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8月,为采集亚洲哺乳动物样本,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亚洲探险队成员罗伊 查普曼 安德鲁斯与妻子率领考察团深入亚洲,开启华北及蒙古地区的博物考察之旅。 接下来的两年内,作者一行往返于北京与蒙古戈壁,在草原上追逐羚羊,在山谷间追踪斑羚羊、狍子等,并制作动物标本。本书含40幅珍贵照片(为作者妻子伊薇特 博勒普 安德鲁斯拍摄),图文并茂地记录了中国北方的自然地理与人文风貌。作者避开乏味的科学术语,以探险家视角记录此次考察,其鲜活与传奇不亚于一部冒险小说,为今人留下了珍贵的动物学、人类学的文字与影像资料。
保罗 劳伦斯 法伯著的《发现鸟类--鸟类学的诞生(1760-1850)(精)/博物学文化》是俄勒冈州立大学科学史教授法伯的博物学史经典著作。通过分析18 世纪末和19世纪初鸟类学这一科学学科的诞生过程,作者阐述了博物学如何在那段时期分裂为多个独立的、专业的分支学科。相较于其他鸟类学史著作,本书跨越了科学内史和外史的鸿沟,揭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历史细节。 相关推荐 博物学文化丛书(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主编) 纳博科夫的蝴蝶:文学天才的博物之旅(纳博科夫,一位倍受争议的小说家,从默默无闻到享誉世界;一位蝴蝶分类学家,坚守古典博物学的底色,沉寂科学界达半个多世纪,如今终获高度评价。) 玫瑰之吻:花的博物学(花在自然万物中似乎独特,它不像五谷般满足人们的生存,又不像树木一样可作为木材那样实用
这是一个真实而神奇的故事。 在美丽的清华园里,一群聪明的灰喜鹊把受伤的小灰喜鹊——宝宝托付给一位善良的女教师。宝宝在人类家庭中健康成长,幸福生活,从一只伤残严重、奄奄一息的小雏鸟生长成活泼可爱、充满灵性的灰喜鹊。作者以朴实清新的语言描绘了宝宝与家人共同生活的动人情景,以生动有趣的照片再现了宝宝在人工养育环境下幸福生活的欢乐场面。这个故事在报纸登载后,中央电视台还特意制作了一期访谈节目,灰喜鹊的聪明可爱和动物之间的纯真感情感动了许多读者和观众。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螽斯和蟋蟀的基本常识“和”种类识别”,对200种螽斯和蟋蟀的分类系统、识别特征和常见种类进行了简要描述,并标注了学名、拉丁名及所在科属及分布情况。全书包括彩色生态图片400余幅,从佳角度呈现,有助于快速识别。本书记载了中国常见的螽斯和蟋蟀200余种,涵盖了大部分的属级阶元,摒弃了专业分类所涉及的雄性外生殖器特征,采用了生态照片,栩栩如生地展现了该类昆虫的本色,使普通的昆虫爱好者及其他从事科普教育的工作者能够分辨这些种类。
这是一本给3-6岁孩子科普蝙蝠知识、提高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意识的手绘百科。继《DK蜜蜂之书》《DK海洋之书》后,作者夏洛特·米尔纳继续用手绘知识图册的方式,向孩子展示地球目前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蝙蝠有着奇特的飞行方式,连睡觉的姿势都与众不同;它们能通过回声来“发现”猎物,然而大多数蝙蝠只喜欢吃素。它们是吸血鬼故事中的“常客”,然而关于蝙蝠的真相我们却知之甚少。《DK蝙蝠之书》为孩子细致讲解有关蝙蝠的知识,让孩子了解蝙蝠在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上如何发挥重要作用。本书用科学事实破除公众对蝙蝠的误解,同时向孩子普及保护野生动物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尽一份力。
如果你养了一只恐龙,如果你跟随动物去迁徙,如果你懂得了动物的语言,如果你捡到了动物的日记本……你一定会发现,动物的世界真的是好有趣啊!
本书将带小朋友和大朋友们一起认识鲸鱼,从神秘的鲸鱼文化记载到鲸鱼祖先的灭亡,从未知的海豚生理特征到目前的鲸鱼处境堪忧等等有趣的海洋知识等着和小读者一起分享。本书的亮点在于:知识点丰富,图文并茂,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还用黄色对话框加以标注。使小读者主次分明,体验趣味阅读。
《蝴蝶图鉴》共分为3大章节,分别为蛱蝶总科、凤蝶总科、灰蝶总科,还在附录部分介绍了蛾。书中共收录了158种蝴蝶和60种蛾的400多张图片,详细介绍了每种蝴蝶与蛾类的名称、别名、科属、翅展、特征、幼体期、分布、活动时间和食物等方面的内容,细致描绘蝴蝶、蛾的各个部位的特征,以图鉴的形式展现给大家。此外,本书在专题部分,还系统介绍了蝴蝶的分类、形态、生长阶段、生活习性,以及如何观察和饲养蝴蝶、保护与利用蝴蝶、区别蝴蝶与蛾等内容。
本书旨在介绍替代动物研究教育与卫生技术评估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经济、实用、符合社会伦理规范化发展需求的技术手段,避免不必要的医学教育研究资源浪费。 本书共14章,前7章主要介绍替代动物研究的基本知识、方法、原则、研究教育与实践探索,第8至14章介绍卫生技术评估的基本知识、方法、研究与实践发展,侧重于妇幼疾病、口腔疾病、罕见病以及需要关注的前沿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诊断试验和医疗设备等。希望本书能为读者提供替代医学动物研究与卫生技术评估入门知识、发展趋势和内容框架,促使人们科学合理地使用可得技术与资源,为读者尤其是有志于开拓创新仁慈医学技术的读者带来启迪,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