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地球物理大地测量联合反演模型辨识与确定,基于位错模式的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反演方法,基于粘弹体的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反演方法以及地球物理大地测量联合反演地壳应变应力场方法。体现了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特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可作为地球物理学专业、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可供从事相关领域及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科学家 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天才?不苟言笑?不是在认真地做研究就是在严谨地做实验? 这些对科学家的想象或许都没错,但除此之外呢?每一位科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故事。快乐的童年,悲惨的童年;顺遂的求学,坎坷的求学;受同侪推崇,与同行结仇 他们怎么成长、怎么恋爱、怎么发现那些改变人类世界的知识、怎么实践他们生命中的热情、怎么面对研究之路的毁誉和孤寂 本书将呈现每位科学家的故事以及他们独特的样貌,并以他们为榫卯,连接起人类不断探索的故事。
王健等编著的《流域水文学》共9章。绪论、、二章为水文学基本原理部分,主要阐述水文循环基本过程、影响因素等。第四章为产汇流基本知识部分,主要从成因分析角度阐述产流机制、产流模式、产流计算、汇流计算。第五章为设计径流计算部分,主要从水文统计角度,利用水文频率计算确定设计年径流量,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和由降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的基本方法,介绍小流域设计洪水方法。第三、六、七、八章为水土保持径流泥沙观测与估算部分,主要介绍通过水土保持径流泥沙观测获取径流泥沙资料的基本方法,借助流域水文模型对水文规律进行模拟,对未来一定时期的水文状态作出定性和定量的预测,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径流泥沙的影响。书后附有思考题,以巩固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流域水文学》主要是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
本书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G19990436)的研究成果之一,主要内容是分布式水文模型系统的研发与集成。全书共分10章。章介绍了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第二章探讨了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阐述了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相关支撑技术;第四章介绍了自主开发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拟系统HIMS的结构和功能;第五章至第七章介绍了自主开发的三种时空民度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第八章和第九章介绍了国外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黄河流域的应用;第十章对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子分布式水文模型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本书重在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结合,在流域水循环分布式模拟研究方面,具有很好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可供水利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地球科学等专业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介绍了水文预报的基本原理、方法与实际应用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主要包括:流域产流、流域汇流、河道流量演算与洪水预报、流域水文模型、实时洪水预报、枯季径流与旱情分析预报、水库水文预报、冰雪融水径流与冰情预报、水文预报结果评定等内容。 本书为高等院校水文水资源专业的教学用书,亦可供水文、水利、水电、航运及水环境等领域的教学、科研、设计与工程管理人员使用参考。
本书从自然水体的光学特性及其辐射测量方法入手,定义了水体的固有光学特性和表现光学特性的概念。通过对水体固有光学特性影响因素的分析,用辐射传输理论中的相互作用原理对光子在气-水交界面得活动进行了描述,推导出了相应的反射与透射方程;用蒙特卡罗方法给出了几个辐射传播数值模型的实例和用来描述水体内部幅亮度特性的辐射传输方程的求解方法,同时还介绍了遥感的水色反演问题。 本书适合作为遥感、环境、水文、海洋和气象学相关专业大学本科、研究生教材之用,也可供相关科研工作者参考。
GNSS电离层层析成像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 新的电离层监测手段,是空 间大地测量、无线电科学和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一个 研究热点和难点。闻德保编著的《基于GNSS的电离层 层析算法及其应用》首先介 绍了基于GNSS的电离层层析成像原理,探讨了电离层 电子密度层析反演过程中不 适定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机理,提出了解决不适定问题 的反演算法。在此基础上,利用 实测的GNSS观测资料反演了不同地磁条件下中低纬度 地区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周日 变化特性,特别研究了空间天气发生期间电离层结构 的扰动变化特性。 《基于GNSS的电离层层析算法及其应用》可供从 事测绘、空间物理和无线电研究的人员参考,也可作 为相关专业的 教材。
《水文地质》一书是荷兰国际基础设施水利环境学院(UNESCO/IHE)水利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教材。该书起先是该学院的教学讲义,由努纳教授编写。该讲义得到欧洲同行的高度评价,后经若干年教学完善与修改,于2003年正式出版。 本书阐述了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对地下水的发生、地下水的运动、地下水的平衡、地下水化学、地下水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和深入的讨论,给出了大量的各国文化地质与地下水方面的实例,并给出了大量例题和练习以巩固理论知识。 本书内容丰富,知识体系完整,深入浅出,实例涉及面广,特别适合用于水文水资源、水文地质学、水环境以及与水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这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工具书。
本书是作为教科书编写的,全书共13章。第1章:绪论;第2章:相关的地球物理问题;第3章:地球参考系统与地球参考框架;第4章:潮汐大地测量观测方法及潮汐改正;第5章:确定地球自转参数的空间大地测量方法;第6章:板块构造学说与活动地块学说;第7章:地壳运动监测与数据处理;第8章:地壳应力与应变分析;第9章:连续形变、应变观测与数据处理;第 10章:地震活动的大地测量研究方法;第11章:海洋学大地测量监测方法;第12章:全球重力场及其地学解释;第13章:大地测量反演理论与方法。 本书既有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的一些背景知识,又有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的一些新的交叉内容,具有内容新、覆盖面广、概念清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等特点,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可作为测绘工程专业与固体地球物理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
《海陆的起源》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开创地球学史上新纪元的经典论著。1912年,他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认为,今日的美洲、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及南极地区大陆在古生代时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破裂成了数个板块,从而导致离极漂移和向西漂移的出现,逐渐形成当今世界的大洲、岛屿和海洋的分布格局。
地方性氟中毒是目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为严重的地方性疾病之一,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流行特点均与地层和地下水中氟的分布特征密切相关。徐立荣编著的这本《地层-地下水系统中的氟》对地层一地下水系统中氟的分布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中的氟与健康,地下水中氟的分布特征,地下水中氟的影响因素,地层中氟的分布,煤中氟的含量及分布,地层中氟的赋存状态。对地层中氟的环境效应等问题,本书尤有深刻认识和新的见解,可为我国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参考。 《地层-地下水系统中的氟》可供地学、医学、环境与生态学等学科的科研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也可供各级水利部门、地方病防治工作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了地震学(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重力学、地磁学(含古地磁学)、地电学和地热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地质学和物理勘探上的某些应用。书后还附有物理基本常量,有关地球参量、单位换算、场的知识、δ(r)函数的性质和拉普拉斯方程的解等附录。 本书适用于地质学专业本科生的《地球物理学基础》课程,对地质矿产、石油领域的科研和生产人员以及非地球物理专业的研究生也有参考价值。
这是一本以地震学的基本原理为主,兼顾应用的基础理论教材;系统介绍了与天然地震有关的基本概念与定量研究天然地震的基本方法;根据连续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理论,着重讨论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目前人们对地球内部构造的了解;对天然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以及地震预测等问题做适当介绍;特别注意在物理概念的引入以及数学模型建立方面的介绍,充分强调基本模型、概念与严格、系统的数学理论之间的结合,使读者了解数学与地球科学中物理模型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数学理论定量描述、处理地震学中相关问题的方法。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地球物理专业师生,以及从事地球物理学、地震学研究的相关人员参考。
本书将系统地论述了大地电磁数据的贝叶斯反演的基本理论,包括参数化方法、非物理参数的处理及高效贝叶斯反演技术;其在大地电磁数据反演解释中的应用,量化反演模型参数的不确定度及相互关系,反演问题本身的非线性程度及其对反演的影响,数据误差及其相关性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等。
本书阐述了常规资料数字处理流程、数字滤波、反褶积、动校正与静校正、速度分析、水平叠加原理、地震反射资料的偏移处理等涉及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基本方法,对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发展趋势也做了简单介绍。 本书可作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科技人员和现场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以地震波理论为基础,涵盖了地震波方程、射线理论、反射地震学、震源参数和震级测定等经典内容。介绍了震级国家标准,烈度国家标准,计算机测定震源参数的原理和常用方法。特别是通过描述各种地震实例的震相记录特征,总结提炼了典型震相分析和解释的有效方法。 该书将对进一步推进数字地震资料的分析与应用,更好地发挥数字地震台网的优势与作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书由美国著名地质学家埃德蒙德·A.马瑟兹和詹姆斯·D.韦伯斯特合著而成,已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全球销量逾2800万册。书中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究了我们星球的演变:地球是怎样从新生的太阳系的尘埃中诞生的;地球含氧丰富、适宜生命存在的大气是怎样形成的;大陆、山脉和海洋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和火山爆发又是怎样改变地貌的。两位作者用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动态的旅程,横断不同的地质时期,深入到星球内部,让我们去感悟地球46亿年的历史。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阅读的快感。
本规范既适用于自动观测方式,又适用于人工观测方式;同时,也考虑了我国气象部门拓宽服务领域的需求和地面气象观测新技术发展的现状。本规范承接了1979年颁布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主要内容,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观测方法的连续性,规范了自动气象站的技术要求和观测方法,涵盖了1996年颁布的《气象辐射观测方法》的内容,新增了适应沙尘天气预报所需的地面状态观测、小能见度以及草面(雪面)温度观测,根据服务需求和技术发展扩充了部分观测要素的测量范围,摒弃了过时不用的部分观测项目和内容,部分内容和计算公式与WMO的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取得了一致。因此,本规范不仅适用于我国气象部门不同类型、不同观测方式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而且其他部门不同专业的地面气象观测站也可参照使用。 本规范规定了地面气象观测的基本任务、观
为了宣传和普及气候和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在全球变化问题上的科学认识,我们组织编撰出版这套《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本套丛书一共18册,由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撰稿,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以大量监测数据为基础,揭示全球变化的若干事实及其在各个分系统中的表现形式;二是以太阳辐射、大气化学、大气物理、环境和生态演变等多学科交叉理论为基础,深入浅出地阐述气候变化的成因;三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指出人类适应和减缓全球变化的各种对策、途径和方法。该丛书的出版,旨在使人们对全球变化有清醒而全面的科学认识,从而更加关注全球变化,并且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广泛的范围内认识我国在全球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参与人类社会的共同决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