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对琉璃星天牛那种鲜明、深邃的青蓝色的迷恋,激发了一个喜欢昆虫的孩子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后来成了享誉世界的日本生物学家。 在本书中,风趣幽默的福冈伸一博士畅谈各种生物学话题,从基因研究的前沿到如何培养好奇心,从荞麦面和乌冬面之争到熵增定律,向我们展示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以及带给我们的敬畏和感动。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数字媒体技术的定义以及相关理论和实践。全书共分11章。第1章介绍数字媒体技术的定义及其研究领域;第2~10章描述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三维建模技术、数字视频处理、数字音频处理、计算机动画、数字游戏开发、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的理论及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 1章介绍数字媒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本书不仅有详细的知识讲解,而且还有实践操作。 可作为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和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数字媒体技术”的课程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数字媒体技术相关开发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通过总述、分述,再总述介绍了嗜尸性蝇类分子鉴定的应用发展状况、蝇类DNA提取的评价、分子标记的选择以及未来分子鉴定的趋势等内容,是一本基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实用工具书。尽管传统的形态学分类仍旧被广泛应用,但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给嗜尸性蝇类的种属鉴定提供了新的契机,它能够在基因水平上对物种进行快速有效的鉴别,同时还可以探讨昆虫的系统发育学特点。本书共七章,基于以线粒体和核基因为主的条形码技术为嗜尸性蝇类分子鉴定的研究热点,将分子与形态学鉴定相结合,为嗜尸性蝇类种属鉴定提供 准确、可靠的参考依据。随着测序成本的降低,目前GenBank数据库中常见嗜尸性蝇类的参考序列已基本覆盖,因此分子鉴定将被广泛应用于实际案件中。
本书在介绍经典昆虫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近年发展起来的应用较普遍的昆虫学实验研究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力求内容精练和可操作性强。全书十六章可分为四部分,从不同角度描述昆虫研究方法。 部分由 章至第七章组成,论述定性、定量的基本昆虫研究方法,即观察设备与种类鉴定方法;昆虫形态学研究方法(包括3D打印技术);昆虫采集、生态学调查、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大尺度生态学调查和数据处理方法);昆虫生存环境的测量与控制方法;昆虫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由第八章至第十二章组成,讲述活体昆虫的实验研究方法(包括两性生命表研究技术、刺探电位技术和昆虫雷达技术)。第三部分由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组成,介绍昆虫共生菌和群落及系统研究方法(包括近年发展起来的时空替代技术、FACE技术等)。第四部分由第十
本书是病毒学高等教育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共分为10章,前6章为基础理论,分别介绍了昆虫病毒学导论、昆虫病毒的分类、杆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并从昆虫免疫、病理、代谢、发育及行为等方面阐述了病毒与昆虫的相互作用;后4章着重于应用,分别介绍了家蚕及蜜蜂等有益昆虫的病毒病及其防控、病毒类生物农药及昆虫病毒表达系统等方面的应用。本书是纸数融合的新形态教材,在纸质教材中利用二维码形式融入了多种数字教学资源,方便读者进行衍生学习。 本书适用于农林院校、综合性大学等高等学校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学习,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趣味线虫科普知识图册》共分为26个小故事。通过趣味生动的讲述方式,简单介绍了线虫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种种情况。主要描述了线虫在太空与生活场景中的发生、分布与繁殖方式;线虫对人类、动物、植物及海洋生物等的危害;线虫在降解废物、储存营养物质、、环境治理、防治害虫、食品加工等中的作用;转基因抗线虫作物的培育及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本书适合于中小学学生及从事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行政管理人员等人员使用。
本书是是在昆虫之美(第3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昆虫之美是诗人李元胜已出版系列自然随笔图文集中,*受读者欢迎的一部,曾获得新闻出版署向全国青少年**的百种图书,是作者观察拍摄昆虫多年,积累了数十万字的观察笔记和数万张照片。本书既有精彩昆虫生态摄影作品,又兼顾昆虫知识,结合作者散文创作长项,因而令人不忍释卷。全部原创图文,洋溢着大自然清新的诗意。全书收入了李元胜近年来拍摄的多幅炫目的昆虫摄影作品,另附有精彩的生态随笔,修订时 新了照片,物种鉴定进一步细化,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和感染力。本书适合户外旅游者、昆虫爱好者、生物多样性研究者、科研院所(校)生物学专业教师、学生及中学教师和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