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永红、范文斌主编的《发酵工程设备》主要介 绍了发酵工程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以及在 此基础上对典型发酵设备进行的实践操作,从而促进 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本书共10个项目,内容包 括原料的预处理及输送设备、培养基制备设备、空气 除菌及调节设备、种子制备及扩大培养设备、发酵罐 及附属设备,液固分离设备、萃取及离子交换设备、 蒸馏设备、蒸发结晶干燥设备,并对设备操作安全作 了相应介绍。 本书可作为生物工程,发酵工程,食品、生物技 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科研单位技术人员 参考使用。
本书以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技术为核心,系统介绍了生物产物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分离操作、过程理论及应用。本书共11章,即绪论、细胞分离与破碎、初级分离、膜分离、萃取、吸附分离技术和理论基础、色谱、亲和色谱、蛋白质复性、结晶和干燥等。其中第2章和第3章主要介绍了生物分离过程的前处理以及沉淀分级和泡沫分离等初级分离技术;第4章介绍了各种膜分离方法、特点及其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第5章介绍了各种萃取方法,特别是可用于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的双水相萃取和反胶团萃取技术;第6章至第9章阐述了吸附(包括离子交换)、色谱和蛋白质复性等生物分离过程的核心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基础理论和应用,内容包括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后两章介绍了结晶和干燥的基础理论及其在生物分离中的应用。 本书
本书以基因表达调控原理与基因工程的支撑技术为前提,主要论述了三部分内容:涉及基因高效表达、重组表达产物活性回收、基因工程菌(细胞)稳定生产等基因工程基本原理;包括DNA 的切接反应、重组DNA分子的转化、转化子的筛选与重组子的鉴定五大基因工程单元操作;以大肠杆菌和酵母两个典型的基因工程受体系统为主线,结合具体的产业化案例,归纳出基因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战略。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学习“基因工程”课程的教材,课堂教学建议学时为32学时,也可供从事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人员参考。
本书分四个部分介绍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即:(1)基因工程操作的四个基本条件——工具酶、载体、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2)基因工程的主要操作技术路线——目的基因的分离制备、重组子的构建、重组子的转移、重组子的筛选和鉴定、克隆基因的表达;(3)转基因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4)基因工程的安全性,包括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本书除重点介绍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外,还引用了*的科研成果,力求新颖和易懂。本书可作为生物、农林、医学和制药专业本科生的参考教材,也可以作为该领域中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使用。
闵九康、王羲元主编的《生物冰核和生物氢的应 用--划时代的生物工程》全书共10章,主要论述了如 下内容:生物冰核的作用及其应用;生物冰核的生产 和喷散技术;生物造雪、生物降雨和生物驱散雾霾; 生物氢(H2)——永不枯竭的无碳能源;生物氢的生产 和应用;生物氢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展望;柠檬酸细菌 和巴氏芽孢梭菌的产氢能力等。 本书可供大专院校师生、科学研究系统的专家和 学者,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等阅读和 参考。
《生物工程单元操作实验(第2版)》(作者胡洪波、王威、张雪洪)根据生物工程学科发展对实验课程的要求,依照生物工程生产过程中常用的单元操作编写,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生物工程单元操作实验(第2版)》介绍了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如何进行实验数据处理,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并介绍了生物工程单元操作所需的参数的基本测试技术。实验部分主要包括生物工程单元操作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分离技术实验和研究开发实验四部分,重点介绍了生物工程生产过程中常用的单元操作,共有24个实例。 本书可作为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实验教材,对从事生物、化工、环境、食品、制药等领域科研人员及技术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生物技术中有一位“魔法指挥家”——酶。正是在它的指点下,地球上的万千生灵才能协调地演奏出如诗如画的生命交响曲来。那么,它究竟是种什么物质? 其实,酶是生物体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特殊蛋白质(少数为RNA),能在常温常压下高效率地催化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促进生物体新陈代谢。早在人类历史初期,酶促反应就已经被发现并加以利用了:古希腊诗人荷马解释了当往牛奶中加入无花果汁时,牛奶是如何变质的。然而,对于酶的深入研究则是开始于18世纪末期。时至今日,人们已经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多种酶类,当然也会根据需要把它们“固定”起来。 可以说,酶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你品尝鲜嫩的牛肉、松软的面包、沁人的葡萄酒时,当你穿着洁净的衣服、舒适的皮鞋时,要知道,这里都有酶的功劳。本册将从多个视角,为您讲述酶
生物工程亦称生物技术或生物工艺学,主要包括四大技术体系: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作为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技术领域,生物工程已成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内容。酶工程是指以酶学原理与化工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应用技术领域,即在一定的生物反应装置里,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将相应的原料转化为有关物质的技术。酶工程是研究酶的生产和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应用范围已遍及食品、轻工、化工、医药、农业、化学分析、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和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对传统化学工业的改造和三废处理等亦具有很大潜力。 可以看出,酶工程是生物技术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酶工程》课程是生物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酶工程的基
王仲颖、任东明、秦世平所著的《中国生物质能 产业发展报告(2014)》汇集了得到国家相关主管部门 确认的统计数据,并分别对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产业 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的产业政策现状进行了描述,同时 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本书介绍了世界能源概况、发展趋势,以及生物能源的应用前景;厌氧生物制氢的3种主要的发酵代谢类型,以及各发酵代谢类型稳定运行的特征;各生态因子,如温度、pH值、生物量等对厌氧发酵制氢产氢效能的影响;着重介绍了通过有机负荷和pH值的变化实现乙醇型发酵的快速启动;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的纯培养工艺;生物载体强化对乙醇型发酵的影响;生物制氢反应系统的生物强化技术研究;污泥强化厌氧发酵生物制氢;菌种强化厌氧发酵生物制氢;活性炭载体强化乙醇型发酵产氢效能;UASB反应器发酵制氢系统的启动和运行特征,以及利用BP神经网络对其建模。 本书既可以作为从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学等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科研人员以及高校教师的学习用书,又可以作为相关学科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微生物工程》以大量应用案例,系统介绍了微生物工程的基本内容及工业生产技术,《微生物工程》分上下两篇,共20章。上篇为微生物工程原理及案例分析,内容包括绪论、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微生物基因工程、微生物发酵培养与来菌、微生物发酵过程及控制、微生物发酵放大技术概述、微生物转化技术、环境保护中的微生物工程等方面,在介绍基础原理的同时,以大量简明的应用案例加以说明,便于加深理解。下篇为微生物工程典型产品案例,以更完整的案例阐述了与上篇对应的微生物工程原理及应用,包括氨基酸、有机酸、有机溶剂、核苷酸、维生素、抗生素、微生物多糖、酶制剂、甾体类药物的微生物转化、微生物菌体、藻类发酵技术等方面的发酵生产原理及应用技术。另外以柠檬酸生产经济学为例,介绍微生物工程经济学原理。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突出了发酵技术的共性,并且紧密联系生产实践。共分十四章,包括菌种的选育和保藏,微生物的代谢调控理论,发酵工程学基础,发酵产物的提取和纯化,酶及细胞固定化,基因工程育种,氨基酸、核苷酸、有机酸、抗生素、生理活性物质及酶制剂的发酵,发酵工业废弃物的生物处理等。由于本学科的实践性强,所以在阐明理论的同时,还将有关实验编入,供选择使用。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及师范院校的生物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也可供研究机构、工厂等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乳及发酵乳制品加工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全书包括乳的基础知识、发酵乳制品生产、其他乳品的生产三部分内容。在每一部分,都详细的介绍的相关方面的知识 ,同时书后附有实验指导。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及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教材,亦可作为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科研机构有关人员的参考书。
全书共分十章,在介绍酶学基础、酶的合成与生产、酶分离纯化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讲述了酶工程的相关技术及其应用,如酶和细胞的固定化、酶的分子修饰、酶的非水相催化的操作方法。另外,结合酶工程领域的特点,本书介绍了酶的研究进展和酶反应器,力求反映近年来酶工程领域涉及可的新理论、新进展。为突出酶工程技术的实用性,本书后一章详述了酶工程在各行业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本书内容实用、新颖。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工程、发酵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及行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集华南理工大学轻化工研究所三十多年的科研成果和多年的教学经验于大成,总结归纳了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的基础理论和*研究进展情况,内容涉及高分子化学、材料、医药、食品等诸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并反映学科的*研究前沿。具体内容包括淀粉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淀粉化学和物理改性及其生物降解材料的制备、性质、结构特征,及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在工业、农业、医药、食品、建筑、日用化工等领域的应用状况和应用实例等。内容全面、结构紧凑,阐述简洁明了、深入浅出,技术实用,使人很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理论和技术。
《生命科学经典教材系列:酶工程(第四版)》主要介绍酶的生产和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及其进展和发展趋势。内容包括十章,绪论,微生物发酵产酶,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酶分子修饰,酶固定化,酶非水相催化,酶定向进化,酶反应器,酶的应用。每章都附有复习思考题,书末附有中英文专业名词对照。 《生活科学经典教材系列:酶工程(第四版)》可供高等院校生物工程、生物化工、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微生物检测技术》是高职高专商检技术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从内容到形式上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发展特色。本着 实践技能培训为主导、理论知识够用 的原则,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微生物检测技术》一书共分三个模块十五个项目。模块微生物检验基础包括三个项目,概述了微生物检验在商品检验中的意义和作用、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第二模块微生物检验常规技术包括七个项目,涉及培养基配制、消毒灭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接种、无菌操作、显微观察、染色、计数、菌种保藏及血清学检验等多项微生物基本技术。第三模块产品中的微生物检验综合实训包括五个项目,结合微生物检验的实际,重点介绍了食品、药品、化妆品、环境等方面的微生物检测。每个项目中又包括了具体的工作任务,使教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编码问题是DNA计算中的基本问题,也是关键问题。在DNA计算模型中,数据通过DNA编码表示,数据计算和处理通过DNA分子间的特异性杂交来完成,DNA编码质量直接影响DNA计算的精确度。《DNA计算中的编码方法》介绍了DNA计算模型和应用,阐述了DNA计算的编码问题,针对编码方法展开讨论,研究了线性编码方法以及构造和计数问题,研究了模板、模板框和单模板等编码方法,后建立了DNA解链温度的预测模型。 《DNA计算中的编码方法》适合从事DNA计算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以供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学习参考。
本教材涵盖了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25门课程,包括主要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任选课程,包含常用的专业语汇、概念、定义、公式,以及能够体现章节主旨的句子、段落,补充了教材中未能体现的基础原理、理论和工艺等重要词汇和短语。本教材适用于在生物科学、医药学、农林学、食品科学及化学领域从事教学及科研的教师、大专以上的学生、研究生及研究人员使用。
本书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十三五 规划教材之一,根据《实用发酵工程技术》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编写而成,内容上涵盖菌种选育与保藏、培养基的制备、灭菌、种子的扩大培养、微生物发酵工艺的控制等内容。本书具有使发酵技术教学和企业生产相对接特点,借鉴了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要求、新规范,因此与企业发展保持动态跟进,适应新形势,使该教材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保持教材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和前瞻性。同时,教材编写过程中突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育特点。 本书供药品生产技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药学专业、生物制药、生物技术等专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