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中的光传输理论》从经典电磁场理论出发,地描述了光波在大气中传播的特性,并回顾了近数十年来各国科学家在該领域的研究动态。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前4章描述光通过大气中的分立粒子时的传播特性,后4章描述光通过大气湍流的传播特性。书中还对大气的光学性质,特别是湍鎏的性质,作了概括的介绍。 《大气中的光传输理论》可作为光学和电磁场传播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有关的高年级大学生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气象雷达发射机、接收机、显示器、天线控制器等硬件设备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及主要性能;气象雷达测距、测角、测速的基本原理和各种实现方法;气象目标的强度、速度、极化信息处理的原理和方法;最后简要介绍了目前业务应用中新型气象雷达的功用、组成、基本工作过程和性能特点。本书内容全面,资料丰富,理论严谨,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大气探测工程、气象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气象雷达和大气探测等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是在充分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吸收天气学n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新一代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要求,针对当前大气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编写而成。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环流、中高纬天气系统、热带 副热带天气系统、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和大型降水过程等,系统阐述了天气系统的结构、生消、维持机制以及不同尺度天气系统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大气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海洋、地理、水文、农林、水利、环境、航空、航海等相关专业教学、科研和业务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阐述了气象卫星红外资料进入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所涉及的资料质量控制、同化及正则化数学反问题和人工智能在大气科学中的应用。篇,介绍了卫星红外资料广义质量控制,包括亮温重构、通道选择、异常值剔除、偏差订正、云检测等。卫星红外资料非高斯广义变分同化理论探索及应用。第二篇,介绍了基于数学反问题和人工智能的卫星红外资料反演降水、资料不连续融合、台风主导云系识别与追踪及未来研究方向。本书可作为卫星遥感相关专业辅助读本,对于从事卫星红外资料定量化遥感应用及服务等方面的科研和业务人员也是较好的参考书。
本书聚焦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对青藏高原雨季变化的响应特征及归因等关键问题进行系统梳理,详细阐释了雨季起讫期、雨量异常及雨季期内降水等的变化特征,从大气内部变率、水汽输送和海温外强迫信号影响的角度揭示雨季来临早晚和雨季降水异常的关键因子和影响机制,为开展青藏高原前瞻性基础研究、性原创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为政府相关部门精准决策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及水资源安全保障具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有助于科学认识青藏高原敏感区气候变化特征,可供从事高原气候和气候变化的业务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是高等农业院校作物、植物遗传育种、植物病虫害防治、果树、蔬菜、观赏园艺、环保、土壤、植物营养、农田水利、土地规划、水土保持、森保、林学等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气象学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气象科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为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该书选择与农业生物生长发育、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农业气象、农业天气、农业气候和农业小气候条件为基本内容,介绍它们形成的物理基础、变化规律以及对农业的影响,并介绍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农业生产活动对这些条件的反应以及趋利避害的途径。
《中华二十四节气(第2版)》不但详尽地解说了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生产、气候变化、民间风俗,而且对民间节日和杂节气也都有评述,使读者增加了许多生活中的知识和乐趣。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精心设计和配置了大量彩色图照,生动详尽的解说和丰富多彩的插图把看上去很平淡的二十四个节气的四十八个字烘托得趣味横生,充满了人文情怀和生活气息。从这一点上说来,本书是许多别的讲二十四节气的书望尘莫及的。
近30年来,作者根据亲见、亲闻、亲历应邀陆续撰写了与我国气象学界有关的人和事的史实性文章数十篇,再现了在竺可桢先生的领导下,中国气象事业一步步发展的历史轮廓,《气象科技史研究丛书:中国近现代气象学界若干史迹》为这些文章的集合。书中史料翔实可信,小至各观测场的建立、人员培训和规章制度的完善,大到与外国气象学家的科研考察及跨学科的合作,远的考据到200多年前外国学者的气象记录年代,近的有气象学界前辈之间的传闻轶事,内容是全方位的。一些因时间久远引起的若干史实存疑也力求通过考证、回忆,还原其真相,为今后的近现代气象史研究提供了方便。
《云知识探秘科普丛书——观云识云》是为气象爱好者们提供一个便捷的认云、识云的通道,将云的常识以通俗的语言、浅显的方式介绍给读者。本书立足于传统的3族10属29类云,通过大量的相片来展示云的特征,从通俗的角度,通过对联、气象口诀、谚语等喜闻乐见的语言作为注解,让读者很快融入到识云的乐趣中。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轻易地认识理解云、谚语等在天气预报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能掌握各种云的启示,对天气做出一个简约版的预报。同时也可从变换多姿的云中得到美的享受和体验,方便、丰富、娱乐自己的生活。本书还发明了一种独特的记云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一副对联就可记住大部分的云的名字。
低温冷害是影响我国的严重气象灾害之一。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低温,造成作物歉收。一般春、夏、秋季低温造成的灾害称为冷害,冬季称为寒害。《低温冷害》章概括地介绍了近百年中国的温度变化及四季的低温;第2章讲述低温冷害的基础知识,包括冷害对作物的影响和致灾条件;第3章介绍低温冷害的监测、评估和防御措施;第4章讲述东北夏季低温的气候变化;第5章介绍东北低温的形成机理和气候背景。 《低温冷害》可供高等院校气候、气象、地理、农业和环境等专业的学生学习,也可以供从事这方面业务或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
梅雨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特征性天气,是东亚大气环流由春到夏过渡季节的产物。本书应用40年梅雨资料,运用天气气候分析,谐谱和能谱分析,大气低频振荡,天气周期及天气过程序列,数值预报产品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和成果,对40年江淮梅雨的入、出梅的划定,天气气候特征,梅期旱、涝的确认,环流形势的演变,各类异常梅期的同异等,作了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论述。本书还对梅雨的短、中期预报进行了预报经验的总结。 本书可供气象台站预报人员和预报业务管理人员,以及有关院校天气、气象专业师生等参考;也可供有关省、市的农业、水利等部门的业务人员参考。
《地面气象观测》共21章,主要讲述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组织工作、地面气象要素的观测方法、地面气象仪器的工作原理和维护维修方法及地面气象观测质量的控制等,以基础原理和方法等实用知识为重点,强化观测数据质量保证,以有利于引导地面气象观测员活学活用。《地面气象观测》既包括地面气象观测技术的较新进展,也包括气象台站业务中必须掌握和严格遵守执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