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业窑炉》着重介绍了目前陶瓷工业应用广泛的明焰式窑车隧道窑、辊道窑、梭式窑,同时对传统的陶瓷窑炉及电热窑炉也作了一些保留,以尽量使读者对陶瓷工业窑炉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希望读者通过学习本课程后,具备使用、改进和设计现代陶瓷工业窑炉的能力。
《水泥与水泥混凝土》是一本系统论述水泥及混凝土材料性能与结构等方面的著作。内容包括水泥物理化学基础、硅酸盐水泥生产工艺、矿物特征、水化机理、水泥石结构及工程性质、普通混凝土材料组成、和易性、物理力学性质以及耐久性、配合比设计方法、质量控制、外加剂、道路混凝土新技术、聚合物混凝土、高强混凝土等。 本书内容丰富,全面系统,可作为高等学校公路与城市道路及材料专业研究生参考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师生学习参考。 注意:此书由于更换过封面,以您收到的实物封面为准。
本书以硅酸盐水泥生产工艺过程和应用为主线,重点介绍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技术,详细介绍了硅酸盐水泥生产的原料及预均化、生料制备、生料均化、熟料煅烧、水泥制成、性能及应用、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介绍了其它通用水泥和特种水泥生产的知识。本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等特点。
本教材充分体现了陶瓷原料加工与坯釉料制备技术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的设计思想,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路。全书共分八个项目,项目设计按陶瓷坯釉料制备的技术岗位梯度展开,即项目一:陶瓷原料选择;项目二:原料的加工处理技术;项目三:注浆坯料的制备技术;项目四:可塑坯料的制备技术;项目五:压制坯料的制备技术;项目六:坯料配方设计;项目七:釉料制备技术;项目八:釉料配方设计。每个项目都包含了不同的知识点和工作任务。项目中所要学习的工作任务可以是交叉与重复的,比如坯料制备中部分内容要穿插到坯料配方等工作任务中。通过不同知识点的学习以及工作任务的执行,更方便高职学生掌握的陶瓷坯釉料制备知识。 本教材可以帮助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从初始低层次的陶瓷坯釉料操作工向更高层次
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水泥煅烧工艺及设备,重点介绍了回转窑煅烧工艺、熟料烧成原理、回转窑结构、回转窑工作原理、回转窑操作、煤粉燃烧器、熟料冷却系统、预分解窑系统、耐火材料的选用、熟料煅烧的节能和环保等内容。该书内容丰富、新颖、完整,观点明确,论述清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每章有简介、小结和思考题,并提供了阅读材料。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中等职业和技工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水泥企业的领导、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学习及企业职工培训、继续学习的教材。
本书叙述了我国水泥回转窑的发展情况,总结了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叙述了我们在设计、制造回转窑方面取得的成绩。总结了回转窑在设计、制造、安装与使用方面的经验和吸收国外著名公司制造、安装及使用的技术要求,为制订我国回转窑行业标准提供了依据。 本书详细介绍了旋风预热器分解炉的发展情况,分别介绍了三种分解炉特点,特别是由烧油到烧煤到烧劣质煤分解炉的发展情况,并详细介绍旋风预热器旋风筒的高分离效率与低压损的研究设计,并且介绍旋风预热器的旋风筒、风管、卸料管、翻板阀的结构及强度设计计算,同时阐述了分解炉、三次风管、热风管道膨胀节设计、制造、安装和使用要求。根据在设计、制造、安装预热器分解炉方面积累的经验及消化吸收国外引进技术成果,为制订我国相关建材行业标准提供了依据。 后,本书阐
《水泥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教材》丛书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为主,兼顾其他生产工艺,涵盖水泥生产的全过程,重视近年来水泥工业采用的新技术、新装备,采用问答方式,按照水泥从业人员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的不同技能要求,提出问题,给出答案,着重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系统性、等级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水泥中央控制室操作员》就是该丛书之一。
本书主要适用于新建、扩建工业建筑防腐蚀工程,它是编制施工图预算、概算指标和编制工程招投标、确定工程造价的基础。本书旨在填补工业建筑工程中涉及面较大的工业建筑防腐蚀工程预算(或基础)定额中的缺项,满足工业建筑防腐蚀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报价的需求,适应不断发展的新材料,新工艺。 本指标依据《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1-2002)和现行的劳动定额编写。主要包括整体面层、块料砌筑面层、涂料面层、防火涂料面层、隔离层及其他共五个方面的技术经济指标表和相应的指标计算附表。指标表现形式以工程直接费表示,其中含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台班费。指标的计算基础详见各项目指标计算附表。
本标准是对JC/T730—1984(1996)《水泥回转窑热平衡、热效率、综合能耗计算方法》进行的修订。 本标准与JC/T 730一1984(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冷却机出口飞灰对物料平衡和热平衡的影响; ——窑头漏风系数由“5%~10%”改为“2%~10%”(1984年版的4.1.2.2,本版的6.1.2.2); ——对部分符号和单位进行了修改; ——删除原标准附录C和附录D。 本标准附录A、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Jc/T 730一1984(1996)。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8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继开、陶从喜、肖秋菊、倪祥平、王仲春、彭学平。 本标准所代替标
本标准与EN 1112:1997《卫生洁具淋浴花洒(PN10)》和AS/NZS 3662:2005《花洒的性能要求》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建筑卫生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49)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国家建筑卫生陶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九牧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段先湖、刘幼红、林声雁、邓小清、李直、谢晓军。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书从混凝土多孔砖的产品设计、生产及其砌体的力学性能到房屋的承载力分析、试验研究、抗裂性能、抗震性能等方面对混凝土多孔砖及其砌体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第1章绪论;第2章混凝土多孔砖生产与应用可行性分析;第3章混凝土多孔砖产品设计;第4章混凝土多孔砖性能、原材料及其资源分析;第5章混凝土多孔砖生产技术;第6章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基本力学性能;第7章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房屋的建筑设计与建筑节能技术;第8章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计算;第9章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房屋的墙柱设计;第10章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房屋裂缝控制;第11章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第12章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房屋的施工技术。 本书可供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管理部门的技术与管理人员,房屋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有关师生
本书是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重点建设课程指定编写的系列教材之一。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陶瓷材料、陶瓷复合材料方面的著作和论文,并综合了国内外科学研究、技术发展和生产的*成果,系统地介绍了陶瓷材料的化学键、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及分析技术、力学和热学性能、陶瓷材料断裂力学,常用的陶瓷材料,以及高性能陶瓷复合材料的增强体、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工艺过程,并介绍了高性能陶瓷复合材料的理论、技术和界面控制方法。同时介绍了高性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本书除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教材外,还可供从事高性能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科学研究和生产人员参考。
本书共收录商品砂浆研究与应用方面的优秀论文53篇,内容涉及商品砂浆的原材料、配制技术、产品性能、生产设备与工艺、标准规范、应用技术、发展现状、市场动态和政策导向等方面。内容丰富,参考性强。 本书可供商品砂浆的研究、应用人员及施工人员,科研工作者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是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的ControlLogix系统在水泥行业的应用类教材。本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介绍了ControlLogix系统、ControlN、DeviceNet和RSView SE组态软件。更多的篇幅讲述了如何把RSLogix 5000的编程功能运用到水泥厂控制系统的设计当中,从而反映出该产品的优势。 本文以ControlLogix系统为对象,其中第1章介绍了集成架构在水泥厂工艺中的应用;第2章介绍了ControlLogix硬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第3章介绍了RSL。gix5000开发软件的使用;第4章重点介绍了RSLogix5000编程软件的几种编程方法;第5章介绍了ControlNet通信网络;第6章介绍了DeviceNet通信网络;第7章详细介绍了ControlLogix冗余热备;第8章介绍了RSView SE组态软件的使用;第9章结合原料破碎和预均化系统,介绍了创建工程时程序和标签的标准化命名规则;第10章将AOI和UDT及数组功能结合到生料粉磨、均化及煤磨系统的设计
朱祖培先生是我国水泥界知名老专家、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曾长期担任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为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也为我国水泥工业技术研究和工程设计作出了贡献。朱祖培先生曾在国内专业报刊发表了很多科技论文,在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收录了朱祖培先生在不同时期发表的24篇论文。 本书的文章,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具体问题的技术分析;一类是针对水泥行业发展趋势的宏观论述。每当某些工艺、设备、生产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其生长成熟过程中累积的许多问题需要梳理、总结,或尚处于认识上的模糊状态时,作者总是不失时机地从理论高度系统地予以阐明。这些文章按发表时间顺序编排,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我国水泥工业技术发展脉搏的律动,感受到老一代水泥工作者热爱水泥事业的拳拳之
本书介绍了50种人造建筑石材、72种水泥混凝土外加剂、59种建筑防水材料、96种建筑用高分子材料、100种建筑用涂料、114种建筑用胶黏剂和23种其他建筑用化学品的制造技术。对每个品种的产品性能、生产方法、生产配方、生产流程、生产工艺、产品标准、产品用途都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全书共给出了500多种建筑用化学品。是一本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工具书。 本书对从事精细化工品特别是建筑用化学品研制开发的科技人员、生产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等专业的师生都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实验包括六部分内容,分别是分析天平、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基本仪器分析、综合分析和研究型实验。实验内容贴近工厂化验室分析测试项目的实际,涵盖一般硅酸盐工厂常见项目分析,以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常用仪器的使用,掌握典型硅酸盐样品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根据试样特点独立进行准确分析的能力。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实验教材,也可供从事分析工作的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使用。
本书为冶金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教材,是参照冶金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根据耐火材料企业的生产特点和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编写的,并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培训教材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通过。 本书内容包括:耐火原料加工,耐火原料加工设备操作技术,耐火原料加工的附属设备及其使用方法,耐火泥料的制备,耐火制品砖型图,耐火制品的半干法成型设备,模具的装配,耐火产品成型的安全生产和砖坯的干燥等内容,各章之后附有相应的复习思考题。 本书可作为耐火材料厂进行原料破粉碎、成型、干燥、半成品拣选等岗位培训的教材,也可作为大专院校耐火材料专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还可供从事耐火材料专业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根据国内外浮法玻璃生产用原料的*发展状况,结合浮法玻璃工艺的生产实践,介绍了近几年来浮法玻璃原料所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以推动玻璃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的技术进步。 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介绍了生产浮法玻璃用原料的种类、性质和作用,原料的选点定点及加工,配合料的制备。原料车间除尘,配料控制系统的原理及网络通讯,配料计算,原料及配合料的质量控制,浮法玻璃常见原料缺陷及事故处理。 本书文字简练,通俗易懂,条理清晰,信息大,所介绍的实例都来自生产实践,实用性强,对提高浮法玻璃产品质量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书适合于从事玻璃生产、加工和研制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相关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小型混凝土砌块的种类、技术性能、原材料的质量要求、砌块厂的设计原则、主要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流程、产品质量的检验方法、产品弊病的处理措施、砌块的使用要求以及饰面处理等内容。本书可供中小型建材企业或墙体材料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阅读,也可供有关院校教学参考。
凝胶注模成型工艺新技术于20世纪末由美国发明用于陶瓷的制备。该技术将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结合有机单体聚合生成高分子的方法,利用有机单体聚合将陶瓷粉料悬浮体原位固化,之后经过干燥、排胶、烧结等工艺过程制备复杂形状的近净尺寸陶瓷部件。该技术特点为:有机单体含量低,产品尺寸精度高,坯体强度高,可进行机械加工,明显优于其他复杂形状陶瓷部件的成型工艺,有机添加剂烧后不含残留杂质,在高质量、特殊形状精密陶瓷元件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工艺技术在陶瓷、耐火材料、粉末冶金等领域备受关注,已经应用到碳化硅、氮化硅、赛隆、氧化锆、氧化铝、镁铝尖晶石、金属陶瓷等材料的研究与生产过程。 本书包括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导论,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常用粉体,A1203-MgO·nAl2O3复合材料,SiAlON—SiC复相材料,SIALON结合刚玉耐火材料的
本书以结构化学为基础,重点阐述玻璃的组成、结构和性能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系统地介绍了玻璃的化学组成在玻璃结构中的作用和各类成分对硅酸盐玻璃性质的影响规律,并介绍了非硅酸盐玻璃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在内容安排上,对光学玻璃及其分类、光学玻璃的物理性质计算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介绍,在玻璃结构一章的内容中除了介绍了几种传统的玻璃体系的结构,还介绍了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比较有发展前途的非氧化物玻璃(如硫属玻璃和氟化物玻璃)的结构及氟磷酸盐玻璃的结构、逆性玻璃的结构等内容。
李东旭主编的《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及相关技术》工业副产石膏是各行业在生产主产品的过程中排放的一种工业废弃物,其主要成分为硫酸钙,会有零至两个结晶水。目前工业副产石膏的主要利用途径是用做水泥缓凝剂以及制备石膏板,但是其利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且工业副产石膏的利用率极低,大部分企业的处理方式是直接堆放处理。 《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及相关技术》综合国内外对工业副产石膏的利用方法,结合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的研究工作,对工业副产石膏的有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工业副产石膏在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石膏、传统建筑制品和新型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提供了具体的技术工艺,对其在利用中易出现的问题给出了解决的措施。理论联系实践,适合从事工业副产石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