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形式讲解科普的图书,22个发明故事带你还原现场。 瓷器美不美,丝绸靓不靓?衣、食、住、用、行,看古人如何运用智慧精进技术,抓紧一切机会搞生产!建筑、工程、医学、地理、历法,带你回溯历史,见证中国古代傲视世界的科技新高度! 两千年前的开颅手术怎么做?提花机还有记忆存储功能?什么水利工程能千年不倒?从多种科技多元发展,到科技回归沉寂,从实用科技造福农业,到闭关锁国西风东渐,揭秘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背后不能说的历史故事! 胖乐胖乐亲自下场穿越历史,爆笑对话科技大佬,犀利吐槽发明创造,数、理、化、工、天、地、生、农等领域无所不包,探索古人那些想不通、猜不透的科技发明! 快跟上胖乐胖乐的步伐,一起探索中国古代科技的奥秘!
本文作者张子高,中国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化学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在化学史的研究工作中,倡导文献记载和实验重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书即体现这一化学史研究思路。按照不同历史时期搜集文献,以大量文献记载为依据,并加入对考古发现的现代检测,使本书历史内容翔实,条理清晰。本文还力图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研究总结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精神。
《黄土情缘:刘东生口述自传/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为刘东生口述自传。 以下为刘东生对《黄土情缘:刘东生口述自传/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的看法: 先谈一谈我对这次写这个传记的一些想法。 一,我想说,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地质工作者。在我没有得奖之前,大家也都知道我做了一些工作,并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地方。当然,这个奖表明国家对于环境工作、地学工作很重视。我觉得,得了奖也还是应该以平常心理来对待。 二,我本人是一个很平常的人。回想一下我的读书经历,确实上学都是很好的学校,但是我无论在小学、中学甚至到大学时期,什么出类拔萃,聪明绝顶,或者天资过人,这些词都落不到我的头上来。我读过很多人物传记的书,看到很多人确实是天才,确实有很多人从小就非常聪明、突出,而我不是那个类型。我是属于另外
本书是世界上本科学史学史著作,由作者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和里斯本科学院的4次演讲汇集而成。它概述了从古希腊至20世纪初人们对科学史的研究,分析了科学史成为一个职业的学术领域以来的发展状况,讨论了化学史对于一般科学史研究的意义,并对科学革命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传统的科学史观认为,科学革命就是以牛顿力学为主要成就的机械论自然观战胜亚里士多德自然观的过程,本书作者通过大量的考证和分析,发现了科学革命中存在第三支重要力量即化学沦自然观。本书的卓异之处在于:迄今关于科学革命及其历史的描述大都采取机械论立场, 本书是一个化学论者而非机械论者对科学史和科学革命所作的富有意义的诠释。 本书对于科学技术史专业、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他从居里实验室取来放射化学之火, 他在科学的田野上滋兰树蕙, 他为祖国打造核盾牌, 他为中国的教育开拓新路。 他轻轻地走了, 正如他轻轻地来, 名、利、权、位, 都是他不屑一瞥的云彩。
本书是中国现代科学的开山元老之一、北平研究 院实际 李书华教授的自述,记录了他一生的几 段重要经历,如留学法国,在北京大学、北平研究院 、中法大学、北平大学区等从事教学、科研、管理与 学术交流等,以及他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煜瀛、陈 独秀、胡适、李大钊、陶孟和、沈尹默、梅贻琦、朱 家骅等中国现代科学和教育名人的交往。其书言必有 据,要言不烦,既是李书华本人生涯的真实记录,也 是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史和教育史的重要资料。 李书华还是一位游记作家。他的游记具有科学家 精细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在中国现代游记中别具特 色。本书中的《黄山游记》、《房山游记》和《陕游 日记》,是他的游记中的精华。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工业化经过了一个充满艰辛的历程。民国时期就是这一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本书主要由机械界与电工界前辈的口述资料与撰述资料组成。上篇是王守泰等37位专家口述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厂、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清华大学机械系、中央大学机械系等机构的历史,以个案展现民国时期的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工程研究与教育状况。下篇是恽震忆述他所亲历的电工技术活动,包括开拓电工事业、建设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及其他机构、引进美英电工技术与资金、规划电工技术与工业等,展示了电机、电力、无线电等技术与产业的创业景象。这些史料反映了机电行业的技术、事件、人物、问题以及社会环境,涉及技术转移、技术的本土化问题。
一本与地球*南端的南极亲密接触的实录,包含了许多中国人远行到达南极冰雪世界的故事。 轻松的笔调,亲身的经历,回顾了中国人建成*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艰辛和自豪,也带着我们回到上个世纪南半球风雪弥漫的日子,领略冰天雪地的寒冷和暴风雪的肆虐,近距离观察那里的企鹅、海豹、南极毛海狮以及众多禽乌们,而且亲眼目睹科学家们在波浪中、在冰原上、在广漠的天空,探索南极奥秘的无比喜悦。 作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中国科学家和海员们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多角度地展现了各国科学家在南极的艰辛、真诚的友情和多姿多彩的生活。在他笔下,异国他乡,冰海雪崖,寂寞孤岛,也处处闪耀着令人着迷的光彩。 昨天的新闻,今天已成为历史。于是,本书也是中国科技史上一个重大事件的珍贵回忆。
正当21世纪开头的时候,湖南教育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一套《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有计划地访问一些当事人,希望他们能将亲历、亲见、亲闻的史实口述回忆,让采访者整理成文字和音像资料,为后人留下一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应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口述历史很重要。《论语》就不是孔子(前551一前479)的著作,而是口述。这情形与希腊的苏格拉底(约前470一前399)及其以前的哲学家们相似。那个时代学者们还没有自己著书立说的习惯,思想学说都是靠自己口述而由门 人弟子记录下来的。正如《汉书 艺文志》所说: 《论语》 者,孔子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 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流传两千多年,一字值千金。我们当代人的
......
《中国碳市场发展报告:从试点走向全国》汇集了国内低碳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通过总结提炼国内部分省市碳交易试点制度设计与市场运行特征,以获取对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启示,在分析全国碳市场建设规划的推进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未来全国碳市场发展方向,以推动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顺利过渡。 具体而言,本研究报告系统梳理和总结了近期中国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的发展动态;全面比较了国内各试点市场在总量设定、部门覆盖、配额分配、交易规则、履约机制等方面的共性和特性;深入解读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思路、路径和主要措施。 本研究报告尝试厘清中国碳市场制度设计的决定性因素,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为各省市参与全国碳市场提供相关的技术参考和必要引导。
《科学技术简史》是为提高文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而编写的。本书力求向读者展示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概貌,同时,努力聚焦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的过程,从而让读者较深入地理解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的精髓所在,是一本适合大学生素质拓展教学需要,并具有一定普适性的教材。 本书由西南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组织编写,全书由陈吉明老师担任主编,并提出编写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撰写编写提纲,负责全书的审稿、统稿。刘满禄、王银玲、肖晓萍担任副主编,并分别负责第二篇、第三篇和第四篇的的审稿、统稿工作。参与编写的老师和分工为:陈吉明编写、二、三章;刘满禄编写第四章;王银玲编写第七、八和第十章;肖晓萍编写第十三、十四和十六章;闫世梁编写第九、十五和十九章;熊开封编写第五、六章;崔鹏编写第十一、十七
这部论著篇幅适中,分量却不轻,包括对三个不同文本的注疏,其导言(Vorspiel)还牵扯第四个文本。当然,注疏意味着各种各样的尝试。我们看到,有些注疏片面(如果不说一根筋地)专注于正字、句读、版本(各种抄本、印刷本),诸如此类。不过,这类注疏是否切中“注疏”一词的本义或大义,权且不论。第二种注疏呢,要么埋头穷究据说与文本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要么一心对勘前人著作以及该作者的其他文本,要么死死盯着作者生平往事。在解释文本时,这种注疏常常枉费力气,挖空心思对作者进行琐屑的心理分析。严格来讲,上述两种注疏也许有其价值,但这种价值也是外在的和偶然的,它们与第三种注疏判若云泥:这种注疏旨在解释词语含义,衡量每段论述是真是假,判断论证是否有效,将同一文本的前后文脉始终看作一个整体,关注文本本身究竟在讲
19世纪电报技术的发明开创了通信事业的新纪元,在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电报技术传入中国,开中国使用现代通信工具的先河。李雪编著的《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详述了晚清传统邮驿的发展史、西方电报技术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的关系以及中国电报事业发生和发展的情况,分析了电报技术与中国社会环境相互适应及本土化的程度。重点介绍了津沪电报的修建过程、经营情况、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将中国电报总局与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研究得出西方电报技术转移的一般模式。《晚清西方电报技术向中国的转移》适合热爱科技史,特别是研究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的学者阅读。
《古代丝绸之路与技术知识传播》广泛搜集传世文献和考古证据,综合运用历史学与科技史研究方法,以马具、日用工具、纺织技术等案例为切入点,讨论了古代历史时期科技知识沿着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网络传播的诸多问题。本书通过贸易、战争、宗教等各种途径,各个领域的技术知识通过适应新的环境以及目标文化中的习惯传统,在跨文化之间历经差异性,*终形成相似性的传播过程。无论是传统上认为的边缘或中心文明,均在古代丝绸之路科技传播上扮演了积极角色。可以说,科技知识的传播是前现代世界全球性的重要方面。
“慈招铁,或引之也。”这是古人关于地磁现象早、精准的记载。正是利用磁“招铁”的特性,古人将天然磁石制成勺状,放于铜盘上以示方位,其柄所指为南方,这就是司南。 古人对地球方位的认识很早,由此划分了东、南、西、北、中五方,并与五行相对应,即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司南的发明,对古代通商、游历、行军、航海等诸多社会活动提供了保证。堪舆家可据此测定坐北朝南、观宅择穴,天象家可据此观星辰变化、定星宿历法,统治者将其用于四方,作治国之用,民间百姓更是将司南形象及方向融入生活,随处可见其饰物,以明心智,趋利避凶。 本书从磁石的发现入手,将司南的发明,指南鱼、指南龟、罗盘直至现代指南仪的演变过程一一进行了展示,并将其在航海、测量、旅行、军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用途逐一介绍,以使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