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纳米材料在医药工程中的应用》在生物医学有机高分子合成、药物靶向输送和纳米技术的基础上,突出药剂学、材料学、生物医学工程、精准医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对现代药物新剂型研究的指导作用;强调从源头入手,同时也强调从基本概念入手进行创新药物制剂设计。本书共10章,首先介绍生物纳米材料的种类、理化性质及在生物系统内递送药物与生物分子等的基本知识,然后介绍纳米智能递药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最后介绍生物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蛋白质(多肽)或诊断探针载体在精准治疗、基因转染和疾病诊断领域的应用实例。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国内国际的最新文献,教材内容力求深入浅出,尤其是其中的生物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调控、环境响应机制、靶向修饰、纳米递药系统自组装、生物分布与代谢特性以及纳米药物
《 十四五 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将生物基材料纳入优先发展的四大生物经济领域,通过细胞工厂等生物系统生物制造获得单体或聚合物、并可在一定环境和时间内自然降解的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是发展重点。本书主要介绍了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的概念、种类、研究和应用进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系统介绍了从生物制造到回收利用的整个循环过程,包括从单体生物制造的底盘构建、发酵放大及分离纯化,到材料的化学合成与改性、应用及材料智能化,再到材料的降解、回收与综合利用。此外,还将工程活体材料纳入了视野,并介绍了几种发展起来的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本书是一部具有生物工程学与材料工程学学科交叉特色、突出生物制造的专著,可供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参考。
莱因哈德·伦内贝格教授用幽默、通俗的文字和大量史实般的图片,为我们介绍了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原理与应用,涉及了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的核心内容与多个分支领域,包括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基因工程等。与普通教科书不同的是,作者结合历史、经济、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等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介绍了生物技术发展史上的名人轶事,并对很多问题进行了颇为深入的讨论。我们从中既可以感受科学家的热忱与信念,领略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也会获得良多启示。本书是《生物技术入门系列》(全十册)的合集,可供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或科研人员作为入门教材和参考书,也可成为面向科技管理者以及任何一位对生物技术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的科普读物。
《决胜生物质》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石元春著作,该书集石元春院士多年研究成果之心血,以战略家的眼光对生物质这一重大问题进行思考,从国内到国外,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未来,以大量丰富、翔实的数据进行多角度阐述,既是一本科研著作,也是一本科普著作,也是一本政策建议的报告。 石元春院士在《决胜生物质》一书中,则对生物质产业相关的十大关系一一进行了辨析,并得出结论:基于生物质产业发展的能源农业,原料非传统、可再生,产品低碳、绿色,技术现代、市场无限。推动中国生物质产业的发展亟需各个方面的努力,石元春院士还特别呼吁,“我希望更多的中国科技界同仁,走与民营中小企业相结合的道路”。生物质工程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把可再生的农林生物质资源转化成电能、运输燃料、生物燃气、固体燃
自从人由动物界脱颖而出,人类就开始模仿自然界中生物的形态、构造和机能,来制造各式各样,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飞跃发展,一门研究如何模仿生物的原理来建造技术的科学应运而生了。这门科学叫做仿生学,它诞生不过30来年,就已经揭示出生物的许多奧秘,并模仿生物的长处制造了许多具有特殊性能的新设备、新工具。,仿生学已成为当代最引入注意的科学之一,军事仿生、交通仿生、建筑仿生、农业仿生、医学仿生及智能机器仿生等各个领域的新成果不断涌现,在现代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9年前,作者曾写过一本名叫“仿生学与现代化”的小册子,介绍仿生学所取得的成就和发展前景。这几年,仿生学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因此,我们在前一本小册子的基础上,补充了近年来仿生
小兴安岭由于森林植物资源丰富,腐殖质层肥厚,各种活立木和倒木交错叠生,加之雨量充沛,为不同生态习性的真菌种群提供了优良的生存条件,生长着极其丰富的大型真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饮食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追求野生、绿色的理念。因此,食用菌和药用菌被利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极大地促进了林区野生大型真菌业的开拓与发展。 本书采用彩色照片与文字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图文并茂,共收录了小兴安岭大型真菌35科221种,彩色照片235幅,其中食用菌113种,药用菌18种。食药兼用菌31种,有毒菌28种,其他菌31种。书中对各种大型真菌的名称、形态特征、功能与作用、生境、分布作了详细介绍。该书不但有利于促进和推动小兴安岭林区乃至东北林区的野生大型真菌的开发和利用,也可供医药、卫生防疫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生物科学研究人
本书从生物大分子转化成生物数据(残基序列、原子坐标等)过程开始,介绍了生物信息数据及其存放的格式、数据库的分析工具与检索策略;结合当前生物信息学技术发展趋势,全书被按照序列-结构-功能的思路进行组织,为读者认识与分析生物学规律提供新的思路;背景、原理、方法和分析操作相结合,是一本实用的生物信息学实验手册与操作指南。 本书取材精当,讲述简明,面向生命科学各专业及部分基础医学的读者,可供广大生物信息学入门及提高的读者参考使用。
本书是一部介绍病毒形态学和病毒分子形态学的专著,采用数学模式来表达病毒形态的分子结构特征,力求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达到阐述病毒结构参数的目的。内容既反映了病毒形态学领域的主要进展,也吸收了作者多年的工作经济与研究成果,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可供从事电镜技术和病毒形态学研究工作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学习考参。
本书系统介绍了海洋活性物质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动态。全书共分两篇二十章。篇介绍了海洋活性物质的概念、发展前景、研究开发策略及分离技术、结构修饰、现代生物技术等的重要作用。第二篇介绍了从微生物、海藻、高等植物、腔肠及软体动物等海洋生物中发现的功能分子,并介绍了功能食品、生物材料、多糖寡糖类、酶制剂、蛋白多肽类、先导化合物、配位化合物等,展示海洋活性物质在食品、医药、农药、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本书内容新颖,前沿性和实用性强,既可用作医药学、生物学、化学、材料学、海洋资源学、食品工程等专业技术人员和研究生的参考书,又可用作海洋药物学、食品化学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感染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随人类文明的进步、医药科技事业的发展,感染病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烈性传染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但随如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放化疗、器官移植,介入治疗等各种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各种危重病人的生命得以延长。耐药菌株的快速形成、流行,在健康人不致病的人体正常菌群成员,在此类人群中却引起了严重的难以控制的甚至是致命的感染。本书分三篇共35章。篇一15章,系总论部分。介绍感染微生态学观念的由来及其历史发展背景,详细介绍正常微生物的组成、生理功能;正常微生物学宿主转移、定位转移与感染的关系;正常微生物群变异及微生态失衡与感染尤其是医院内感染的关系;逐一剖析临床药物、抗病毒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对微生态的影响。第二篇系各论部分,包括6~30章,根据现有资料,讲解各系统
进入新世纪,中国花鸟画面临着进一步提高创作水平和创造性发展的新局面。为了花鸟画艺术创作的推进与繁荣,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由郭怡孮教授为导师的花鸟画创作高研班。这是中央美术学院也是全国首次举办的花鸟花鸟画创作高研班,共招收学员二十五人。 一批有为的中青年花鸟画家,在导师的带领下,以理论、生活、技巧同步共进为准则,临摹、写生、创作紧密结合,从花鸟画的纵向历史演变和横向对比联系中把握花鸟画的变革规律,从新生活中得到启迪,更新艺术观念,探索新世纪花鸟画的发展方向,以求创作出有深度、有时代感的新作品。 写生有全部创作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基础训练之一,是提高造型能力,从生活中创造典型形象、构图意境的主要方法,也是郭先生多年来所探索的教学特色之一。经过一年的实践,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
本书从生物大分子转化成生物数据(残基序列、原子坐标等)过程开始,介绍了生物信息数据及其存放的格式、数据库的分析工具与检索策略;结合当前生物信息学技术发展趋势,全书被按照序列-结构-功能的思路进行组织,为读者认识与分析生物学规律提供新的思路;背景、原理、方法和分析操作相结合,是一本实用的生物信息学实验手册与操作指南。本书取材精当,讲述简明,面向生命科学各专业及部分基础医学的读者,可供广大生物信息学入门及提高的读者参考使用。
本书包括生物反应动力学和生物反应器两部分,生物反应动力学从酶反应动力学、细胞反应动力学和固定化生物催化反应动力学等多个层次上论了生物反应过程动力学的特性和模型,生物反应器则从其操作模型、传递与混合特性、设计与放大等多个方面对生物反应器的操作特性和设计原理进行了论述。全书共6章。每章编有例题、习题以及重点内容提示等。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工程、发酵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生产,科研和设计等有关方面技术人员参考。
运用产酸发酵微生物生理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调控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是一项国际前沿性研究课题,也是提高废水处理过程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的一条有效途径。本书是外介绍产酸发酵微生物生理生态学原理及其在高浓度有机废水生物处理中应用的专著,是作者对所主持的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的整理和提炼,创新性地提出了很多新观点和新理论。其内容新颖、信息量大、理论体系和脉络完整严谨,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前沿性、实践性和指导性。本书可作为从事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学等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以及高校教师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相关学科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包括生物反应动力学和生物反应器两部分,生物反应动力学从酶反应动力学、细胞反应动力学和固定化生物催化反应动力学等多个层次上论了生物反应过程动力学的特性和模型,生物反应器则从其操作模型、传递与混合特性、设计与放大等多个方面对生物反应器的操作特性和设计原理进行了论述。全书共6章。每章编有例题、习题以及重点内容提示等。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工程、发酵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生产,科研和设计等有关方面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