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7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竺可桢为我国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 求是 精神,特汇编本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与评述,一方面向社会公众介绍《竺可桢全集》这套凝聚了竺可桢毕生心血的著述,探讨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所特有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从诸多角度展现对竺可桢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贡献的回顾和研究,借以启迪后学并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本书较系统地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韧性城市的发展概念、理论方法、经验启发等。并以上海为例,评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系统、绿地与湿地系统的韧性状态,提出了综合性的韧性城市发展对策。
本书分为气象、天气和气候三篇,内容包括大气结构、辐射、大气运动、大气降水、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气候形成因子、气候分类与区划、气候变化以及5个实习。本书结合国内外现代大气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采用了较多的图表、公式和权威数据来详细阐明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方法,略去了繁琐的公式推导,突出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描述了当前最引人注目的天气、气候现象。
唐 伊德是一位美国技术哲学家。他继承并反思 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开辟的先验现象学方法,开 创了后现象学的反思路径,这一路径在世界范围内得 到了赞誉。后现象学已然成为应用现象学领域中的黑 马。杨庆峰编的这本《翱翔的信天翁--唐 伊德技术 现象学研究》以美国式的比喻 信天翁 为起点,来 展开他的研究理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问题的内 在逻辑,并从图像体验、物的意向性等角度反思其理 论的内在缺陷,试图从技术体验角度克服上述缺陷。
雹暴、雨暴、风暴、雷暴等皆属于强对流云物理范畴。许焕斌编著的这本《强对流云物理及其应用》介绍了强对流云物理的主要观点和近期进展,对一些疑惑问题做了物理解释;论述了强对流云物理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防雹、增雨等方面的应用原理,并举例说明了强对流云物理在对流性灾害天气的预报(警)中的应用思路。 《强对流云物理及其应用》可供大气物理学、云一降水物理学、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人员,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警)人员、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人员和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竺可桢全集》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本书由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经济政策分析以及直接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资深专家撰稿,全面介绍多哈会议以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深入分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成效与面临的挑战,紧紧围绕低碳城镇化这一国内热点问题展开论述,并配以大量的城市案例分析,力图为读者全景式地展示有关走低碳城镇化道路、打造低碳韧性城市的*进展和发展方向,是一本集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气候外交与谈判、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以及气候变化经济学分析于一体的综台性读物。
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带着对大自然的疑惑写下了《天问》,而庄子把大自然描述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古人关注“天地”、“四时”、“万物”的空间、时间的相互关联。大自然的结构、规律和关联是客观存在的。 《天问:谁驱使了气候变化?》的目的是通过“天地之美”,“四时之法”和“万物之理”,认识气候变化,探索驱动原因。 《天问:谁驱使了气候变化?》试图用来自天文、地质、海洋和气象的科学数据探索“气候变化的真相”。人类燃烧的化石燃料来自地质时期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的沉淀。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是环境问题。科学问题是要研究的,环境问题是要治理的。当科学问题和环境问题分不清,又掺和上经济利益时,就容易引来争论不休的政治分歧。
本书收集了雷电与防护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雷电形成的物理机制、雷电流的波形特征、雷电的危害、雷电防护、防雷装置检测、雷电监测和预警、雷电灾害调查鉴定、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以及防雷减灾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采用知识问答的形式,给出了简明扼要的解答。内容丰富,条理清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作为防雷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考试参考用书,也可供正在从事雷电与防护工作的业务人员使用及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和参考。
本书介绍了天气分析预报的统计学原理与方法,内容包括:概率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因子筛选、回归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及其谱分析、主分量分析、统计天气预报的几种新方法以及预报的综合集成和质量评定等。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风能气象学》意在介绍陆上和海上风力发电的气象学边界层条件,为这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形式的规划和运营提供可靠的气象学信息,包括风法则的推导和对风轮廓线的描述等;同时论述了复杂地形和海上风场的风况研究,以及夜晚低空急流;还有一章专门讲述了大型风电场和效率及其尾流问题。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风能气象学》的理论性很强,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总结性,参考价值很高。《《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风能气象学》》适合对风资源评估的气象学理论感兴趣的读者,是风资源评估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阐述了全球和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状况,总结了中国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成功经验,介绍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的成立背景、治理架构、发展战略、业务规划及其运作模式。
《现代气候学基础(大气科学专业系列教材)》编著者陈星、马开玉、黄樱。 本教材共分九章,包括章绪论、第二章气候系统理论概述、第三章气候监测和全球气候、第四章气候诊断分析、第五章气候系统中的平衡与循环过程、第六章气候变化、第七章气候模拟与预测、第八章季风气候概述和第九章气候资源。其中第四章中有关诊断的统计方法和第九章气候资源可根据需要作为选讲内容。各章节编写的具体分工是:、第二、第四章由陈星和马开玉撰写,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章由陈星撰写,第九章由黄樱撰写,全书由陈星统稿。
本实习指导书是在中国农业大学应用气候学教学实习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继承了原北京农业大学编写的《农业气候学实习指导》的核心内容,又收集和汇编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和技术,在传统的手动计算和Excel计算方式下,新增编程计算和可视化教学软件计算内容,是一本能够配套混合课程使用的包括文字、小程序、可视化软件的新形态教材。全书包括应用气候学通用分析方法、热量资源分析方法、辐射资源分析方法、水资源分析方法、应用气候综合分析方法共5章。本书可作为应用气象学专业学生的实习用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和科研业务人员进行气候分析时参考。
气候变化生物学是研究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影响的学科,重点探索生物系统和气候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气候变化驱动的生物学动态,并希望了解人类诱发的这种变化对未来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变化丛书:气候变化生物学》是全球本有关气候变化生物学方面的高年级学生教材,通过考察当前和远古的气候变化效应,引导读者理解当前人为导致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书中论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保护和其他生态学意义的许多细节,并提出了积极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增速的方案。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生物系统所发生的变化,《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变化丛书:气候变化生物学》提供了包括地图、图表和彩色照片等丰富的插图。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变化丛书:气候变化生物学》的结构遵循如下原则。绪论部分概述气候系统。第二部分探讨了目前观察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本书是一本系统讲述数值天气预报原理及其应用的教材。经中国气象局高等学校气象类教材编审领导小组审查,确认本为大学本科通用教材。修订后,其后面的章节也适合研究生作为教材。 本书的内容主要有:数值天气预报基础知识;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设计;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的类型和给定方法;大气边界层物理过程和湿热力过程的参数化;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数值模拟基础;中小尺度的MM4及MM5模式;中国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大气科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气象台站和研究机构的科技工作者参阅。
本书为日本气象学者武田康男的气象观测记录图鉴,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带领读者领略神秘的大气现象,书中收录了两百张精彩的气象照片,展示了自然界的奇特的气象景致,搭配的科普短文以科学的视角解读这些奇妙的气象现象。
本书是《杭州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下册,介绍了杭州市雷电、强对流天气、大风、高温干旱、低温积雪、雾霾灾害的风险区划,并对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技术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杭州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下)》中内容翔实,资料可靠,可供从事大气科学、水文、农业、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的部门和人员参考。本专著(下册)由王国华、苗长明、缪启龙、宋健、葛小清、杨育强主编。
气候变化问题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问题,其时间跨度漫长,从几亿年前的古气候到现代百年的气候,包含了许多尺度的不同变率。在空间上,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它涉及整个气候系统演变的分布,也包括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变化与气候变化问题研究的进展,在对地球系统气候演变的科学认识方面,不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对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加深,尤其是对人类活动在近代和将来气候变化中关键作用认识的不断提高,对全球采取一致的气候治理行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气候变化的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领域,不少关键的科学问题和新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虽然有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问题甚至疑义需要阐明和解释。《气候变化科学问答》旨在为此作一些微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