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学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球主要组成圈层、大气组成、物理性质、空间结构、要素变化;大气运动各种过程的物理原因;地球上各种天气和气候现象、形形色色的云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气压和风、气团、气旋和锋面天气的形成;强对流、雷暴、龙卷风和飓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人工影响天气的各种途径、天气分析和预报的方法、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空气污染及其原因;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世界气候和气候分类及大气中各种奇特的光学现象和形成的原理等。全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本书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最新结论,同时在多次讲授气候变化科学课程基础上,去伪存真、集思广义编纂而成,是国内第一部针对气候变化科学课程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科学的发展、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气候变化的驱动因子和归因、气候系统模式和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的预估;之后详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灾害风险管理、气候变化适应、减缓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中国的减排行动等内容。本书内容反映了当代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并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相联系,也对国际合作和国内应对、人类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取向做了深入阐述。
本书较系统地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韧性城市的发展概念、理论方法、经验启发等。并以上海为例,评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系统、绿地与湿地系统的韧性状态,提出了综合性的韧性城市发展对策。
《气候与生命》作者贝尔格(1876-1950)是苏联的自然地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1940-1950年间担任苏联地理学会会长,他对土壤学、气候学、湖泊学和地理学史都有研究。 《气候与生命》是他的一本代表作,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历史时代和地质年代的气候变迁与黄土形成方面的观点,成一家之言。书中内容包括不久前的气候变暖; 历史时代的气候变化问题; 里海水位与北极航行条件, 论干燥的冰后期; 干燥冰后期以来的地貌变迁, 陆生生物的间断的、北方东西两种分布; 论北半球海洋动物区系的北方东西同种分布; 生物的两极同原分布与冰期等。
本书总结了作者在CALPUFF应用、模型开发、环评项目复核等多年经验,结合国内案例需求,论述了CALPUFF模型的基础数据预处理、气象场模拟、大气污染扩散模拟、数据后处理、绘图、动画制作等内容,探讨了CALPUFF在我国的标准化应用研究,介绍了CALPUFF在火电行业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本书内容丰富全面,CALPUFF模型的基本操作讲解非常细致。CALPUFF主要模块的功能、命令介绍,均配有大量的案例操作。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大气物理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环评行业人员的模型培训教材,还可供科研院所以及环境管理部门的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分为气象、天气和气候三篇,内容包括大气结构、辐射、大气运动、大气降水、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气候形成因子、气候分类与区划、气候变化以及5个实习。本书结合国内外现代大气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采用了较多的图表、公式和权威数据来详细阐明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方法,略去了繁琐的公式推导,突出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描述了当前最引人注目的天气、气候现象。
本书首先综述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背景、降尺度分析方法和应用、利用区域气候模式进行动力将尺度构建高分辨率气候情景的进程等,然后阐述如何利用区域气候模拟系统PRECIS构建中国区域的高分辨率(水平格点距50km)气候情景。在进行中国区域气候情景分析时,首席应用气候基准(1961-1990)时段的气候观测数据从平均状态和*气候事件两方面验证PRECIS在中国区域的气候模拟能力,然后根据其模拟结果分析在SRESA2/B2/A1B三种情景下中国区域未来气候平均状态和*气候事件的变化。本书是系统地总结如何构建中国高分辨率气候情景、中国区域未来气候如何变化的学术专著,为进行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及相关工作提供中国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科学基础。
任超、吴恩融编著的《城市环境气候图——可持续城市规划辅助信息系统工具》是本全面详细介绍城市环境气候图的书,汇集了世界上*的都市环境气候图研究信息,注重介绍其城市规划应用和工程项目的有益成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回顾了城市环境气候图近40年的研究发展历程,介绍了主要的研究方法、制作过程、信息录入、研究关注角度、相关气候规划政策和条例的制定;第二部分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环境气候图案例,通过介绍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着重探寻局地气候环境的评估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应用成果;第三部分探讨了城市环境气候图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城市环境气候图——可持续城市规划辅助信息系统工具》适合职业城市规划师、环境工程人员、地理学和气候学研究者及城市规划和管理决策者使用与参考。同时它也可供专业研究机
人类会根据天气来实现自己的设想,天气可以不加理睬,能够助攻,也会反噬。本书的作者劳伦 瑞德尼斯,以极富创意的图文写作和铜版照相凹版蚀刻技术,采样了与天气有关的探险故事、社会新闻、历史事件、民俗传说和科技应用,混编出几千年来人类与天气之间的张力纠葛。从靠近北极的岛屿到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从欧洲小冰河期的猎巫到越战时扭转局势的 造雨计划 ;从试图人为改变气候的地球工程到《老农历书》的天气预测公式 本书以无法归类的创造力,带我们在万花筒般的视野中,观察天气于恒常和异常之间的瞬息万变 至今,它们仍然以不确定性、可能性和复杂性,吸引和困惑着每一个人。
唐 伊德是一位美国技术哲学家。他继承并反思 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开辟的先验现象学方法,开 创了后现象学的反思路径,这一路径在世界范围内得 到了赞誉。后现象学已然成为应用现象学领域中的黑 马。杨庆峰编的这本《翱翔的信天翁--唐 伊德技术 现象学研究》以美国式的比喻 信天翁 为起点,来 展开他的研究理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问题的内 在逻辑,并从图像体验、物的意向性等角度反思其理 论的内在缺陷,试图从技术体验角度克服上述缺陷。
《大气湍流基础》系统论述了大气湍流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并尽可能反映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八章,内容包括:大气湍流概论、大气湍流基本控制方程、大气湍流运动、湍流统计描述、近地面层相似性理论、近地面层大气湍流及地表参数、大气湍流观测法与数据处理、非定常大气湍流及其分析方法.大气湍流及其运动与大气科学各部分联系密切,本书既考虑了大气物理学的有关知识,也兼顾了大气环境学科的需要. 《大气湍流基础》可为大气科学相关领域的科研和业务工作以及高等院校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提供参考,也可供高年级本科生及相关专业,如环境保护、地理、农业、林业以及风能和核能利用等工程学科的工作者参考。
雹暴、雨暴、风暴、雷暴等皆属于强对流云物理范畴。许焕斌编著的这本《强对流云物理及其应用》介绍了强对流云物理的主要观点和近期进展,对一些疑惑问题做了物理解释;论述了强对流云物理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防雹、增雨等方面的应用原理,并举例说明了强对流云物理在对流性灾害天气的预报(警)中的应用思路。 《强对流云物理及其应用》可供大气物理学、云一降水物理学、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人员,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警)人员、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人员和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为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目标,在学科内容上,选取与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知识领域,如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在条目的选取上,侧重于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基础性、实用性条目;在编纂方法上,为增加可读性,以章节形式整编条目内容,对过专、过深的内容进行删减、改编;在装帧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书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封面和版式设计更加注重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普及版在充分体现知识性、准确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读性,使其兼具工具书查检功能和大众读物的阅读功能,读者可以尽享阅读带来的愉悦。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的《气象万千(探索天气的奥秘)》就是其中一本。
海洋地理学是地理学与海洋学之间交叉结合的新学科,具有自然、社会与技术科学交叉渗透的特点。它研究的客体是海洋,包括海岸与海底,既研究其间气、水、生物与岩石圈层系统作用、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亦重视海洋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途径,海洋经济发展、海疆权益、立法、管理及新技术的发展应用。 本书是《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中的一部,在1996年出版的《中国海洋地理》基础上,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海洋法实施、我国多次海洋调查及沿海经济发展的新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及总参等单位相关科研人员完成。共计四篇十九章。特点是,较1996年版《中国海洋地理》内容更系统、全面。书中充实了新资料,增加了海洋生物、中国海洋一体化管理、海洋与国防安全三章,增强了海平面变化、环境效应与灾害章节。可供规划、教
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带着对大自然的疑惑写下了《天问》,而庄子把大自然描述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古人关注“天地”、“四时”、“万物”的空间、时间的相互关联。大自然的结构、规律和关联是客观存在的。 《天问:谁驱使了气候变化?》的目的是通过“天地之美”,“四时之法”和“万物之理”,认识气候变化,探索驱动原因。 《天问:谁驱使了气候变化?》试图用来自天文、地质、海洋和气象的科学数据探索“气候变化的真相”。人类燃烧的化石燃料来自地质时期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的沉淀。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是环境问题。科学问题是要研究的,环境问题是要治理的。当科学问题和环境问题分不清,又掺和上经济利益时,就容易引来争论不休的政治分歧。
本书是《21世纪可持续能源丛书》之一。 海洋能是重要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我国海域辽阔,海洋能资源丰富。本书就海洋和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收集了国内外的资料,进行了广泛的阐释和说明,尤其对海洋波浪发、温差发电和潮汐发电等许多人们关注的技术问题和经济效益问题,进行了系统详细地介绍和评论。同时就未来海洋能开发利用的可能发展趋势作了展望和预测。 本书可供从事能源和海洋能开发利用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和爱好者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全书共分8个实习,介绍了气象要素观测、气候资料的统计方法、农业小气候的观测等内容。在每个实习后面编写了一至多个实习作业,学生通过实习并完成作业,可以达到对气象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的掌握。 本教材突出对学生实际操作和观测技能的培养,同时根据农业气象观测要求介绍了农业小气候基本观测知识和方法。本教材内容能够满足《气象学》课程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能较好地适应生产实际,适应各行各业的需要。学生今后无论在基层或科研部门工 作,都能适应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更好地开展工作。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关于沙尘暴监测研究进展概述,我国受沙尘暴影响地区的生态环境数据库研建,沙尘暴遥感监测技术研究,沙尘暴预测预报,沙尘暴监测网络系统和业务运行系统,应用与分析等。本书充分吸收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内容丰富,图、表、文并茂,可读性强。 本书的出版不仅为沙尘监测提供技术支持,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进一步丰富、完善和提高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适于与沙尘暴相关的管理人员,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以及关注沙尘暴监测的人群参考使用。
本书收集了雷电与防护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雷电形成的物理机制、雷电流的波形特征、雷电的危害、雷电防护、防雷装置检测、雷电监测和预警、雷电灾害调查鉴定、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以及防雷减灾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采用知识问答的形式,给出了简明扼要的解答。内容丰富,条理清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作为防雷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考试参考用书,也可供正在从事雷电与防护工作的业务人员使用及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和参考。
本书全面介绍了国际上现有的雷电监测定位的原理及相应的技术一并以中国气象局国家雷电监测网为实例,详细地讲述了VLF/LF三维闪电探测仪、国家雷电监测网数据处理中心及雷电监测网数据应用服务系统对应的技术,以2012年全国雷电监测网的监测数据为样板,统计出我国雷电活动的时空特性及对应的雷电密度、雷暴日等重要防雷参数的分布图。本书中的雷电精确定位技术,也适用于导航、无线电监听以及其他通信领域测控与定位。 本书为雷电监测与防御领域的专业书籍,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参考。
2009年《哥本哈根协议》之后,2010年底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达成《坎昆协议》,取得了更多具有实质意义的进展。由于《坎昆协议》在落实巴厘路线图的轨道上尚有许多未尽事宜,国际社会对下一步真正达成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国际气候协议充满困惑、争议与期待。2011年底,联合国气候大会将在南非德班召开。德班会议能否实现众望所归的目标?各缔约方将如何权衡利益,协调国际气候制度与国内发展的矛盾,应对减排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作为负责任的新兴发展中大国,中国将对国际社会作出的自主减缓行动转换为国内目标,不讲条件,全力推进。不仅在减缓,而且在适应方面,中国的努力与绩效为世人所认同。 本书邀请了国内外长期从事气候科学评估、能源与气候政
本书介绍了天气分析预报的统计学原理与方法,内容包括:概率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因子筛选、回归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及其谱分析、主分量分析、统计天气预报的几种新方法以及预报的综合集成和质量评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