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写给小学生的气象科普图书。它以儿童的视角看气象、学气象、用气象,介绍了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以及与节气对应的农事、民俗、饮食、花信及民俗传说等,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串联起来,通过深入浅出、删繁就简地讲述,将万千气象知识融于图画之中,使得本书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化单调为多彩,化僵硬为鲜活。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科学性可读性统一:作者既是气象方面的专家又具有丰富的科普经验,注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方法阐述科学原理、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 页面排版时尚新颖:书中的每个知识点、每一个页面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推敲的,页面中的每幅图都有它丰富的含义,每一个页面都值得读者认真分析和细品,图文编排珠联璧合。内文色彩自然协调:本书色彩丰富,色彩紧随季节变化,增强了色彩与内容的相关性、融合性、协
《大气环境监测》根据大气污染监测技术进展,较全面地介绍了大气中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绪论、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监测、采样方法与采样仪器、气态和蒸汽态污染物的监测、颗粒物及其组分的监测、降水监测、空气污染源监测、空气中放射性污染监测、自动监测技术,并附有与教材内容配套的八个实验。在颗粒物及其组分的监测一章中除了介绍自然降尘、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等颗粒物浓度、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的测定方法外,还叙述了有机碳、元素碳、烷烃、多环芳烃、酞酸酯、二英、多氯联苯等项目的监测方法。《大气环境监测》在介绍大气常规监测技术的同时,注重反映大气环境监测领域的研究成果。 《大气环境监测》主要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发展的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新方法、新技术。其中包括气候变化趋势和突变检测、气候周期识别、分离气候变化时空结构、诊断两变量场耦合特征以及气候预测等方面的技术。还介绍了作者发展的气候预测新方法。本书不仅给出方法的原理和数学公式,还给出了计算步骤、计算结果分析要点及应用实例。
《沙尘天气年鉴(2006年)》主要内容包括:对当年沙尘天气过程概况的描述和沙尘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的分析,全年和逐月沙尘天气时空分布及主要沙尘天气过程相关图表等。
本书是在原《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经总结十余年教学实践经验和广泛征求读者意见并吸收了近年来研究成果和考虑到业务发展方向,对原书进行了充实和提高而完成的。 本书根据天气学和动力学原理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国天气过程和天气系统为主要对象,将天气动力学基本原理、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中国天气过程三方面的内容有机地进行结合。内容全面,物理概念清晰,深入浅出,循序淅进。本书经中国气象局高等学校气象类教材编审领导小组审查,确认为大学本科通用教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气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气象、海洋、水文、航空等部门教学、科研和业务人员的参考书。
《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日历(公历2017年)(精)》主 要选取已入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的365个地 理标志产品代表,结合2017年日历信息,以日历书的 形式展现地理标志产品的精美设计和整体特色。本书 内容每月份开篇用一张精美的地理标志产品特写图片 跨页设计,每月设置一个月份节气对应主题,每天日 期页面偶数页用地理标。本书由本书编委会编。
近几年来,气候事件不断发生,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界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对近六百年来山西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小冰期与近百年来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特征、空间变化、成因、机制,对于理解百年年际尺度气候变化的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灾害发生的趋势,为人类预防灾害、适应气候变化和应对自然环境压力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影响天气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气象业务,需要用“拾遗补缺”的方式来完备理论体系,也需要去梳理业务发展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力图不断为学科发展和提升业务水平“添砖加瓦”。《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问答: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着重从对流云(系)物理学及其应用于防雹和增雨的角度,对12个部分的130个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试问答。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问答:探索理论通往应用之路》可供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云一降水物理学、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和强对流性灾害天气预警的科学研究、业务、教学和管理人员参考。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要的会议之一。尼古拉斯·斯特恩令人信服地说明了这一会议对世界非常重要的原因,并勾勒了一个国际协定的框架,这一国际协定将为更安全的地球提供基本规则。《地球安全愿景(治理气候变化创造繁荣进步新时代)》作者率先阐释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理论。他的愿景用实践的语言说明了世界为何需要行动,我们需要做什么,并说明了如果我们采取行动,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个繁荣进步的新时代。
《大气电过程与日地关系》从大气电磁过程及其与太阳活动参数的耦合角度来研究日地关系,首先介绍相关统计事实,然后从全球电路概念讨论耦合机制,即太阳活动是如何通过对全球大气电参数的调制来影响天气气候。书中还讨论了闪电产生氮氧化物(LNOx)的化学过程及其与天气气候之间的可能联系。最后还讨论了银河系、太阳和地球(外层大气和内部地核环流)之间的一种磁耦合机制。 《大气电过程与日地关系》在“日地关系”研究领域中为读者提供一个平台,适合该领域研究者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大气科学研究生的参考书。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也使得环境管理逐步受到关注。然而,我国流域水环境的管理起步较晚,亟需一个与我国基础环境数据现状相吻合而又值得信赖的流域模型。河流综合水质模型(QU
《气象科技英语翻译》主要包括:气象科技英语翻译概论、气象科技英语翻译要义、案例翻译与分析等。书中所选案例包括单句和篇章两种,单句主要用于翻译要义的分析与讲解,篇章主要用于大气学科相关内容如气候学、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综合观测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文本翻译技巧与方法的分析和归纳。所有案例均选自于气象文献,由课题组成员翻译,并根据具体文本归纳翻译技巧和方法,突出其原创性。这构成了该书的一大特色。《气象科技英语翻译》第二个特色是按照教材的编写体例撰写,理论联系实践,讲练结合,适合课堂使用,就此意义上讲,《气象科技英语翻译》既可用于高校大气科学类专业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和英语专业(科技英语翻译方向)的学生,也适用于从事气象行业的工作者。
干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属于天文、历法、年代学范畴,很早应用于历法,接着应用于年代学和天文学等方面,绵延至今3000多年,是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刘鸿玉、刘炳琳编著的《实用干支万年历》介绍了天干地支的由来
《现代气象服务》介绍了我国气象服务的发展历程、主要特色、服务理念以及服务的基本方法、内容和手段,分析了现代气象服务的内涵以及发展趋势,系统阐述了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构成。重点介绍了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服务的发展现状、服务产品和业务流程,以及面向气象灾害防御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工作,并梳理了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的发展现状。另外,还介绍了外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工作现状、评估方法,以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内涵和思路,为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本书汇集了中国气象学会从建立至2000年共77年间的重要史实资料、集中反映了中国气象学会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在联系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组织外学术交流、开展气象科技知识普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与贡献,是一本研究我国气象发展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本书可供气象科学史研究者、气象学及相关行业的科技人员阅读。
《雷电防护系列教材:防雷装置检测审核与验收》介绍了防雷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实验室)从事防雷装置检测与验收、防雷工程设计方案审核等工作所需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内容包括计量基础知识、质量检验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及理解要点、电气装置测试理论与测试设备(包括各种防雷装置)、包括电气识图知识在内的防雷工程设计方案图纸审核、防雷工程验收以及与防雷装置安全检测与验收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雷电防护系列教材:防雷装置检测审核与验收》可作为高等院校雷电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专业的防雷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业务培训教材或从事雷电防护工作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