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双碳 战略目标,及时反映我国蓝碳资源状况与变化趋势,以及我国在海洋碳中和领域的新发现、新进展、新成果,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碳中和中心组织30 余位专家编写了《中国蓝碳蓝皮书(2024)》。全书内容分为七章,包括总体篇、产业篇、区域篇、热点篇、专题篇、政策法规篇、国际借鉴篇等,结合碳中和愿景目标,从多维度选取数据指标,针对我国蓝碳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等进行了剖析,借鉴国际蓝碳实践的成功案例与丰富经验,提供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方案、新思路。
本教材是海洋科学类专业通识类教材,涵盖了海洋科学的主要内容,最大可能汇聚最新海洋科学知识的精华,旨在为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生拓展知识范畴,为非海洋专业的学生普及系统的海洋科学知识。在内容编排方面既适度把握知识的深度,又合理的拓展知识的广度;在语言表述方面既深入浅出,便于理解,更富有吸引力,引人入胜。共分为十四章,第一章地球与海洋,第二章海洋学的发展,第三章地球构造理论,第四章海底地形地貌,第五章海水的物理性质与海洋的层化结构,第六章海水中的化学组分,第七章大气的运动,第八章海洋环流,第九章海洋中的波动,第十章潮汐,第十一章海洋生物,第十二章海洋生态系统,第十三章海洋资源,第十四章海洋环境问题。
该书是航海院校船舶驾驶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主要内容涉及气象要素和海洋要素的基本变化规律,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天气系统(如冷高压、锋面气旋、热带气旋、副热带高压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基本规律及天气模式,大风、浓雾和暴雨等恶劣天气形成背景和季节变化规律,传真天气图的应用和天气预报原理。 该书还包括了 沃克尔环流 以及 厄尔尼诺及拉尼拉现象 等内容,并针对如海啸、龙卷风等原来的教科书很少介绍的一些极端天气,但对海上船舶又有很大威胁的天气系统,大大增加篇幅,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利于知识更新。 《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也可以同时作为高级船员适任证书考试用培训教材,可供高等航海院校海洋船舶驾驶专业本科学生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可供与航海技术有关的驾驶员、科研人员或高校教师参考使用。
人工智能海洋学是一门融合人工智能和海洋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本书旨在详尽充实地介绍人工智能海洋学的相关知识。本书共分9章,介绍了海洋大数据、Python语言、人工智能基础(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海洋特征智能识别、海洋参数智能预测、动力参数智能估算和模式误差智能订正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学中的应用。
本书分为四章,即资料的预处理和常规分析方法、温盐资料分析与水团分析方法、潮汐潮流分析方法和海流资料分析方法。与以往的同类教材相比,本书在系统介绍海洋水文环境要素分析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常用的资料预处理方法,对流、潮等海洋要素给出了实际数据分析的步骤,弥补了同类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缺乏。
本书从地球系统科学和圈层相互作用视角出发,重点阐述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物理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以及全球海洋水文动力环境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同时,对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和人类如何应对全球变化也做了介绍。本书以构建全球宏观图景和多学科交叉理念为目标,为海洋大气和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者奠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并辅以介绍国内外关于海气相互作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与**研究成果。
本书是 生态学领域以海洋生态系统为特色的专业教材 。全书共分绪论、理论基础篇、海洋生物生态类群篇、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篇和应用篇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海洋生态学的定义、海洋生态学发展历史以及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等;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篇,主要介绍海洋环境、海洋生态系统、海洋食物网、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第三部分是海洋生物生态类群篇,主要介绍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第四部分是典型生态系统篇,主要介绍各类海洋生态系统;第五部分是应用篇,主要介绍全球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灾害、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生态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本书可作为 海洋生态学和海洋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 ,同时可供从事海洋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
本书从海洋的声学特性出发,介绍海洋中的声传播理论,重点阐述海洋中的声折射、声反射、声散射、混响、噪声以及声呐方程等内容。本书共分为8章,第1章简述海洋声学的发展历史及学科应用;第2章介绍海洋的声学特性,讨论海洋中的声速和声吸收;第3章介绍海洋中的声传播理论,包括波动声学理论和射线声学理论,以及海洋生物复杂介质的声传播理论;第4章和第5章分别介绍海洋中的声折射和海洋层状介质中的声传播,包括典型深海与浅海条件下的声传播,以及多层介质中的声传播及水声超材料;第6章介绍海洋中的声散射和混响,包括目标强度和海洋混响理论,以及海豚目标探测;第7章介绍海洋中的噪声,包括舰船噪声、海洋环境噪声与海洋生物噪声;第8章联系各章要素,介绍声呐方程的建立及应用,并讨论生物声呐方程。其中,海豚复杂介质的声学特性
本书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研经验,综合近5年国内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的**进展,重点讲述海洋重、磁、电、震、热和放射性等探测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系统阐述海洋地球物理探测资料采集、数据处理、综合解释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领域前沿技术,如多波束测深技术、旁侧声呐技术、海底电磁仪技术、垂直缆和海底地震仪等,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技术去解决具体的海洋科学问题。同时,结合海底地质构造与岩性特点、海洋矿产与能源类型、科学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景,介绍国内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典型案例和**进展,为广大读者提供借鉴。
海洋与海岸带是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本书作者基于多年研究与实践,立足海洋与海岸带空间管理的现实问题和长远挑战,分别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自然资源基本利用区”与“基本养殖区”制度、海岸带综合管理、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功能区划、海域管理与保护、海岛保护规划制度、陆海统筹、围填海管理及其他研究等几方面,详尽地介绍了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制改革进程中海洋与海岸带空间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理念。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和国家安全的屏障,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中国海洋科学2035发展战略》旨在依据海洋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瞄准当前世界科技前沿和建设海洋强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展望2035年前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关键领域,谋划促进海洋科学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提升我国海洋科技综合竞争力,为国家海洋科学基础研究的战略部署和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深海科技作为挺进深海新疆域的首要前提和关键支撑,其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把握国际动态、认清自身位置,是研究我国深海科技发展策略的必要基础性工作。2018 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 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 重点专项设立 全海深样品信息系统建设及深海技术与装备领域发展战略研究 重大项目,《2030 世界深海科技创新能力格局研究》为该重大项目所属课题。课题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牵头,联合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两家单位共同实施,致力于从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三个方向对国际深海科技的态势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绘制知识图谱,多角度多层次准确研判深海科技研发趋势、热点与前沿,掌握创新资源布局,预测 2030 年世界深海科技创新能力格局。
本书从大数据视角、企业维度,构建海洋新兴产业指标体系,监测人力投入、资本热度、科创能力、市场信心等四个维度10个指标的数据,分析2018-2022年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并重点对海洋水产种业、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和海洋信息5个海洋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和指标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绘制产业全景图谱,为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决策参考。本书读者对象为海洋产业管理部门、涉海企业、投资机构、海洋科研机构等。
本书介绍了各类游泳生物对游泳生活的适应,头足纲Cephalopoda、甲壳纲Crustacea、盲鳗纲Myxini、七鳃鳗纲Petromyzontia、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爬行纲Reptilia和哺乳纲Mammalia等海洋游泳生物的种类和分布,中国海域鱼类的栖息习性,以及中国海域主要游泳生物的集群和洄游特征,并围绕海洋游泳生物的利用,梳理了中国海域游泳生物的调查和研究成果,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中国海域游泳生物多样性现状。
本书选取深海生物多样性、洋中脊、海洋深层环流、深海生态系统、深海油气、深海矿产资源等深海领域,在综合分析这些领域国际组织和主要海洋国家的研究计划、战略规划报告的基础上,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该领域的国际发展态势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本书介绍了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三个典型生态系统,论述了全球海草和真红树植物的种类组合与地理分布特征,并提出了海草和真红树植物分类系统。本书结合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物种鉴定中的新定种、修订种、同种异名和异种同名等信息,特别梳理了中国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的分布,分析了栖息于其中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旨在使读者对中国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较为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山东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养殖水域生态学与生物资源修复研究团队系统开展了近海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研究与示范,提出了海洋牧场建设新理念,实施了区域工程示范。为了进一步系统总结团队和其他同仁的研究进展,撰写了《海洋牧场构建原理与实践》一书,共12 章。本书重点介绍了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海洋牧场的生产过程与承载力、海洋牧场的基本分类与功能设计、海藻床与海草场生境构建、海洋牧场关键设施设计与研制、资源关键种行为特征与驯化控制、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海洋牧场监测评价与生态安全保障、海洋牧场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海洋牧场产品溯源、海洋牧场的运营管理与效益分析、产业发展模式与业态拓展等内
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基地基金重点项目 秦汉时期齐人的海洋开发 的终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秦汉时期的海洋探索与早期海洋学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是就这一学术主题进行认真的历史学考察的部学术专著。作者注重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的结合,比较全面、比较详尽地说明了秦汉时期齐人进行海洋探索与海洋开发的成就,分别从经济史、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等层面进行了历史分析。有些论述,对世界海洋学史的学术总结也有推进意义。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中国近代海洋灾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项目号:20BZS10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历史上的灾害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研究 (20 ZD225)阶段性成果。全书共分为五章,主要从海洋灾害理论、历史上的海洋灾害、当代海洋灾害、海洋强国建设理论、海洋强国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专题式研究。次全面梳理了海洋灾害对海洋强国的影响,分析了海洋灾害应对体制和机制变迁,探讨了海洋强国内在要素之间逻辑关系及各要素对海洋强国的支撑关系等。本书读者主要是理论工作者、从事海洋的实际工作者。
《海洋可再生能源水动力学基础》分类总结了海洋各项可再生能源水动力学研究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及主要问题,基于专业实际需要,《海洋可再生能源水动力学基础》限于讨论海洋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及盐差能五个方面的力学知识及问题。
本书探究海岛产业结构演替规律及其人居环境关键要素影响,有助于甄别海岛跃迁式产业结构演替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特征、家庭收入和政府公共财政增长来源的多样化,进而促成微观家庭居住环境消费支出和城乡公共设施与环保设施投入的增加,以及土地利用结构转换过程的结构效益恶化和生态服务功能提升。这有利于提高海岛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决策的科学性,丰富了我国以大陆为主体的人居环境演化理论。本书从产业结构演替对人居环境影响的视角对舟山市典型海岛展开研究,打破以大陆区域为人居环境研究区域的惯例。通过研究,厘清海岛人居环境关键要素在不同时空下的演变阶段特征与问题,并利用经济外部性等理论分析产业结构演替影响人居环境关键要素的路径,对改善海岛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