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本书上篇主要介绍了包括进化论、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在内的西方人类学研究的不同范式,沿着历史脉络梳理了不同范式的发展历程,既系统阐释了每一个研究范式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核心观点,又聚焦了不同研究范式下的经典理论流派的研究方向和核心关注点。在此基础上,本书认为应该在不同的思想流派间搭建起联系,形成强调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共识,即历史和文化是人类学的构建条件,进而提出历史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主张,并对此范式进行具体剖析。 在对不同的人类学范式进行深刻剖析后,本书下篇论述了历史文化人类学范式下几个人类学核心主题,包括身体、模仿、表演、仪式、语言、图像和想象、死亡和出生,这些核心主题均来源于人类学项目研究成果,集中展现了人类基本行为、活动与关系的研究现状。
本书深入探讨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借助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古生物学、地质学和遗传学等多个角度,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人类进化的宏大画卷。书中详细讲述了从灵长类动物的早期分化,到现代人属物种的出现,再到智人的全球扩散,揭示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转折点。通过丰富的化石记录和遗传分析,本书不仅展示了人类祖先的生活场景,还探讨了人类行为的演变,如工具使用、火的控制和语言的发展。 此外,书中还讨论了环境变化对人类进化的影响,以及现代人类是否仍在进化的问题,提供了对人类起源和未来发展的全面认识。
衰老是一种疾病,随着科技发展我们可以治愈这种疾病。何塞博士和大卫博士用他们深邃的知识带来了对人类永生领域的理解。历时五年东方出版社重磅推出《从长寿到永生》。该书从科学实践的客观角度描述了 长生区 与 生死区 两种生命观的角力与碰撞,是永生故事的另一种表达。《从长寿到永生》展示了许多消除死亡的道德和经济学观点,以及近期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实现这个目标的趋势分析。《从长寿永生》是一本令人羡慕的书,它预见了人类种族的新范式。新范式将会进入由颠覆性科技以及人工智能创建的完全共生互利,会使人们获得长寿和永生。
本书通过对大众电子足迹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从公共事件、智能交通和行为经济学三个维度探究复杂社会系统所隐藏的内生动力,并通过提出基本假设、建立理论模型探索这些规律的产生机制和可能的动力学影响。 本书共6章: 第1章系统梳理了 人类行为动力学 在社会科学的认知及其使用情况,比较了 内生动力 与 外在推力 等知识体系对人类行为的作用,重点就人类行为特性背景中的内生动力基本形式、表现方法以及个体行为影响与群体行为影响的关联进行了分析。第2章介绍了人类行为动力学,并介绍了行为动力学规划、搜集、提取、存储和检索方法及工具,重点讲述了人类行为的时间规律、空间规律以及对传播动力学的影响及建模问题。第3章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研究群体行为动力学在公共危机突发事件下的群体心理应激反应,并有效分析群体心理应激的具体
生命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也不断向环境提供物质。所有生命都存在于周而复始的流转当中,这就是动态平衡。 在这本《朝日新闻》的专栏合集中,日本著名生物学家福冈伸一向我们展示了他对自然、艺术、科学、哲学、环境、社会的独特思考。 这一篇篇信手素描、如诗如歌的日常观察,或许能帮我们解开心中的许多困惑,学会更从容地去面对生活。
记忆是什么?一座神秘的螺旋楼梯,散落的碎片,消逝的痕迹? 生命是什么?是不断流动与变化、更新与交互的 动态平衡 。而在这微妙的流动中,维系着我们的便是 记忆 。 日本生物学家福冈伸一以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笔触,跨越生物学与人类世界的边界,从多个角度探寻 记忆 的含义。本书的66篇短文,既是一组生物课堂的讲义,也是一部生活随笔,更是 为了将一些曾经存在而如今已失去的东西编织在一起而书写 的逝物录。
从上古到现在,我们求神拜佛、狩猎、把宠物当家人、爱上二次元人物、给人工智能做图灵测试——从动物、机器到神灵,我们身边围绕着非人,而我们又一再把它们当“人”,与之相处、依赖、责备,甚至为它们做打算。所以,我们为什么反复爱上非人类?或者 进一步地说,什么是人?什么是非人?在这本书中,人类学家韦布·基恩犀利地指出,人与动物的关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定义,人机关系这样的现代问题也会被纳入历史和信仰的考量,仅存于想象中的神在 越来越像不具有解释性的人工智能模型。这些围绕在人身边的事物一直被人投射情感、灌注思想,甚至被要求做出判断、承担责任,直到它们拥有与人类相似的伦理地位。而人类也在这样的反馈循环中不断反思和定义“人”。韦布·基恩遍访加拿大育空地区的猎人、热带雨林中的知翁人、北阿肯
你是否想象过,也许人类不是来自古猿进化,而是天外来客的有意创造? 从《第十二个天体》开始,撒迦利亚·西琴就断言,《 》中的埃洛希姆就是苏美尔和巴比伦的神——他们也是从尼比鲁星来到地球的阿努纳奇人。西琴从各种资料推断,《 》中的亚当,就是阿努纳奇以自己的基因所创造的智人。后来,阿努纳奇娶了人类为妻,生下了所谓的“半神”—— 的美索不达米亚国王吉尔伽美什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我们都是半神的后裔吗? 在本书中,撒迦利亚·西琴一步一步解析考古资料,对比《 》故事与神话传说,勾勒着这些天外来客在地球上的生命史。并且提出大胆猜想:阿努纳奇的基因或许还留在地球上——找到它,就能破译人类长寿的密码。
......
人的个性是从哪里来的?是基因决定了智商吗?猴子也会歧视?植物也有免疫系统?衰老是一种病?气候变化会导致战争?世间万物皆毒药,只是剂量还不够?…… …… 科学记者、“中国好书”奖获得者袁越,有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背景,有重实证、重逻辑、重量化分析的科学思维习惯,他将前沿的与生命科学领域有关的发展,以八卦闲聊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少年朋友。书中60篇文章,涉及生物学、医学、生命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的热点话题,每一篇都精练短小,有理有据,把科学家们的 成果通过自成体系的小故事介绍给大家。同时,书中脑洞大开的原创插画, 是让你在醍醐灌顶的同时,多了拍案叫 的喜悦。来一场万物内部的旅行,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科学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