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金术的秘密》是研究炼金术史的*权威劳伦斯 普林西比的*著作。它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备,甫一出版便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该书考察了炼金术从希腊化时期至今的发展与演变,揭示了炼金术在科学以及文学、美术、戏剧和宗教等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作者在自己的实验室里重现了许多著名配方,使读者能够近距离接触炼金术的实际工作,堪称了解炼金术的*读本。
本书是当代职业科学史家为非专业的读者和大学生们编写的一本世界科学技术通史读物,旨在提供一幅 全景图 ,以满足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的需要。 通过考察从文明之初到21世纪早期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本书阐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总是一成不变地结合在一起的。作者循着科学和技术的沿革,从史前期直到当前,查找出说明两者有时结合、有时分离的那些史实,检讨了那种技术即应用科学的流行观点。而且证明:事实上,在19世纪以前的大多数历史条件下,科学和技术一直是在彼此要么部分分离要么完全分离的状况下向前发展的,而且在智识上和社会学上都是如此。技术作为 应用科学 出现是相对晚近的事情,是随着工业界和政府开始资助那些能够直接转化为新技术或改良技术的科学研究才出现的。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摒弃了 欧洲
本书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史名著,作者为科学思想史学派的创始人亚历山大 柯瓦雷。本书认为,人类的思想在16、17世纪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框架和模式,使古代那个秩序井然、有限封闭的世界(cosmos)*终变成了均一无限的宇宙(universe),也使价值世界同事实世界完全分离开来。近代科学和哲学既是这场革命的根源又是它的成果,近代科学史和哲学史必须相互参照来研究。
《科学与文化》旨在构筑科学与文化的桥梁,传递 科学就是文化,科学创新要有文化元素 的理念。科学既是生产力,又是文化。作为生产力,科学是有用的;作为文化,科学是有趣的。科学创新的潜力要到文化源头去发掘和释放。 本书试图从历史的深处回答 李约瑟之问 ,回顾现代科学的产生和在中国遇到的困难;从人类的视野、世界的海洋、科学家的好奇心等角度,展现大自然的奥秘与美丽,说明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共性,解释什么是科学家精神;选取教育、文化和语言三个着眼点,解读东西方科学与文化的差异,提出我们当前的任务是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创造海陆皆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末章谈地球的未来,这也是当代科学家提出的政治、文化问题,探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和陷阱。 《科学与文化》以科学家的立场,逾越文
李约瑟是 20 世纪中英科技文化交流的桥梁人物,二战后期来华援助中国科教事业,走访了 300 多所大学、科研和企事业机构,被称作 雪中送炭 的朋友。 提到李约瑟,除了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外,他本人的经历和见闻也非常值得深入研究,而战时来华的几年(1943 1946)更是堪称传奇。他不仅广泛搜集中国科技史料,考察各地风土人情,而且尤为重要的是,他用当时在中国颇为稀有的相机,记录下流落在穷乡僻壤的文化遗迹和科教星火。在中国现代科技史上,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尤其是照片资料一直十分缺乏,李约瑟保存下的这批资料显得极为珍贵。在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网站首页上, 李约瑟的战时中国照片档案 被作为馆藏特色资源,予以郑重地介绍和描述。 《李约瑟镜头下的战时中国科学》经李约瑟研究所董事会授权,由中科院大学人文学院刘晓教授
从远古到20世纪,技术改变世界的全景记录 一部人类社会技术与文明的百科全书 首次推出中文全译本 200余位国际专家联袂撰写 15位权威专家领衔中文译校团队 1000余万字 3000余幅手绘插图 牛津大学出版社30年鸿篇巨制 《技术史》(全八卷)是一部世界技术与社会发展通史,涵盖自远古至20世纪中叶人类技术的历程,是目前权威性、篇幅、资料全的技术史类丛书。全书1000万字,拥有3000余幅珍贵的照片和专门绘制的插图。全书各章均由相关领域的200余位国际知名学者撰写,内容翔实,材料丰富,观点新颖,富有思想性。英文原版图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在30余年间出齐。 全书共八卷,分别为: 技术史第I卷:远古至古代帝国衰落 技术史第Ⅱ卷:地中海文明与中世纪 技术史第Ⅲ卷: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 技术史第Ⅳ卷:工业革命 技术史第V卷:19世纪下半叶
无
著名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五卷 化学及相关技术 第十二分册 陶瓷技术》是这部巨著的第五卷第十二分册,内容包括:中国古代陶瓷技术研究的基础及准备,黏土、窑炉、制造方法和工艺、釉、颜料和釉上彩料及饰金,中国陶瓷技术向世界的传播及其在世界陶瓷技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等。
本书是 十四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人工智能重大基础研究丛书 图书,针对目前脑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系统阐述了脑电信号分析处理及脑机接口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实际应用。全书共8章,分为3部分。第1部分为第1章绪论,概述脑电信号处理及脑机接口相关知识、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第2部分包括第2 4章,介绍脑电信号的分析及处理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脑电信号的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及特征分类。第3部分为脑机接口技术分析和应用,由第5 8章组成,主要介绍脑机接口技术现有的应用,包括癫痫检测、运动想象、专注力训练和情绪脑电信号识别等。本书可以作为通信与电子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王祯农书》由元代王祯编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显斌研究员解读。《王祯农书》是我国农学史上承前启后的经典著作,它以代表北方农业的《农桑辑要》和代表南方农业的《陈旉农书》为主要蓝本,首次融合南北农业的内容,被后世《农政《王祯农书:节选》》《授时通考》等大量引用。原书分三个部分:《农桑通诀》《农器图谱》以及《谷谱》。其中《农桑通诀》阐述了一个完整的农学体系。《农器图谱》收录农具百余种,并辅以插图三百余幅,是我国古代农具的集大成者,为后世所宗。《王祯农书:节选》以孙显斌、攸兴超点校整理的《王祯农书》为底本,精选价值较高的若干章节,进行词语注解、随文旁批和篇末点评,全面阐释和解读原著的精义。
继火之后,电是人类掌握的第二种伟大的力量。从科技发展史的进程来看,电力前承工业革命,后启信息革命,终从照明、动力和通信三大领域开启了我们口中所谓的现代生活。本书详细讲述了电力的起源故事,重点梳理了人类与电和磁这对"老朋友 相识相知的发展过程,解读了人类是如何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发现其丰富其内涵并从它们手中接过力量的。 从科技进步的角度看,电的历史更像是一场从科学到技术的超大型研究成果转化会,一次学以致用的征程。
本书是 十四五 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 人工智能重大基础研究丛书 图书,从计算机体系结构、编译系统、操作系统、作业管理等多角度,对程序实现中的算法、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特性、资源占用及程序运行过程等多维度,全面探讨程序性能优化的理论和方法。 全书共12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第1-6章为基础部分,主要对程序性能优化的意义、度量指标、常用流程及如何进行程序性能的分析与测量进行阐述,并从程序编码和编译的角度介绍多种优化方法。下篇第7-12章为进阶部分,结合系统硬件特性讲述更深层次的优化方法,包括单核优化、访存优化、OpenMP程序优化、CUDA程序优化、MPI程序优化,以及多层次并行程序优化。 本书适用于具备一定程序设计基础并致力于程序性能优化的程序设计人员,也可以作为高等教育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学习使用
本书描述了一种工程教育的方法,该方法将工程专业知识与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职业工程能力综合地整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培养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工程师。本书强调工程师的培养以工程实践为背景环境,要将构思-设计-实施-运行(CDIO)贯穿于工程产品、过程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本书既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发展与描述,也是全世界各地的工程专业寻求改进年轻工程师教育的指南。本书具有如下特色: (1)系统地介绍了CDIO方法,并根据CDIO标准逐一组织各章内容; (2)各章内容包括目标、问题讨论、案例分析以及关键概念与实施过程的详尽图表叙述; (3)一开始就清楚地阐释了相关教育术语,全书避免使用教育专家行话,通俗易懂。 本书适合所有身处工程教育改革和探索中的教师、学生以及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
本书是关于 17世纪科学革命和牛顿的经典研究,也是科学思想史学派的领袖人物亚历山大 柯瓦雷生前审订出版的后一部著作。书中的七篇文章从不同方面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思想,深入剖析了牛顿在建立概念体系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这位科学巨人复杂性情的方方面面。其中篇文章《牛顿综合的意义》更是科学史领域的不朽名篇。
《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修订版)》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史前时期的数学、天文学以及其他科学的最早证据入手,描述了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成就、希腊文化的黎明以及公元前6世纪爱奥尼亚科学的繁荣;介绍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色诺芬尼以及其他著名思想家的理论,并用一整章的篇幅介绍了颇有影响的毕达哥拉斯的学说。第二部分从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辉煌开始,展现了希腊人在诗歌、艺术、哲学和科学方面的显著成就。作者清晰地描述了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萨戈拉、普罗泰戈拉、芝诺、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以及其他许多人前所未有的贡献。同时,作者还以敏锐的眼光讨论了公元前5世纪的地理学家和史学家(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以及其他人),以及公元前5世纪(以希波克拉底医学为主)的希腊医学。第三部分集中讨论了公元前4世纪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