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海洋学》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我国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并以海洋基本自然环境要素描述为主的科学巨著。内容包括海洋地貌、海洋地质、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渔业海洋、海洋环境生态和海洋经济等。《中国区域海洋学》按专业分八个分册。乔方利主编的《中国区域海洋学 物理海洋学》为 物理海洋学 分册,系统叙述了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的气候、海流、潮汐与风暴潮、海浪、海水温度、盐度、密度、海冰、水团、水交换等水文现象的基本特征和运动状态。《中国区域海洋学 物理海洋学》可供从事海洋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供海洋管理、海洋开发、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阅。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7》是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每年出版一册的年鉴,是一部全面反映2016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管理服务情况的资料性年鉴,全书中英文对照。本年鉴的统计资料范围为人们在海洋和沿海地区开发、管理、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的生产和活动以及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内容包括综合资料、海洋经济核算、主要海洋产业活动、主要海洋产业生产能力、涉海就业、海洋科学技术、海洋教育、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行政管理及公益服务、全面及沿海社会经济、部分世界海洋经济统计资料等十一部分。
本书以江苏省海洋发展为重点,海洋发展战略侧重于江苏省海洋发展的战略分析,特别是从高质发展、融入 一带一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角度深入剖析,强调发展海洋经济应以海洋资源和空间开发利用为依托,追求可持续发展。海洋产业是海洋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海洋产业升级重点分苏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实的短板,强调海洋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同时分析江苏省海洋文化等产业提升发展思路。海洋管理是海洋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洋管理创新从海域使用权法制化管理制度,海洋体制机制创新,海域安全与应急管理机制,海洋产业科技支撑等多角度提出系统化方案,以提升海洋管理水平,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作为一种空天对地观测的遥感数据获取技术,与可见光和红外成像载荷相比,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工作效率,并具备在恶劣气象条件下能够穿透云层、雾霾、雨雪等获取地面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信息的优点,其已成为世界上海洋观测乃至对地观测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鉴于此,该书紧密围绕SAR的成像原理,依据作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对他人成果的提炼,开展SAR对海洋环境动力要素的反演以及海上环境安全保障监测辅助功能的研究和总结,并结合我国 十三五 规划海洋环境观测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针对海面风场反演技术、海浪反演技术、海洋内波反演技术、台风与台风浪反演技术、海洋内波反演技术、海底地形反演技术、海面溢油监测技术、海面舰船监测技术等分别开展了技术方法介绍、研究
本书通过对若干特定学科或者技术方向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分析,探讨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对于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总结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推动海洋科学发展的方法、手段与途径,旨在为我国海洋学科及海洋高技术的发展提供方法论的借鉴。科学技术交叉融合发展贯穿于各个海洋学科的发展历程中,将声学技术应用于资源调查的渔业声学技术和将地震波动学技术应用于物理海洋研究的地震海洋学,对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进行介绍,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关富有启示性的经验与方法。
本书基于上海海洋大学 数字海洋研究所 相关科研积累,重点考虑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海洋智能感知中数据分析方面的创新与应用。本书从空中卫星遥感影像、岸基视频分析、水下光学图像,以及大数据可视分析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海洋领域的计算机视觉关键技术,并通过海洋涡旋、海洋锋、海浪要素检测、水下机器视觉增强、多视图海洋异常模式挖掘等具体应用案例阐明了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潜力。本书内容有助于推进人工智能与智慧海洋交叉领域的研究,加速智能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创新,助力海洋科技发展。
全书共分三篇十九章。 第一篇,第一、二、三章以笔者数十年对山东半岛近岸带沉积底形的实际调查资料,总结海岸带海陆动力作用下沙波、沙丘、沙坝及其它沉积底形的形态、动态特征、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和层理构造,也增加了一些近岸底形在工程稳定性方面的实际案例。 第二篇,第四至第十二章介绍了欧、亚、非和北美陆架(水深 200m)上分布的水下沙丘、沙脊等沉积底形,从流体动力学基础上解释了底形的形成和演化。根据各区域陆架地形的形态特征加以分类,分别计算了某些陆架上水下沙丘的迁移速率,分析了陆架底形的发育 消亡和活化 发展的演化历史。结合陆架管线和勘探工程的稳定性,讨论了陆架砂质底形在减灾防灾中的实际作用。 第三篇,第十三章至第十九章介绍了陆坡深水(水深200~3000m)区等深流、内波和浊流等水动力,及其作用
《海南省海洋资源环境状况(精)》按照“908专项”有关技术规程,实地调查剖面/站次上万个,分析样品数千个,提交研究报告数十分,基本摸清了海南省近海海洋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几本特征,评价了海洋在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可提供的支撑和承载能力,取得的成果为海南省海洋基础科研、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规划管理提供了详实的基础信息。
《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可再生能源》内容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盐差能和海洋风能。专著共分12章。本书的点差与评价采用了先进的调查技术手段,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资源评估,获得了更可靠的评价结果,这在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资源调查方面尚属首次。
本书是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宁波大学东海战略研究院重大项目结项成果。它以正史文献为中心,辑录了汉唐史部、子部和集部等文献中关于海洋的记载。书中收录的海洋资料来自正史、杂史、类书、总集、文集、笔记小说等不同的文献部类,内容既有求实度很高的历史性记载,也包含部分文学性描写作品。本书资料的搜集以东海、南海、渤海为中心,以活动在海洋之上的人、发生在海域之内的事及海外交往、海洋物产为重点,为每一条摘录的史料都拟了一个小标题,力求为读者迅速了解资料的核心内容所在,提供方便。每一条史料的摘抄都有相对清晰的时间节点、人物面貌和事件脉络,使读者在阅读条目时就能基本了解史事概貌。
中国工程院“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研究成果形成了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系列丛书,包括综合研究卷、海洋探测与装备卷、海洋运载卷、海洋能源卷、海洋生物资源卷、海洋环境与生态卷和海陆关联卷,共七卷。本书是海洋运载卷,分为两部分:部分是海洋运载装备工程与科技领域的综合研究成果,包括国家战略需求、国内发展现状、国际发展趋势和经验、主要差距和问题、发展战略和任务、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推进发展的重大建议等;第二部分是海洋运载装备工程与科技5个专业领域的发展战略和对策建议研究,包括海洋运输装备、船舶动力与自动化、海洋渔船装备、海洋安全保障装备、海洋科学研究运载装备等。 本书对海洋工程与科技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可供科技界、教育界、企业界及社
《海洋信息技术与应用》为海洋信息类教材,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基础篇)主要介绍海洋信息化的几项基础技术,包括海洋信息获取技术、海洋信息传输技术、海洋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海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下篇(应用篇)主要介绍几项重要的海洋信息化应用领域,包括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数据中心建设中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现象再现中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域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海洋信息技术在极地科考中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与应用》适合相关专业研究生以及海洋信息化科技人员阅读参考。
海洋观测监测作为现代海洋探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对海洋的水面和水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调查,涉及到海洋学科的方方面面。本书按照具体的海洋子学科,将海洋观测监测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技术装备进行了分类,包括:物理海洋测量设备,海洋生物监测设备,海洋化学监测设备,海洋光学监测设备,海洋气象监测设备,观测监测设备需要搭载的各类平台。针对所属各个学科的技术装备,我们又根据其具体观测内容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对它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每一种观测设备既有不同国家、不同厂家研制生产的产品,又有不同原理、不同结构、不同作用、不同应用方式的各种型号产品。本书通过对相同或相近功能的不同型号的主流产品进行性能介绍、技术指标对 比、应用分析和对比评述等,使海洋工作者能够对海洋观测监测装备有一个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