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是人类学进入现代科学研究阶段的开端,是现代生物学和遗传学在人类学领域的核心应用。本书基于作者所在团队在分子人类学领域三十多年的研究以及对学科逻辑的理解,对分子人类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进行了总结。首先,对分子人类学的诞生过程、各类遗传标记、测序技术、数据分析过程、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论以及此前研究得出不完善或错误结论的原因等议题进行了说明。其次,描述了分子人类学在古今人群起源演化过程、语系集团人群演化过程以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应用前景。后,讨论了分子人类学出现以来关于东亚地区智人不同分支群体演化过程的一些探索和进展。本书可供分子人类学、人类遗传学、生物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参考。
中国西北甘青地区位于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是研究人群遗传混合和语言接触的绝佳场所。本书基于欧洲研究委员会(ERC-2019-ADG 883700-TRAM) Tracing languages and population mixing in the Gansu-Qinghai area项目的初期研究成果,分两部分共17篇文章进行介绍,既有前沿理论和方法,也有具体实践案例,立足跨学科探索,既可作为语言学、分子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的专业教材,也适合其他领域相关人士的阅读和参考。本书作者都是语言、基因、考古研究第一线的学者,通过跨学科研究特定地区的人群和语言,有机地把不同学科结合在一起,有开创意义。
本书旨在总结分子人类学30多年以来的相关研究,结合历史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等传统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现代蒙古语人群及其古代亲族的起源和演化历史进行综合性研究。首先,传统学科关于此议题的研究成果是分子人类学研究的基础,本书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其次,对蒙古语人群中各类遗传成分的起源演化历史进行详细的说明。之后,结合多学科的证据,对相关古代人群演化、混合并形成现代蒙古语人群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后,本书也对蒙古语族语言的谱系结构、亚洲北部人群在古代经历的语言替换以及欧亚草原东部游牧人群的兴起过程进行了论述。本书可供人类遗传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等相关领域研究者参考。
?我们是为休息而生,还是为跑而生??跑步会毁了你的膝盖吗??哪种运动项目蕞适合我??懒惰是不正常的行为吗??每晚都需要睡够8个小时吗??我们可以跑得又快又远吗??体育等于锻炼吗?在不算太遥远的过去,我们那些狩猎采集者、农耕者祖先,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每天需要进行数小时的身体活动,偶尔也会为了娱乐或者社交而做游戏或者跳舞,但没人会为了健康而奔跑或者行走几千米。锻炼只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近期才出现的现象。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家丹尼尔·利伯曼凭借自己多年在世界各地的研究与经验,向我们讲述为什么我们从未进化出锻炼的本能。
《中国虫草:历史·资源·科研》共分9章41节,约150万字,图表220余幅,力求在注重科学性、系统性以及通俗性的基础上向广大读者介绍有关虫草的属性、虫草的基础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工程学、本草学与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学、生物防治学以及医疗保健作用等诸多学科的研究现状。《中国虫草:历史·资源·科研》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及反映虫草和冬虫夏草、虫草真菌学科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性著作。可供生物、医药、农林科研工作者、食用菌研究以及医疗保健开发者研读,也可供有关院校师生及虫草真菌爱好者参阅和使用。冬虫夏草名符实,变化生成一气通,一物竞能兼动植,世间物理信难穷。(《聊斋志异外集》蒲松龄)冬虫夏草亘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医药中的王者,其功效独特,在医药领域里可谓是“中华神草”。作为滋补药而著称于世的“
本书不是一般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导论书,而是以作者过去几十年的田野研究与人生经验为基础,对人类学这门外来知识所作的全面回顾与反省。因此,本书充满着一个非西方社会的知识分子对这门学问的憧憬、热忱、执着、质疑与创造等心路历程,更满怀着对于这片土地及土地上的人的未来之关怀与期盼。希望读者不仅能从此书了解人类学对日常生活各个层面有趣而生动,却又广泛而深入的知识内涵,更能体会人类学特有的全人类社会文化的整体视野、被研究者及比较的观点、处处可见的反省与挑战已有理论知识及研究者已身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偏见之观照,而有所创新的反思性。因此这也是一本以人为出发点,综合人类学导论、人类学史、人类学理论以及人类学田野研究经验与成果的综合著作。
《黎明之前基因技术颠覆人类进化史》,作者通过基因图谱从遗传学、生物学、历史及社会科学等视角,追述人类在史前五万年中的演化,其中关于语言、基因和种族进化的阐述,突破了传统叙述方法,通过跨学科领域的思考,阐述人类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内在根源。内容横跨多学科,是一本可读性较强的社科人文科普书。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成书于1982年,是有“二十世纪的达尔文”之称的进化生物学家恩斯特·迈尔的重要著作。进化生物学思想自创立至今已200余年,其间颇受争议。和任何一种科学思想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一样,进化生物学同样需要面对厘清她发展的历程以及这一历程中与其他学派、思想之间关系的任务,从而梳理出思想发展的脉络,完善理论架构,回应质疑。无疑,恩斯特·迈尔的著作为这一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译本出版之前,《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的德文译本、法文译本、日文译本已经问世,成为世界范围内生物学学习、研究的书籍。
《细菌名称双解及分类词典》收录细菌拉丁学名逾12500条,是外同时将细菌拉丁学名用英文注解、翻译成汉语、并标注分类信息的词典。具有以下特色:对每个词条标注音标,有利于读者掌握细菌拉丁学名的发音;对每个细菌的”属”名给出了分类关系,有助于读者了解该属细菌的分类地位;对模式种,还给出了保藏单位及其保藏号,以及相应描述的原始参考文献。 本词典不仅能够查询词条,还能够作为—部细菌分类学的参考书,不仅适用于微生物学、生物学相关学科、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及药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查阅,还可供国际同行参考。
该教材按生命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生物体、种群、种问相互作用、群落和生态学应用7部分编写。作者在这本生态学入门书中始终贯彻三个原则:有扎实的博物学(natural history)知识基础;生物体是生态学的基本单位;进化论思想居生态学研究的中心地位。全书很好地平衡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和生态模式的经验事例,不仅在第25章和第26章专门介绍了应用生态学,而且几乎在每章介绍基本原理时,都使用应用性很强的事例。作者特别强调人类活动对于各种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和破坏,并明确指出:人类持续生存的关键是人类与生物圈建立其持续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要保护好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种种生态过程,所以要学习好生态学。 本版教材明显是与时俱进的,例如,在有寄生物感染时,有性生殖适合度的收益新研究(1章);以种群不同尺度的取样来测定种群过
本书是编著者从事蕨类植物学研究30余年的资料总结。书中提出中国蕨类植物新的分类系统,共介绍蕨类植物55科,169属,578种。使用1138张彩色照片,直观介绍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系统分类。本教材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农林院校和中医药院校等相关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作为相关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禄丰古猿:人科早期成员》共分为6章。前言中简述了禄丰古猿的发掘和研究历史。章介绍了禄丰古猿化石地点的地层及其年代。第二至五章分别对丰富的禄丰古猿颅骨、下颌骨、牙齿和肢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广泛的比较,从而得出禄丰古猿在形态上不同于西瓦古猿等同时代的古猿和现代猩猩,而在一系列衍生特征上相似于南方古猿类,并且在颅骨和股骨的形态上显示出直立行走的倾向,因而禄丰古猿可以被认为是人科的早期成员。在第六章中首次总结性地明确提出禄丰古猿属的特征和禄丰古猿在人猿超科分支系统中的地位,并探讨了禄丰古猿的摄食活动、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
本书由噬菌体研究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集体撰写。重点介绍噬菌体在细菌致病机理及生物技术中的作用,包括奠基阶段(基础信息)、核心内容( 噬菌体对毒力因子的贡献)、利用噬菌体(噬菌体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三部分共22章。所有内容均涉及本学科前沿,突出了噬菌体介导的基因水平转移决定病原细菌毒力因子的形成、转移、扩散、进化及宿主范围跃迁,是微生物学专著中的精品。 本书可以作为综合性大学及医学院校、农林院校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适合微生物学、病毒学、遗传学、基因组学、病理学、基础医学、药学、检验检疫学、分子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态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本书共分四篇、22章,内容涵盖《生物化学》(查锡良,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中20章、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中16章、西医综合考试大纲中4大篇章内容,具体包括:①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②物质代谢及其联系与调节;③基因信息的传递;④分子生物学基础。各章内容包括学习要点、考点细目表、知识要点解析及配套练习、配套练习答案及解析和综合练习五部分。每章紧扣学习要点,分析历年考点分布,对知识点进行高度概括、总结,同时配套针对性习题,强化学习效果。附录中还有一套模拟试题帮助读者检验对全书内容掌握的程度,并丰富应考经验。本书主要面向医学院校的本科生,同时可供执业医师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参考使用,也可作为生物化学及相关专业人员的教学参考书以及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的辅助工具书。
本辞典共收载药用植物22450种,其中我国药用植物12000多种,国外药用植物约10000种,并收入这些药用植物所属的科名507个,属名3827个,有辞目28637条。每种药用植物有四项内容,依次为拉丁学名、中文名称、产地和功效。正文后有科属表、中文名称索引和参考文献,以方便检索。全书资料新,内容丰富,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是收载药用植物品种最多的大型工具书之一。 读者对象为中药、天然药物、医药学、植物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生产、检验、临床、信息、外贸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