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仪表维修常用仪器及工具的使用、自动化装置故障诊断方法、压力测量仪表、物位测量仪表、流量测量仪表、温度测量仪表、在线分析仪表、调节阀、安全栅等辅助单元仪表、控制系统、DCS、PLC与ESD、旋转机械状态监测系统等的维护、常见故障与处理及故障实例分析。 本书可作为仪表维修人员的参考用书,也适合职业院校自动化仪表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参考。
《常用仪器仪表使用与维护》全面系统地介绍在电子产品生产、调试、维修工作中各种常用检测仪器仪表的基本结构、适用场合、功能特点以及基本操作使用方法。重点介绍了万用表、电压表、频率计数器、钳形表、示波器、兆欧表、信号发生器、场强仪的种类特点与其典型仪器的按钮功能,以及在调试、维修和测量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全书重点在于技能操作的展现,突出技能传授的特点。 《常用仪器仪表使用与维护》适合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电类专业“仪器仪表使用与维修”课程的教材,也适合电子产品生产、调试与维修的技术人员、售后服务和维修人员以及业余爱好者阅读。
仪器分析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程。本书是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是编者根据教学改革实践和教学发展需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而编写的。全书分13章共57个实验,内容包括绪论、发射光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子荧光光谱法、红外光谱法、电势分析法、极谱法和伏安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分析法、凝胶色谱分析法、热分析法。教材内容既有较广的适用性,又注重体现新技术、新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既能掌握经典的方法,又具备设计实验的能力。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实验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是面向高职高专学生编写的教材。本书按照智能仪器的构成进行介绍,内容包括:智能仪器中的微机系统,信号的输入与处理,信号的输出与处理,智能仪器的人机界面,智能测量技术,智能通信技术及智能仪器的设计与实例。教材设计了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帮助学生复习和掌握主要的内容。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难度较低,力求从基本概念上加强学生对智能仪器的工作原理、基本构成、使用及维护方法的理解,并结合实际的智能仪器,简要介绍了智能仪器的初步设计方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书尽可能采用图文并茂的方法进行说明。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尽可能介绍各种新器件和新技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本书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近机械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内容包括:互换性、标准化等的基本概念,尺寸精度设计,形状和位置精度设计,表面粗糙度,几何参数检测技术基础,常用典型件的精度设计,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设计和尺寸链的精度设计基础。 本书内容全部根据*国家标准编写,所涉及的公式、数据、图表准确可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可供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近机械类各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供从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GB/T 4935《土工试验仪器 固结仪》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单杠杆固结仪; ——第2部分:气压式固结仪。 本部分为GB/T 4935的第2部分。 本部分与GB/T l5406 岩土工程仪器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等标准在技术内容上协调一致。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水利部水文仪器及岩土工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土壤仪器厂有限公司、南京智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上海深尔科科技有限公司。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全国工业产品生产*办公室水文仪器及岩土工程仪器审查部。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茅加峰、夏康、陆旭、袁龙、杨熙章。 本部分参加起草人:鲍良钝。
倪敬编著的《电液伺服同步驱动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对电液伺服同步驱动控制技术所涉及的液压油 源、电液比例伺服阀、液压缸和活塞位移检测反馈系统、工业PLC系统和上位工控机等元器件,以及电液 伺服同步控制系统等的相关基础理论、控制原理、性能特点、工程应用等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并对其建 模过程和计算机仿真作了相应的介绍。本书还在具体电液伺服同步驱动技术的下位机控制编程实现和上位 机编程实现方面,结合工程实际作了相关的阐述。 《电液伺服同步驱动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着重从工程应用角度,对电液伺服同步驱动技术进行系统 的、深入浅出的论述,可作为机械工程类本科生、研究生液压与电液控制课程的教材或主要参考书,也可 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培训的参考书。
1.现代化工、炼油等生产过程是一个流程复杂、规模大、速度快的连续运行的系统。而人对于外界观察与响应的速度和能力是有限的,因而靠人工控制这类生产过程就不能满足速度和精度的要求,更谈不上使生产过程在*的工况下运行。采用自动检测仪表与自动控制系统后,就能对生产过程的各种变量及过程的状态实现及时的监视与控制,从而使生产过程有可能在*或接近*的工况下运行,以达到提高产品的数量与质量、降低消耗与成本的目的。 2.实现化工等生产过程自动化后,也由于配置了各种监视与控制仪表,便能够及时发现生产过程的异常现象,并得到及时处理,因而可以防止事故发生或扩大,保证生产过程安全进行,并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及设备的利用率。 3.化工、炼油等生产过程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等特点,进行人
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是生产装置的神经中枢、运行中心和安全屏障,生产中,仪表故障时有发生,能否快速、准确地判断、熟练及时地处理故障关系到生产的安全、优质、高效,同时也反映了仪表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 生产实践中,仪表故障千差万别,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处理各类仪表故障的一些成功经验,能给仪表维修人员日常工作提供解决问题的捷径和一定的帮助,促进仪表维修人员技能的提高,有益于生产安全运行。 本书结合生产实际,以仪表维护一常见故障处理一故障实例为 主线,第1、2章简单介绍了仪表维修常用的仪器及工具的使用、自动化装置的故障诊断方法,第3?13章分别介绍了压力测量仪表、物位测量仪表、流量测量仪表、温度测量仪表、在线分析仪表、调节阀、安全栅等辅助单元仪表、控制系统、DCS、PLC与ESD、旋转机械状态
本书以消失波特性、棱镜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受阻全内反射特性和电介质薄膜增强古斯一汉欣位移理论为基础,以棱镜反射光技术与应用为主体内容。包括:基于棱镜反射光的特性,重点研究自聚焦透镜在棱镜镜面反射光方向作准直耦舍系统的附加耦合损耗,为研制棱镜型光纤传感器选择棱镜材料提供了理论指导;基于洛伦兹电子论和菲涅耳公式,研究棱镜反射光原理及其在测量溶液浓度方面的应用;讨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技术在测量溶液浓度、指纹识别和表面形貌探测方面的应用;研究增强古斯一汉欣位移的方法及其在测量溶液浓度和研发相关光学器件方面的应用。 本书可作为物理电子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与医学工程和光电子学等学科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用书,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和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本标准是在GB/T 9246--1996《显微镜 目镜》的基础上经过修订补充而成的。 本标准与GB/T 9246--1996的主要差异为: ——在范围中取消摄影目镜、投影目镜; ——按视场数分类中,增加了超广视场目镜;增加了按像差校正状态分为普通目镜和平场目镜;增加了按出瞳距离分类分为普通目镜和高眼点目镜; ——将目镜与成对使用的目镜分开,突出了用于双目显微镜观察的成对目镜的要求;将两目镜光轴与配合外径的同轴度要求用“角度”表示,并规定为8;增加了带视度指示的目镜及视度“零位”要求;增加了平场目镜性能要求;高眼点目镜确定其有效出瞳距离应不小于18 mm; ——将试验工具“目镜综合性能检查仪”改为“焦距仪、显微镜架、测微尺、10×/49×物镜、前置望远 镜及连接架和视度管”等常规仪器。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书是根据高等职业技能操作与实训的要求,以《化工仪表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为依据编写而成的。 书中主要内容包括:目前企业当中常用的现场压力测量仪表、流量测量仪表、物位测量仪表、温度测量仪表、显示仪表控制阀与定位器、自动控制系统、信号报警与联锁系统、旋转机械状态监测系统、过程分析仪表等的使用,以及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和维护与检修。本书注重提高学生及企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突出实际技能的提高。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仪表专业学生的技能操作与实训的教材,同时也适合大、中、小型企业仪表维修人员选作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用书。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归口。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工程监测技术教学与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全书共八章,分别阐述了工程监测技术基础知识、基坑工程施工监测、公路工程施工监测、地铁盾构隧道工程贯通与导向测控技术、地铁盾构隧道工程施工监测、水利工程监测、边坡工程监测、GPS定位技术在工程监测中的应用等内容。 全书内容全面先进、资料翔实、实用性强,可作为高等学校有关专业的通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测绘、土木、交通及有关工程监测的设计、施工、科研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为全国火力发电工人通用培训教材之一。全书共三篇十一章。主要内容有:热工计量标准及考核;温度测量仪表;压力测量仪表;流量测量仪表;特殊测量仪表;调节系统的整定与试验;可编辑调节器与集散系统;调节机构和DF系列指示调节仪;锅炉设备的自动调节;热工信号与保护;程序控制。每章后均有复习题配合学习。
本标准等同采用IS0 8039:1997((显微镜 放大率》(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0 8039:1997。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一一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节; 一一“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一一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光学和光子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l03)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南京江南永新光学有限公司、广州粤显光学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宁波华光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浙江舜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梧州奥卡光学仪器公司、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麦克奧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风凰光学控股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钰、章慧贤。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