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进化论鼻祖达尔文的脚步,作者在书中以轻松的笔调,配合科学实例,从分子生物学与进化发育生物学的角度告诉我们:进化随时在发生并且可以计算,亘古以来的生物皆拥有共同的“不朽基因”,如何从“化石基因”看出环境变迁和生物进化,为何进化不断重演,人类和其他生物如何进行进化上的竞赛,生物如何从简单变得复杂。书末以历史证据辩驳“神创论”,并提醒我们,人类正在改变地球的未来。《造就适者:DNA和进化的有力证据》是一个宝库,里面充满了关于进化过程如何塑造出人类和世间万物的全新知识。
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用极其丰富的资料,令人信服地证明生物界是在不断变化的,它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现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的特殊创造物,而是“若干少数生物的直系后代”,生物进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有规律可循。它们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进化。这种发展和进化,不是什么超自然力量干预的结果,而是自然界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他用物种变异的普遍性,推翻了物种不变论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有力地戳穿了千百年来流传的“上帝创造万物”的谎言。它在整个生物学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革命。
在这本令人震惊的书中,柏克莱生物学博士,作者约拿单?威尔斯,揭穿了只有他的少数同僚生物学家知道的一些可耻的秘密。为人熟知的进化论“圣像”,从猿进化到人的图片、鱼和人的胚胎比较、到树干上的蛾,都是错误或误导人的,几十年来生物学的学生所学的进化论根本就不正确。 虽然科学的文献充斥证据,指出他们的错误,但这些进化论的“圣像”仍然出现在*的教科书中。显然,把达尔文主义进化论变为教条的提倡者担忧没有了这些“圣像”,群众对他们的宣称将失去信心,所以他们故意给我们的孩子错误的知识,而压抑科学的证据。 在《进化论的圣像》中,韦尔斯揭发了: 教科书中对生命起源时的早期地球环境的成见如何与现在科学家所相信的完全相反。 科学家长久以来就知道,那些显示鱼和人类之间胚胎相似的图画是捏造的
《普通生物学实验指导》是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医药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手段。本教程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体系与陈阅增编写的《普通生物学--生命科学通论》相配套,拟分为两篇。*篇是基本实验技术及原理,主要包括了显微镜使用、生物绘图、常用解剖器具及其使用、常用染色液和试剂的配制方法、简单显微化学测定、生物实验材料的采集、培养和保存方法、生物组织制片技术、生物标本制作、检索工具书的利用方法等内容。第二篇是实验项目,包括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大部分,共设20个实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教程强调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实验所用材料易得,方法易行,操作过程详尽,仪器设备一般常备。
鱼的流线型体型表明鱼对水的物理特性知之甚多; 鹰的翅膀的形状也表明鹰对空气动力学有很深的了解 …… 这种惊人的生物适应是如何形成的呢?生物体是如何在一生中不断地获取知识来增强他们对环境的适应的呢? 达尔文揭示出了物种进化的秘密,而这“第二次达尔文革命”指的是什么呢?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mnois)教育心理学教授G·齐科教授提出的“第二次达尔文革命”就是将自然进化的理论用于解释人类知识的演变过程。他认为,一个物种的生物特性可以看成是一个知识系统。比如鱼的流线型身体可以看成是鱼对水的知识的表现,鹰的翅膀的形状是对空气动力的理解的表现。这些知识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些具备流线型身体或者说了解水流特点的鱼生存下来了,而不具备的鱼则被淘汰了,因为它们不适应所处的自然环境。人
海洋,是人们神往的地方。自古以来,人们就将其冠名为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资源的宝库,交通的要道等等。海洋为人类生命的诞生和繁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以她博大的胸怀哺育了人类,推动了人类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几千年来,海洋中的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美味而健康的食物,时至今日,海洋中丰富多彩的生物群落,仍是馈赠给人类丰厚的财富之一。人们说起海洋,首先想起和津津乐道的也是海洋中那千姿百态的各种鱼、虾、蟹、贝,光怪陆离的海底生物世界…… 作为丛书的一个海洋生物分册,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浩瀚的海洋,探索神秘莫测的海底世界,认识千奇百怪的生命,了解各种有趣而又鲜为人知的海洋动物生活习性。同时,揭开生物资源与人类干扰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希望广大读者对海洋生物有进一步的了解,对过去人类进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学者,作者尝试从动力学和系统论的角度对生命现象进行一种整体和系统的解析。书中对生命起源、生物演进等一系列重要的生命科学问题,提出了许多独特并富有挑战性的见解。作者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代谢比稳定遗传对于生命更为基本;现代生命秩序来自于生命诞生过程中DNA—RNA一蛋白质动力学框架结构对原始生命动力学系统的归纳;细胞出现是生命动力学周期结构建立的必然;多细胞生物的诞生必须完成三个重要的有序构建任务,并因此催生了多细胞生物物种大爆发现象;智能生物的出现将生命的动力学结构带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生物具有层次演进和谱系演进两种不同的演进模式,并由于它们的综合作用以及环境的选择创造了今天生物的多样性;生命演进的历史生动地体现了生命复杂系统演化的分形属性以及生命混
近在生命科学中取得的进展,已经在我们对自然的认识方面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对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系统和自组织的深入研究,已被纳入科学视界。因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著称的克拉默教授,以其独特的洞见致力于展现一幅整体图景,回答长期以来一直强烈吸引着人类的重大问题——生命是什么。 克拉默教授探究了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和突变论等自组织理论,剖析了生命结构的有序与混沌,基因治疗的可行性,物种进化和进化主义,树与闪电的相似形态,三体问题,天体结构,分形艺术,大爆炸,衰老与死亡,由此建立了事物的根本复杂性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本书每一章皆以一段哲理性对话开篇,以一首抒情诗作结,旨在以这种别出心裁的结构,架起沟通科学技术与哲学人文“两种文化”的桥梁。
生命体,特别是人体。是一个有着极其精致而又复杂的结构的统一体。它必然按照自身的一定规则在协调地运行着。但是,人体是如何运行的呢?人体里面到底有些什么组织和构造?它们各自起什么作用?各个构造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如果某一部分出了问题会造成什么后果?人体里面到底蕴藏着多少令人惊奇而又着迷的秘密?几个世纪来。科学家们前赴后继的探索,逐渐为我们揭开了一些谜底。他们像是在运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拼接着一副复杂而奇妙的人体七巧板。诺贝尔奖中,生命调节这一领域所获得的成就。将向您展示这个神奇的世界的一角,展示身体七巧板的奥妙。
受“科学技术前沿系列丛书”编委会的委托,邀请我国生命科学各领域诸多专家编著《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一书,是一件十分欣慰的事,也是一件荣幸的事。 面向21世纪的生命科学将要迅速蓬勃的发展,不仅成为21世纪自然科学发展中的带头学科,而且对农业、医学、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将起深刻的影响。撰写本书旨在向各级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干部,以及我国知识青年普及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更希望能引导一代青年重视生命科学,投向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洪流,为人才培养的需求做前奏性的基础工作。 生命科学的领域很多,由宏观到微观,研究方法不同;由分子、细胞、个体到群体与群落,研究层次不同。所以,虽然本书题名为《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但本书内容不可能包括生命科学所有学科与领域,重点放在各重要学科,以
随着“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工作的深入,国内大部分离校已开设了“人类遗传学”或相关课程,但目前没有与之配套的教材,为了配合高校教学的需要,使生物类和非生物类专业的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本科学知识,特邀请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贵传医学研究所的专家编写了本书,并由中国优生科学协会李崇高教授审阅。本书共12章,主要介绍了人类遗传学与优生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重点介绍了人类遗传的胚胎学基础,人类遗传的分子和细胞基础,人类遗传性疾病与惟优生的关系,人灰代身和发育中的遗传学问题,人体性状和行为的遗传,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对人类遗传和优生的影响;同时还对出生缺陷干预,人类基因组及基因计划,常见遗传性疾病及先天畸形的诊断要点做了全面阐述。对常见的人类遗传与优生的实验诊断技术做了详细介绍。
《生命与生命科学》就是一本是面向非生物专业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的教材,它注重生命科学的基础性、趣味性和应用性。本书从生命的角度,以简单的生命单位——细胞,去解答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特征、生命的生长发育与繁衍,让大学生初步了解生命的基本生理功能和生命的奥妙,甚至扩展到以此来了解人的行为及价值观。因此,这门课程不只是教给大学生一门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大学生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它考察不同生物有机体的结构和其内部各系统以及这些系统维持生命体的运作方式,同时它还研究各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本书中我们将生物学分为下列六大部分,并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彩色圆码标记。 生态学和生物:介绍各生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生物体基本的细胞结构。 植物学:研究整个植物界,介绍不同类型的植物、它们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的内部结构和系统。 动物学:考察除人以外的其他主要动物的身体构造、系统和行为。 人体:讨论关于人的生物学知识,这些知识也适用于一般脊椎动物。 遗传和繁殖:介绍不同类型的繁殖方式,并简要介绍生物学的一个分支——遗传学。 生物学常用参考资料:本部分内容与所有生物有关,包括一些生物学的综合性资料图表以及生物的分类表。
本书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国际著名发育生物学家科恩教授1999年出版的新作。在近20年里,发育生物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科学家次真正理解了基因是如何控制发育的。本书利用大量的素材、比喻和插图,由浅显的语言叙述了发育研究的历史、生物发育所涉及的关键问题;解释了发育过程中基因的语言和含义;介绍了基因控制发育的*发现;探讨了发育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影响。科恩教授还把科学与艺术进行平行对比,指出了这两个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审视科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本书以心理学、教育学和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紧密结合我国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参考了有关微格教学以及生物课堂教学技能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对微格教学的概念、特点和实施步骤及评价方案做了详细的阐述;对每个生物课堂教学技能的概念与作用、类型与设计、应用与评价作了可操作性的论述和讲解。全书力求以服务生物新教师教学为出发点,提倡“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对各个技能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以帮助读者掌握课堂教学的各项教学技能,提高教师教学的实际应用能力。书中课例的运用力图结合当前基础生物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现状,采用了中学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典型课例作为本书编写的案例。本书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生物教育专业和各级教育学院的
采集植物和渔猎野生的动物,是远古时候祖先们获取食物*重要的方式。他们辨认和品尝各种野生动、植物,并从中获得了种种经验和知识。尽管当时还没有出现文字,这种经验和知识,已经通过口头相传或简单的图画而得到流传和积累。
严复(1854—1921)是我国早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一位代表人物。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以译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想。 严复自1898年译出赫胥黎《天演论》,至1909年译.出耶方斯《名学浅说》,中间还译有:亚当·斯密的《原富》(今译为《国富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今译为《社会学原理》)和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今译为《论自由》)、甄克斯的《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今译为《论法的精神》)、约翰·穆勒的《穆勒名学》,共八种。 严复的译作,除上述八种外,尚有外国人论述中国问题的书两种:密克的《支那教案论》(原著l892年出版,译书在稍后不久)和卫西琴的《中国教育议》(1914年译)。这两本书不是出自名家,影响所及远非前述八种可比,所以,一般不为人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