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对气候变化充满恐惧的时代。孩子们排着队上街抗议,成年人则在反思生养后代是否合乎道德。环保活动家警告我们,地球正在面临 屠杀、死亡和饥饿 ,媒体则反复告诫读者,对于人类的未来 要担忧,要非常担忧 。 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并不像过去数十年间媒体、政客和气候活动家所极力告知我们的那样,是世界末日般的威胁。在人为煽动的巨大恐慌中,人们背离了科学的立场,在错误的应对之路上盲目前行。普通人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国领导人则承诺实施耗资巨大的减排政策,但这些政策不仅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还挤占了从温饱、医疗到教育等其他方面的紧迫投资,压缩了后发国家以廉价化石能源实现经济繁荣的发展空间,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不公。 我们当然需要解决全球变暖,但气候变化并非事关人类未来的唯一
《大气湍流基础》系统论述了大气湍流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并尽可能反映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八章,内容包括:大气湍流概论、大气湍流基本控制方程、大气湍流运动、湍流统计描述、近地面层相似性理论、近地面层大气湍流及地表参数、大气湍流观测法与数据处理、非定常大气湍流及其分析方法.大气湍流及其运动与大气科学各部分联系密切,本书既考虑了大气物理学的有关知识,也兼顾了大气环境学科的需要. 《大气湍流基础》可为大气科学相关领域的科研和业务工作以及高等院校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提供参考,也可供高年级本科生及相关专业,如环境保护、地理、农业、林业以及风能和核能利用等工程学科的工作者参考。
本手册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为基础,结合我国业务中不同站类、不同观测方式实际情况编写而成。全书共分5章,主要内容包括观测业务要求、观测与记录、气象报告、应急加密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本手册对现行业务技术规定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编,通过举例、补充注释等方式对业务技术规定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一步解释说明,旨在为综合观测业务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提供参考。
干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属于天文、历法、年代学范畴,最早应用于历法,接着应用于年代学和天文学等方面,绵延至今3000多年,是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刘鸿玉、刘炳琳编著的《实用干支万年历》介绍了天干地支的由来及其在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中医学、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应用,附有2016—2050年通用干支历,历表项目包括公历、农历、星期、干支、日建、星宿、五行、八卦、五气、五脏、五汁、时辰、节气、生肖等,有助于人们了解干支文化的源流与应用等知识。
金传达编著的《细说二十四节气(插图珍藏本)》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含义,二十四节气与天文、历法、天气气候、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二十四节气与干支、八卦、阴阳五行的关系,讲解了由二十四节气延伸出的七十二候、社日、入梅和出梅、一二伏、数九、节气谚语和民俗知识。重点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依次叙述了各节气天文、气候、农事、谚语,并介绍了这些节气的渊源、传说、民俗风情、诗词、趣闻,以及顺时保健养生常识。书稿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便于人们全方位了解中华二十四节气文化知识。
本书共分6章。第1章为中国的荒漠化及其分布,简要介绍了我国荒漠化发生的主体气候区域、荒漠化类型、面积及其分布。第2章为中国荒漠化地区气候的基本特征。第3章为近50年来中国荒漠化地区气候变化分析。第4章为近50年来中国荒漠化地区三大类型区及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分析,分别对三大自然地理区域及农牧交错带近50年来的气候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第5章为近50年来中国荒漠化地区15个自然类型区的气候变化分析,本章逐一对每个小的自然区域50年来主要气候要素的变化及其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第6章为中国干旱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是作者早前发表的关于全球变化背景下我国干旱区主要气候和环境要素变化趋势的一篇论文,主要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中国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成果的综合归纳与辨析,比较系统地提示了全
本书共分四部分:(1)气候学总论:包括气候学学科的现状及中国气候,共两章;(2)气候变化:包括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重点是中国的气候变化,共两章;(3)短期气候变率与预测:重点讲述厄尔尼诺及季度气候预测,也包括海气相互作用及气候模拟研究,共三章;(4)长期气候变化成因分析及预测:讲述了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又专门讲述了近年来才开始研究的十年一百年尺度气候变化,共三章。全书十章,用较通俗的语言,介绍现代气候学的现状,重点是与中国有关的研究。但是气候是全球性的,因此,在必要时,也介绍了国外的研究,以及气候学在世界范围的现状。本书可供气象、农业、林业资源与环境等科技人员、干部阅读,也可作为有关院校教材或参考书。
从决定出行的 日期,到预测农业的气象条件,再到评估飓风的破坏性影响,天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然而,我们却并不了解天气背后的各种复杂机制。 本书以简明风趣的语言介绍了风、雨、云和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回答了诸如什么是天气,天气的成因, 天气事件的形成和影响,以及大规模的大气环流等问题,不失为一部 实用的天气科普图书。
本教材是为了满足综合类高校地球科学相关专业开设的大气科学、气象学与气候学相关课程的需要,按照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国内现有教材为基础,总结过去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兼顾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多个专业的相关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的基础性实践项目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第1~4章对常规气象要素的观测内容和方法进行总体介绍;第5~6章基于常规观测基础之上综合性实践的介绍;第7~8章对气候资料的统计方法和气候代用资料的获取及气候重建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9章介绍遥感技术在气象学中的应用;第10章具体设计了十个实践项目对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实践活动给予指导;同时为了学生科创性实践的需要,设计
本书根据十多年来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总结,以国内外中尺度气象学发展趋势为思路,吸取了近年来近期新研究成果,并考虑到业务发展的需要,综合概括了中尺度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原理及中尺度天气的预报方法。本书依据天气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尺度大气运动为主要对象,将中尺度气象学的诸多内容结合,物理概念清晰,深入浅出,并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相互联系。
本书的前半部分首先简要描述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和危害,将这种异常气候变化定性为一种“全球性危机”,然后揭示出全球气候危机的实质是三大关系的紧张:人与自己内心关系的紧张导致消费主义盛行;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导致资源与环境的滥用;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放大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紧张,导致国家之间难以倾力合作以应对全球气候危机。 本书的后半部分探讨全球气候危机背景下的中国软战略,涉及完善气候立法、革新环保行政、推进环保民主、整合民族生态文化、加强气候意识教育等。所谓软战略的提法,笔者借鉴了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的“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软实力”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同化力与规制力。拥有“软实力”的主体可
《利益集团的气候“圣战”》一书,深入地解析了某些大企业如何为了商业利益而制造不实信息,进而操纵媒体影响民意,将全球变暖这一单纯的科学事实引导成一个争议性的政治议题。书中指出,在当前多如牛毛的气候研究中,读者必须要谨慎地辨别信息的可信度,必须警惕并揭露那些把个人或团体利益建筑在高碳排放之上的盘根错节的政商利益集团。 作为当今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之一,我国应该如何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把握主动,抢占先机?这场全人类共同参与的战役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未来?对于所有的决策者、科学家、企业人士和广大公众来说,这场战役没有局外人。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利益集团的气候“圣战”》将有助于每一位读者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真相,也会给每一位读者进一步思考我们如何应对气候
本书以雷达站日常业务工作为主线,系统地论述了CINRAD/SA天气雷达测试技术维护保障方法、业务软件及其他相关业务工作,分8个章节。靠前章详细描述了雷达接收机系统、发射机系统的关键测试点电气特征及测试方法;第2章根据ASOM平台维护项目总结了雷达周维护、月维护和年维护等重点指标的维护方法;第3章对雷达业务软件的安装、注意事项及其操作应用等方面做了相应的介绍;第4至7章汇集了雷达资料整编、基数、报表、备件等相关业务工作;第8章结合采集的典型故障个例,总结了闪码和定位两类典型问题的诊断方法。附录对雷达开关机流程、雷达参数、产品、基数据格式、CINRAD/SA报警信息、备件清单、业务质量考核办法以及加密观测管理办法等内容进行了介绍。本书可供天气雷达技术保障人员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它对于人类有着巨大而显著的影响。什么是气候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必须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两位 知名专家简单明了地介绍了该领域知识的 情况并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需投入大规模技术的“地球工程”来遏制甚至消除我们工业社会中有害的环境后果,并抓住这个重生的机会来塑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本书是国内*的一本气象卫星应用教材,包括世界各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卫星遥感的基本原以及各种卫星资料的观测原理、方法和应用。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简洁,重点放在卫星资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是一本卫星气象应用的入门教材。 本书尽量收集卫星气象应用发展的新方向,增加了微波的应用,多通道应用以及卫星资料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监测和农业等方面的应用,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书中介绍了中国业务极轨与静止气象风云1号和风云2号的*发展,应用了我国自己的气象卫星产品,其中重点介绍了近年来中国气象卫星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有相关专业高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气象、海洋、航空、水利、农业、地质、地理、环境和遥感等有关业务、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广西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其时空分布特点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广西盆地与喀斯特等地貌控制,还受到水系形式及植被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大,洪涝灾害有逐渐加剧的趋势。根据广西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广西的防洪减灾必须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流域综合治理等对策。重要的是加大堤防工程的投入,重视完善排涝设施;尽快建成关键的调蓄洪水库;根据林业重新定位的精神,充分发挥森林草地涵养水分的作用。针对广西经济实力较低的现实,加强非工程防洪措施十分重要。除了提高防洪意识,贯彻执行有关防洪的政策,加强易洪区土地管理等以外,还应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管理洪水。 本书适合从事地质、地理、水文、自然灾害、水利、城建城规、保险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及政府有关部门参阅。
《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1961-2008年)》是根据西藏自治区“十一五”重点项目“西藏农牧业防灾减灾气象科技支撑系统”之“西藏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与开发利用”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C29806)研究成果编写而成的专著。 《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1961-2008年)》利用1961-2008年西藏39个站点气象资料,基于GIS技术,分析了干旱、洪涝、暴雨、雪灾、霜冻、冰雹、雷电、大风、沙尘暴等9种气象灾害前时空分布,以及部分极值的空间分布;还给出了地区行署所在地气象站的气象灾害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图。此外,提供了干旱、洪涝、霜冻、冰雹、雷电等灾害的灾情变化图。本书除了给出大量的直观图外,还配有文字说明,有利于提高读者对气象灾害的认识。 《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1961-2008年)》可供气象、民政、农业、水利、环保、交通等领域的科研、教学
臭氧引起的植物叶片可见损伤已被纳入一些森林健康监测项目的指标中,如北美的Forest Health Monitoring及欧洲的ICP Forests和ICP Vegetation。观察臭氧对植物叶片的可见损伤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据此可确认臭氧对植物可能有损伤的污染区域,可评估不同物种对臭氧污染的敏感性,可筛选指示植物,以及可在不同地区和城市开展臭氧风险评估研究。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臭氧小时浓度已超过40nmol/mol(植物损伤阈值),给臭氧敏感植物带来巨大风险。然而,我国很少有在野外通过原位观察叶片可见损伤来评估臭氧对植物的影响。因此,我国各级生态与环保部门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迫切需要一本指南性书籍,用于正确地鉴定臭氧引起的植物叶片可见损伤症状。 《中国植物臭氧可见症状的鉴定》介绍了臭氧浓度变化趋势、臭氧与气候变化的交互反应,以及我国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