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 视角来看待18至19世纪中国药材知识在英国、朝鲜和日本的流转情况。作者强调对知识流转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引入“中心”和“边缘”的概念,在“多中心”的视角下把握知识的多样性和连接性。本书将“科学如何产生”的老问题调整为“自然知识如何变化”这一新问题,在 视野下重新审视人类知识活动的历史。
北京的大都市风貌固然令人流连忘返,然而北京地区的大自然也一样充满魅力。“北京自然观察手册”丛书是一套致力于向读者多方面展现北京大自然奥秘的科普丛书,涵盖花鸟鱼虫、动物植物、矿物和岩石以及云和天气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北京大自然的“小百科”。 其中《野花》分册,主要包括野花观察指导、北京野花和索引三部分内容。野花观察指导部分主要介绍了去哪里看野花,怎样观察、记录、识别野花以及观察野花时的注意事项。北京野花部分介绍了150种北京野花的分类类群、形态特征、实用观察信息等详细内容,还介绍了一些野花的近似物种。索引部分主要包括中文名索引和拉丁学名索引。 作者将人文历史与植物相结合,不仅介绍了多种北京地区特有的野花,还介绍了许多不易辨别的近似物种,并有亲自实践总结出来的“实用观察信
全书共六章内容。第一章简要阐述研究区域的自然与经济概况。第二章介绍研究内容、工作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三章对草原自然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描述不同类型草原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植被盖度、生物量、生境特征及空间分布。第四章阐释草原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对草原生态质量进行评估与分析。第五章对草原资源退化现状进行评估,研判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草原资源存在的重大问题。第六章基于草原生态系统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草原自然资源特征和利用现状,从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等方面提出草原资源修复与治理路径分区方案。
地衣拥有特殊结构,是一种稳定形态的复合有机体。至今,地衣是已发现的地球上两种及以上不同物种之间完美的共生形式,与各自自由生活的相应种类比较,在形态和生理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本书对以管涔山地区壳假网衣为切入点,对壳假网衣的形态解剖特征、化学物质、分子系统学以及共生藻的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壳假网衣的生长与其共生藻的关系以及共生藻的抗逆性进行研究。
水果与香草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礼物,“厨房里的植物学家”史军讲述水果与香草的特别故事:栽种历史和传播途径、香气和味道的秘密、它们的特性、进化与社会、文化、地理、历史、经济等多方面的关联……娓娓道来樱桃、草莓、凤梨、牛油果、可乐果、山楂等28种水果和罗勒、胡椒、姜、啤酒花、芫荽、鼠尾草等13种香草的有趣知识,和它们背后的人和故事。我们能从书中一窥水果与香草里植物学的科学密码,也可以感受到人文的温度。
本书对近 5年来国内外药用植物茎叶活性成分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主要涉及植物茎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工艺和药效作用,内容包括植物茎叶中多糖、苯丙素类、醌类、黄酮、挥发油、皂苷、生物碱等成分的活性研究。采用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分类规律,对研究内容进行系统分类,并从分子角度探索植物茎叶活性成分的发现规律。 本书可作为了解药用植物研究动态、发现植物活性成分规律的参考用书。
园林植物中的水生植物是指常年生活在水中或喜湿,能傍水而生的植物。它们又可分为根固着于水底的泥土中,植物体上部的茎、叶和花露出于水面之上的挺水植物;根固着于水底的泥土中,仅叶片和花漂浮于水面之上的浮叶植物;茎、叶漂浮于水面和水中,根即可扎于水底,也可以随植株漂浮的漂浮植物;根扎于水底,植物体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完全生活在水中不浮出水面的沉水植物。 水生植物在园林水体中不仅可以起到美化水面,衔接陆地植被景观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进而它们还可以为水生动物(如鱼类、鸟类等)提供食物和庇护场所。 水生植物在园林水体中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植物形态上的差异,营造高低错落,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仿自然生态环境。②疏密有序,利用水中倒影;外高内低,切忌拥挤。③加强管理
墨脱位于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湾腹地。这里地质活动强烈,山地陡峭,塌方、泥石流和地震频频发生。墨脱植物多样性丰富,但研究薄弱,是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的关键薄弱地区。为了搞清楚墨脱植物区系的特性、性质及其组
本书以植物个体发育和发育的过程为线索,从不同层次介绍了植物体的形态与结构、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理与生化基础、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植物多样性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与机制等。本书在对传统植物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选择的同时,增加了一些以前被忽视然而却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并尽可能将基础知识与学科发展前沿、发展动态相结合,通过开设适当的“窗口”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生物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开阔眼界,启迪思维。 本书可作为各类大专院校开设植物生物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中学生物学教师或其他读者参考。
《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系统地阐述了植物形态学和植物解剖学方面的知识。在保证植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前提下,加强联系实际,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并力求反映外在植物学方面的近代发展和新成就。本书共分五章,包括绪论、植物细胞、植物组织、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以及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书中配合文字描述附有各种线图,最后附有常用术语解释及主要参考书目。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生物系教材,也可供高等师范院校和高等农林院校等有关专业师生使用和参考。
本书简要介绍了仙人掌类与多肉植物的基本知识,重点收集了包括经典种类和目前基本知识,重点收集了包括经典种类和目前新引进的多肉植物种类300 余种,涉及仙人掌科、龙舌兰科、番杏科、夹竹桃科、萝藦科、凤梨科、菊科、旋花科、景天科、葫芦科、龙树科、薯蓣科、大戟科、福桂花科、百合科、石蒜科、防已科、苦苣苔科、百岁兰科等19科。每一种或品种均以直观、形象、具有种类特征的原色图片出现,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既可供欣赏,又便于识别品种,适合广大花卉爱好者和有关专业人员参考。
本书简要介绍了仙人掌类与多肉植物的基本知识,重点收集了包括经典种类和目前基本知识,重点收集了包括经典种类和目前新引进的多肉植物种类300 余种,涉及仙人掌科、龙舌兰科、番杏科、夹竹桃科、萝藦科、凤梨科、菊科、旋花科、景天科、葫芦科、龙树科、薯蓣科、大戟科、福桂花科、百合科、石蒜科、防已科、苦苣苔科、百岁兰科等19科。每一种或品种均以直观、形象、具有种类特征的原色图片出现,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既可供欣赏,又便于识别品种,适合广大花卉爱好者和有关专业人员参考。
本书在作者多年研究紫茎泽兰的成果基础上,系统介绍了紫茎泽兰的防控和利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紫茎泽兰的特征,紫茎泽兰的分布和危害,紫茎泽兰遥感监测,紫茎泽兰防控技术以及紫茎泽兰利用技术。 本书可供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部门以及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保护等相关工作的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