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8章,系统介绍了基因工程基本原理与操作技术,主要包括科学巨匠的贡献、常规分子技术、工具酶、表达系统、基因克隆、基因功能研究策略、动植物基因工程、基因信息分析技术等。注重基础知识与发展前沿的结合,紧扣基因工程发展脉络,体现了该领域的新技术、新成就与新动态。本书引用大量科学研究案例,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启发性。
本书以戴灼华、王亚馥、粟翼玟主编的《遗传学》(第2版)为蓝本。按照相应章节顺序,分绪论,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孟德尔式遗传分析,连锁遗传分析,真核生物的遗传分析,细菌的遗传分析,病毒的遗传分析,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核外遗传分析,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染色体畸变的遗传分析,基因突变与DNA损伤修复,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发育的遗传分析,免疫的遗传分析,基因组学与后基因组学,基因工程概论,群体与进化遗传分析共二十章。 本书共二十章。每章由以下五部分组成: 一、考点综述,依据有关高校遗传学教学大纲及遗传学研究生考试大纲,参考全国有关高等院校遗传学考试试题和重高校、科研院所的遗传学研究生考试试题,分析了相应章节在考试中所占比例,曾经出现
本书按照构建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针对生物类和农科类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方式和较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系统地介绍遗传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全书内容包括绪论、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孟德尔规律、连锁遗传规律、数量遗传、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微生物遗传分析、遗传的分子基础、核外遗传、群体的遗传平衡、遗传与进化、表观遗传学简介,以及相应的实验指导。本书在编写体系上以经典实验案例为引导,力求突出重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少而精的原则进行教材内容的组织和编写,内容丰富但篇幅不大。本书适合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及农科类专业的师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
生活中的意外情况时常会让我们产生一些小疑问,职场或家庭中的遭遇也会让我们有各种小烦恼 那如果把它们通通抛给日本著名生物学家福冈伸一先生的话 他就会在《AREA》杂志的连载专栏《杜立德医生的担忧》中,给出许多让你意想不到的深邃道理。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生命和生物的话题开始,一起去跟着福冈博士,去看看日常生活中到底能有哪些古怪又有趣的疑问和烦恼吧!
本书由五部分共19章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了遗传学工作者所面临的生物信息学挑战以及遗传数据的操作和管理;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以人类单体型图谱计划(HapMap)、人类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等为代表的多元化数据;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用于遗传学研究设计和分析的生物信息学策略和手段;第四部分重点介绍了基因分析与疾病的关联及其代表案例;第五部分介绍了利用数据库界面进行全面生物信息学系统分析的流程,其中覆盖了微阵列等一些非常实用的技术,并且就药物遗传学等前沿领域展开了前瞻性的论述。 本书适合统计学和群体遗传学专业,以及具有分子遗传学和医学遗传学背景的高等院校师生和科研人员阅读,对从事人类及模式生物研究的广大实验室研究人员、临床研究人员以及实验室负责人都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本书主要介绍进行生物体系中化学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水、pH值和缓冲体系),同时结合生物体系的特点介绍了生物体系化学测量中的常用方法,即分光光度法、比色反应、酶浓度的测定、酶参数的测定,酶作为反应试剂的使用、各种色谱(包括TLC、LC、HPLC和GLC)、电泳、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数据验证和分析质量控制。 本书是一本完整而实用的生物分析指导书,可供从事生命科学的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等专业人员参考使用。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农业概论(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是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农业概论》版的基础上修订的。自初版以来,本书获得了广大农业院校师生和农业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好评,曾多次重印以满足读者的需要。 ??本书是一本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介绍农业全貌的教科书。本书从农业与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介绍农业在自然一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从农业、农村各部门之间的物质联系和社会经济关系等方面分析、介绍农业及农村内部结构的整体性;从世界农业发展史、世界农区分布等方面分析、介绍世界农业总貌;从中国农业发展史、农业资源与区划及各主要生产部门等方面分析、介绍中国农业的现状;同时也分析了农业科技革命在农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及其前景。本书
在免疫妊娠试验发明以前,是谁担当着人类妊娠“试验员”的重任?好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它们退出了历史舞台。 生物芯片、PCR、基因诊断、免疫诊断这些高新技术,在疾病预防预测、诊断和疗效评价等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不但为患者自测提供理想选择,在环境测试中亦有所作为。对于那些症状表型不明显的疾病,如艾滋病、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甚至是妊娠,免疫试验都能得出迅速而准确的结果。此外,DNA分析或生物芯片成为疾病诊断的另一种新工具,这些技术在法医学、纤维分析学等领域也有用武之地。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蛋白质组计划的启动,生物诊断方法将极大地推动现代检验医学的发展,并在更深层次揭示疾病的本质,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投射了生物技术的身
目前许多学科均采用核酸探针与原位杂交技术,使其研究跨上一个新台阶达到了分子水平。本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相关的基础知识;核酸杂交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各种核酸探针的制备过程;原位杂交技术条件选择、标本制备和不同实验操作方法及其注意事项;计算机处理杂交信号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时的注意事项;附录中介绍了相关试剂的配制。本书短小精悍,注重实际操作,可供广大从事生物医学研究工作者使用。
本书介绍了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DNA分子标记4类生物遗传标记技术的原理、操作流程及优缺点,详细叙述了动植物和微生物DNA的提取和检测方法,其中结合作者的实践融入了相关技术的操作要点。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标记技术的特点重点阐述了目前各类技术的应用状况,涉及生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遗传多样性分析、种质资源鉴定、基因定位、亲缘关系分析、基因表达和克隆等。书中还介绍了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和rDNA序列分析技术等新的DNA标记技术,以及相关软件的使用和试剂配制等内容。内容丰富新颖,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操作并重。 本书可供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及其应用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交互式遗传算法将传统的进化机制与用户的智能评价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性能指标难以(甚至无法)用函数表示的一类复杂优化问题。但是,用户评价的不确定性和评价疲劳问题等极大地影响了交互式遗传算法的性能,严重制约了其在复杂优化问题中的应用。《高级交互式遗传算法理论与应用》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切入点,在遗传算法的框架体系下,主要研究体现用户评价不确定性以及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用户认知模型的高级交互式遗传算法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孙晓燕、巩敦卫、徐瑞东所著的《高级交互式遗传算法理论与应用》可供理工科大学计算机、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产品设计等专业的教师及研究生阅读,也可供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
《微生物遗传学实验教程》分为4章,共25个实验,涉及微生物遗传学基本操作技术:微生物正向遗传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微生物基因功能研究技术:基因表达和调控研究技术等4个主要部分。实验操作对象既有革兰民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芽胞杆菌、放线菌),又有真菌(丝状真菌、酵母菌)和古菌。实验技术包括了基因突变,化学、物理和生物因子对菌株进行随机诱变等遗传育种方法,也有目的基因克隆、基因敲除、功能互补和目标蛋白功能性氨基酸位点分析等技术。此外,还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基因表达与调控研究方法,有基因表达分析、细菌单杂交、凝胶阻滞、Footprinting寻找调控蛋白与DNA结合序列等方法。《微生物遗传学实验教程》力求涵盖微生物遗传学研究常用的技术和手段。
姚志刚、赵凤娟编著的《遗传学》遵循遗传学的发展规律,在 版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适当修改和补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全书共分15章,内容包括:绪论、遗传的染色体基础、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孟德尔定律、连锁交换定律、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数量性状遗传、微生物遗传、染色体的变异、基因突变、细胞质遗传、基因表达与调控、群体遗传和生物进化、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人类遗传。 本教材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态学、草业科学、生物化工、生物制药等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其他民办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及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命科学、医学及环境科学相关专业学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