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无解的方程组真的无解吗?维特根斯坦说:“数学是各式各样的证明技巧。”如何用数学重新求证我们的人生?小到电饭锅为什么不会糊底,筷子夹不起来豌豆怎么办;大到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这些看似与数学无关的问题其实都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维。勤能补拙的大数定律、权衡利弊的稀疏概念、貌合神离的条件独立、精益求精的数值解法、体现中庸之道的最小二乘法……数学公式和算法背后的智慧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清这个世界,并在遇到问题时提供更科学的视角,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很多事情的最终结果是我们不能预见的,但是,这个结果发生的概率是我们可以靠努力提高的。《心中有数》教你像电脑的处理器一样,快速、深层地剖析事物的“利与弊”,在接受不完美的前提下,通过数学思维权衡多方的利益,找到很好的
《笛卡尔几何》的问世,被誉为数学目前的伟大转折。笛卡尔对数学的最重要贡献,正是他在《笛卡尔几何》中所创立的解析几何。他的这一成就,为微积分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而微积分,又是现代数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笛卡尔几何》被后世数学家和数学史家视作解析几何的起点。该书共分三卷:第一卷讲解尺规作图;第二卷讨论曲线的性质;第三卷借立体和“超立体”作图以探讨方程的根的性质。 笛卡尔力图建立一种“普遍”的数学,即把任一数学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继而把任一代数问题归结为求解一个方程式,这便是“解析几何”,或称作“坐标几何”。而平面直角坐标的建立,正是解析几何得以创立的关键。
本书共6章加上一个附录,第1章情景推演技术概述,主要对海洋安全事件目前状况以及情景推演技术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第2章 情景构建技术,主要对情景构建的相关概念、三种主要的情景构建技术进行介绍;第3章 情景分析与推演方法 分别介绍基于事件链、基于贝叶斯网络、基于复杂网络技术的情景分析与推演方法;第4章 情景可视化技术,在详细介绍当前主流的三维建模和可视化平台Cesium的基础上,分析了海洋环境相关数据的可视化方法、数据分级显示方法等;第5章 情景推演软件系统。重点介绍了情景快速检索与匹配、情景推演引擎技术;第6章 情景推演典型案例分析,总结了我国东南沿海风暴潮、海上溢油以及我国黄海浒苔三种典型海洋灾害的情景构建过程,并构建了典型情景。
吟游诗人基德原创爆笑科普漫画作品。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苟利军、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金庄维审定推荐。帮你一口气搞懂:黑洞、超新星、引力波、中子星……轻松掌握宇宙知识。在这本原创漫画科普书中,吟游诗人基德团队通过手绘的形式,经历两年内部创作,打造了一场中学生遇到外星生物的宇宙绮梦。书中,天文社的孩子们围绕“黑洞”“超新星”,展开了一系列冒险和追问;没有沉闷的理论材料堆砌,读者可以在轻松有趣的故事中,直面宇宙天体的惊人面貌。
本书以江恩理论为主线,集中了江恩理论的精华与内涵,详尽展示了江恩理论与中国股市的结合,以及多个市场验证。从基本的K线还原,到市场周期循环的要点,让一切复杂问题简单化。 对江恩理论中比较重点的四方形、六角形以及轮中轮做了比较细致的论述,对江恩角度线的实战运用,颠覆了投资者对江恩理论的错误认识。对江恩时间价位计算器、波动率、波动法则以及主宰数字的运用等均进行了独特解读,彻底解决了各个周期的拐点问题、价格点位问题、未来走势与大幅波动的日子等问题,开创性地建立了三角形分析预测法、四维预测法、黄经赤纬预测法等一系列独创的分析与实战方法,读者朋友读后自会体会到它们的实战与预测价值。
本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漫画讲述量子力学知识。从身边常见的手机、电脑等物品来解读量子力学原理,将光子、电子等微观粒子拟人化,用漫画来呈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让读者享受轻松阅读体验的同时,获得专业的量子力学知识。 本书分为9章,第1章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第2章介绍拍照设备中的光电效应:第3章介绍显微镜和量子隧穿效应;第4章介绍半导体和能带理论;第5章介绍激光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第6章介绍超导材料及其发展现状:第7章介绍量子计算机;第8章介绍量子隐形传态:第9章以量子引力收尾,激发读者对科学的兴趣。 本书内容浅显易懂,漫画生动有趣,适合对量子力学感兴趣但又没有时间和知识储备去阅读专业书籍的人士,以及中小学生。
海面上升?粮食减产?特别高温? 地球要完蛋了吗? 用数据说话,别让“气候焦虑”绑架你! “汹涌的海平面正在淹没海岸。” “飓风和龙卷风正变得更加猛烈和频繁。” “气候变化将是一场经济灾难。” 你已经听说了这些都是“事实”。但根据科学研究,所有这些说法都具有极大的误导性。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媒体、政治家和其他知名人士都宣称“科学已是定论”。事实上,从研究到报道再到大众媒体充斥了被误解和错误的信息。核心问题——气候如何应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它将带来什么冲击——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解答。气候正在变化,但其原因和变化方式并不像你所相信的那样明确。
天文历算是藏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藏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起来的。时轮历来源于印度,11世纪传入西藏,至15世纪有很大改进,18世纪初吸收了时宪历的部分内容后完全定型沿用至今。本书是研究藏族历算的入门善本,译者黄明信和陈久金对其作了详细注解,在此基础上吉毛卓玛对其进行了校订,此书是了解古代藏族历算的重要著作,介绍了传统藏历的主要内容,剖析其科学原理。其历史悠久、文献丰富,对农牧业的生产生活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从19世纪俄国火箭先驱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思索开始,到东西方太空竞赛和人类成功登月的盛况,再到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的稳步发展,最后到人类探险家定居其他星球的迷人设想,是什么让我们对宇宙的探索走到这一步?太空旅行的未来发展又会走向何方? 在一个技术迅速发展、人类雄心勃勃的时代,探索太空对了解宇宙和认识人类在其中的位置不可或缺,更对人类的最终生存至关重要。保罗·帕森斯精彩地展示了人类从太空航行中获得的所有经验,每一次飞向宇宙星辰都是人类永不止步的浩瀚征途。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风廓线雷达的探测原理、雷达探测模式设置、信号处理方法、目标谱峰检测、风廓线计算、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等内容,并利用雷达长期的连续观测数据,研究分析了风廓线雷达的实际探测性能及其在天气监测中的应用。本书内容丰富,可供大气科学各专业本科生教学使用,也可供气象工作者参考。
本书以我国首颗红外大气背景遥感卫星的业务需求为应用背景,立足于测量数据的定量化处理与后期应用,对红外大气背景图像数据的处理技术与仿真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全书共分七章,包括数据处理与图像仿真总体技术研究、红外相机在轨辐射定标数据处理技术、红外相机测量图像观测几何信息解算技术、红外相机大气背景图像统计特性分析与仿真应用和基于场景建模与辐射传输的云层图像仿真等内容。 本书涉及的相关技术已在该卫星地面业务系统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可为我国天基红外成像探测系统的指标论证、性能评估及大气物性参数反演等工作提供理论方法与数据支撑。 本书可作为遥感信息处理、大气辐射传输等专业学生的拓展读物,也可作为相关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基于1991一202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系统整理、质量控制、科学统计、标准值整编、综合分析,结合天气气候环流背景及现代信息技术编制而成,全面、系统、准确地描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4个盟(市)35个旗(县、区)的气温、湿度、风、降水、能见度、冻土、积雪、蒸发等气象要素的统计特点和天气气候特征,可为气象、农业、水利、生态环境、地理、教育、交通运输、国土资源、能源等领域的业务、科研等人员使用,也可供防灾减灾、建设规划等相关业务和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是斯蒂芬·霍金在英国剑桥大学所作的七场讲学,包含了他毕生钻研宇宙学的精华,精辟扼要。即使略具基本科学知识者,读了这七讲,对宇宙创世的奇妙壮丽,也能一窥梗概。 这些演讲不仅闪耀着霍金智慧的光环,而且体现出他特有的机智。谈到花费了他十几年时间的黑洞研究时,他说道:“这似乎有点像在煤窖里寻找一只黑猫。”霍金从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谈起,从亚里士多德确认地球是一个圆球,到哈勃发现宇宙正处于膨胀之中,其间经历了两千多年。以此作为起点,他探究了现代物理学的诸多领域,包括宇宙的起源(即大爆炸)、黑洞的性质,以及时空等理论。最后,霍金提出了现代物理学尚未解决的若干问题,特别是如何把所有的局部性理论结合成一种“统一的万物之理”他断言:“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那将会是人类理性的最终胜利
这本书是以随机性、混沌、统计学等为主题的数学科普书,全书共有17章。经典随机指随机事件的集合可以形成一个可预测的分布,如我们所熟知的投骰子、扔硬币、彩票抽奖,但混沌随机却往往会出乎我们的预测和假设。在混沌中,事件不会出现有序的分布,混沌随机的结果可能让人大吃一惊。某种意义上,混沌随机比经典随机更“随机”,比如为什么《哈利·波特》会成为畅销书?作者认为虽然随机性难以捉摸,但它并不可怕,数学家、物理学家们,诸如牛顿、伯努利、贝叶斯、爱因斯坦、马克思·玻恩、尼尔斯·玻尔等人,对于寻找并归纳这个世界的规律做了大量行之有限的工作。运用牛顿定律,我们可以将飞船发射到月球之上、预测遥远星星的运动,而量子物理学更是极速地推进了我们对微观世界的理解,因为生物学、化学研究获得了爆发式发展。从某种意
究竟何谓爱?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爱?几个世纪以来,关于爱的比喻是否有很大变化? 有哪些经典的爱的故事呢?爱是普遍存在的吗? 杰森·马蒂诺这本引人入胜的可爱小书缀满了美丽且珍贵的插画,他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爱的旅程,通贯古今思想去探索生活中最重要、也最吸引人的主题。
《生命之源——40亿年进化史》一书介绍了生命的演化和地球化学发展的关系。我们呼吸的空气中21%是氧气,这个含量比任何已知的其他星球都高。虽然,我们现在感觉理所当然地呼吸空气,但是地球并不总是一个充满氧气的行星。它是如何变成这样的?作者Donald Eugene Canfield(一位重量权威地球化学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南丹麦大学生态学教授和丹麦国家研究基金杰出研究中心主任)引导读者通过科学证据的各种线索,突出科学家找到的在该研究领域的关键发现。氧气显示地球的大气层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起来的,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生存的星球上氧气历史的非凡旅程。本书曾获2014年国际大气科学馆员选择奖、科学杂志2014年读物排行榜前20、科学星期五2014年很好科普读物等奖项。
我们无法想象人类生活在一个没有光的世界中,光既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钥匙,也寄托了人类的精神和希望。本书试图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时间旅行,将人类对于光的探索和感受娓娓道来。随着探索,光不断推动着改变我们生活的技术出现,它甚至还引导我们质疑现实的本质。从新石器时代人们在巨石阵中对光的崇拜,到印象派画家在绘画中对光的革命性观察;从牛顿用三棱透镜将一束白光分解成了彩虹色谱,到爱因斯坦和费曼得出令人震惊的结论……本书探索了人类追寻光的非凡历程和不断被颠覆的认识。这本书呈现的不仅是人类探索的历史,也是一部科学技术发展史、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