测结果的计算与订正、水位观测的误差控制等。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特殊情况下水位观测设施的布设;(2)水位自动监测的相关内容。
本书为中等专业学校陆地水文专业和工程水文专业的通用教材。主要讲述水文分析计算和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水利计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内容包括:年径流的分析和计算,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缺乏资料时设计洪水的推求,水库的兴利调节计算,水电站的水能计算,水库防洪计算等。对可能*暴雨及可能*洪水的估算、泥沙计算及其他类型的兴利、防洪计算问题,在相应的章节作了简要的介绍。 本书也可供其他水利水电类专业的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这是一本为了推进防青少年防震减灾工作宣传、强化他们防震减灾实用知识的科普书,本书从认识地球和地质作用、了解地震和地震灾害、地震监测预报常识、防震减灾基本途径、个人防震减灾实用知识技能等几个方面 , 分别有重点、有层次地介绍了与防震减灾有关的实用科普知识,融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是一本实用的青少年地震科普读物。
2008年5月1 2日突发的汶川大地震,震撼了中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救灾难度*的地震。地震发生后,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孕育和凝炼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本书以故事形式,图文并茂、全景式记录了抗震救灾的各个侧面以及灾区人民百折不挠、自强乐观的精神,特别突出了党和国家对灾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关心和关注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对灾区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收录了铁木尔·达瓦买提、丹珠昂奔、玛拉沁夫、吉狄马加等著名少数民族诗人的诗作。 本书在真实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突出民族特色及内容,以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五种少数民族文字和汉文同步出版,同时面向少数民族和汉族读者。作为一部多
在唐山地震后的32个年头,汶川地震再一次让我们认识了地震破坏性。如果遭遇了地震该怎么办,怎么做才能让灾害减小到*程度。 本书向青少年读者介绍了地震发生的成因,阐述实用的防震减灾知识,并教会小读者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紧急避险和震后自救互救的方法,以增强对地震灾害的应对和心理承受能力,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把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少到*程度。 《中国科普博览》丛书是中国发展出版社和中国科普博览网联合策划的大型科普读物。本套丛书由众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和编委。丛书以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的地球故事、文明星火、科技之光、万物之理、星字迷尘、生命奥秘等展区为依托,内容涉及多领域多学科,每一册图书均由资深专家撰写,系统地介绍某一领域或学科的基础科学知识、科研成果及其应用,
本书为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连续性学术论文集的第23集。全书包括地震地质、工程地震、地下流体和钻孔应力应变前兆观测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可供地震地质、工程地质、地应力测量技术与应用、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救援等领域的人员及有关大专院校的师生阅读。
本书是一本关于地球科学的入门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五部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表层的固体环境、地球表层的流体环境、地球表层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及地图和数字地球。全书既注重学科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同时强调与实践的关联性,注重突出当今地球面临的各种主要问题。教材还特别注重可读性,力求做到文字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形式新颖,在内容的选取上注重经典和学术热点、学术前沿的结合,注重渗透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以及圈层相互作用的理论。 本书是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各类师范院校相关专业本专科生的教材。
本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地球科学各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全书共分十章.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大气圈、地球构造、地球表面慨况、地球上的水、冰雪覆盖、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自然地理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中国自然地理特征、地图投影。内容力求知识面宽阔、深入浅出、重点突出。 本书可作为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农学、林学等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以及相关的科技工作者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中学自然、地理教师的教学参考书。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总书立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总理当即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这充分显示了党和政府全以赴抗震救灾的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也深深地为抗灾一线奋不顾身的干部群众子弟兵所感动,为来自四面八方的踊跃捐助而欣慰,为深处困境积极自救互助的灾区人民所震撼。
在防震减灾活动中,除了自身的科学素养和必要技能之外,公众对政府及专业部门的方针战略和政策措施的理解也非常重要。本书在这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一方面介绍了一些与地震有关的科学问题,一方面嵌入了许多已经颁布的地震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重要条文内容,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比较有特色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大家,期望能对非专业人士深化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认识有所助益。
利用河流洪水平流(憩流)沉积物和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可求得数千年的大洪水资料,使洪水的考证期大为扩展,可以避免现行数学方法外延洪水频率曲线的弊端,为洪水计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书阐述这种古洪水研究的原理、方法、误差评估以及我国四大河流应用这种研究的经验与成果。 本书可供重要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和洪水分析计算工程师、决策者和大学水利水电及地质、地理气候等师生参考。
本书以问答形式介绍了如地震、地震波、地震震级和地震的时空分布及为什么这样分布等地震基础知识;概述了地震造成的各类灾害,并以一些典型地震实例做了说明;讨论了地震是否有前兆、地震预报为什么这么难等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阐述了地震前兆异常的复杂性和目前地震预测达到的水平;提供了一些防震减灾的措施和要点,如怎样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普通民房如何抗震,地震时如何应急避震,震后如何自救、互救等。本书可供大众了解一些地震知识,掌握一些防震减灾方法之用,也可供有关政府*门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GB/T17418((地球化学样品中贵金属分析方法》分为七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及一般规定; 第2部分:铂量和铑量的测定 硫脲富集一催化极谱法; 第3部分:钯量的测定 硫脲富集一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4部分:铱量的测定 硫脲富集一催化分光光度法; 第5部分:钌量和锇量的测定 蒸馏分离一催化分光光度法; 第6部分:铂量、钯量和金量的测定 火试金富集一发射光谱法; 第7部分:铂族元素的测定 镍锍试金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本部分为GB/T 17418的第5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 17418.5-1998《地球化学样品中贵金属分析方法 蒸馏分离一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钌量和锇量》。 本部分与GB/T 17418.5-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警告; 明确了以质量分数表示测定范围; 仪器中增
地震是危害人类安全*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自古到今,历来是一个多震害的国家,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等特点,所以防震减灾作为一项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计民生的工作,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但是,我国防震减灾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民的防震意识薄弱不相适应,城市综合防御能力低,公众防震减灾知识不足,全社会防御地震灾害能力明显不足。因此,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城乡防震减灾工作,*限度的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城市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从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的基本常识、我国城乡地震灾害特点与防灾能力现状、防震减灾工对策和基本措失、积极做好监测预报工作和群测群防工作、重视抗震设防,提高城乡抵御地震破坏的能力、积极借鉴国外应急救援工作先进
《寒区水资源研究》系“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该会议是由黑龙江大学发起并主办的寒区水利研究会议,其目的在于为全国寒区水利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寒区水利领域的合作,展示寒区水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宣传寒区水利工作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成就。 首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共有39家相关研究机构的124名研究人员参加,共收到会议论文107篇。会议研讨内容涉及寒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寒区水文模拟、寒区农业水利、寒区水工灾害及其防治、寒区水质工程试验、东北地区国际河流开发等,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广大水利工作者在寒区水资源研究中取得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当前我国寒区水文研究领域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