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玻璃工艺学(高等学校专业教材)》基本特点:①在玻璃工艺原理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补充和完善,加强了玻璃结构理论的阐述,补充了微晶玻璃系统、金属玻璃和制备方法,加强了玻璃结构研究方法的介绍;②加强了玻璃性能的阐述和测试方法的介绍,满足技术人员对性能测量原理的理解;③增加了玻璃成分设计,可以解决玻璃技术人员在玻璃成分设计方面的茫然,建立玻璃成分与性能的数学关系,更好地满足玻璃新产品的开发需要,涉及的玻璃性能参数达10多项;④补充了一些玻璃新品种的成形工艺与加工方法,为玻璃技术人员开阔视野和提供新思路;⑤在玻璃缺陷与控制方面,收集了更多缺陷图片,让读者对缺陷类型有更直观的认识;⑥在附录中收集和精选了国内外14大类玻璃品种的800多个玻璃化学组成和性能参数,相信这些资料会使读者在实践中
《热学陶瓷--性能测试工艺》由李懋强编著,全书共分3部分:绪论简要阐述了热学陶瓷的内涵,热能和温度的物理学本质及表达方式,并介绍了作为物质热学性质的物理学基础的晶格振动和声子的概念;第1篇就陶瓷材料的热容、导热系数、导温系数、热辐射、热膨胀系数、熔点、熔化热、蒸发、热分解和高温蠕变等性质的物理本质分别进行了论述并讨论了影响上述各个性质的各种因素,同时介绍了上述各个热学性质的测试原理和方法;第2篇简要地介绍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原理,并较详细地介绍了低维陶瓷材料,包括涂层、薄膜和纤维的制备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分类介绍了各种主要热学陶瓷材料的特点和制造工艺技术。 《热学陶瓷--性能测试工艺》收集的有关陶瓷材料的各种热学性能数据比较丰富,可供从事热学陶瓷材料和耐火材料的科研人员、生产
本书主要介绍小型混凝土砌块的种类、技术性能、原材料的质量要求、砌块厂的设计原则、主要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流程、产品质量的检验方法、产品弊病的处理措施、砌块的使用要求以及饰面处理等内容。本书可供中小型建材企业或墙体材料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阅读,也可供有关院校教学参考。
《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上册)》上册介绍了疲劳、地震、冲击、爆炸和射弹等动力荷载,混凝土动力性能的试验装置系统,混凝土单轴等幅、变幅疲劳性能,混凝土多轴等幅疲劳性能,混凝土多轴变幅疲劳性能,以及疲劳荷载下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
本书主要介绍了玻璃钢理化性能、材料的分类、属性及特点、简单成型方法、制备技术、产品的用途、玻璃钢制品可设计性与实现玻璃钢设计制造过程一体化工艺以及国内外玻璃钢工业发展概况;玻璃钢当前使用的、工业化生产的原材料选用及设计,主要包括增强材料(玻璃纤维、碳纤维系列),基体树脂(热固性和热塑性),辅助材料(包括填料与助剂,主要是树脂的填料、固化剂和促进剂、引发剂、交联剂、防老剂、阻燃剂、偶联剂、脱模剂以及其他助剂等),重点介绍了这些原材料的制法、物化性能、特性、选用及设计;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界面和优化设计包括玻璃钢复合材料表面与界面的概述、表面、界面性质的表征、力学和结构设计基础、性能设计及玻璃钢复合材料基础与理论设计。 本书通俗易懂,实用性较强,可供从事玻璃钢生产加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制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氧化锌压敏陶瓷、避雷器元器件制造材料、配方、正艺及其工艺装备、产品设计和性能测试方法等,对我国氧化锌避雷器和压敏电阻器科研成果、生产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特别在次晶界形成机理、烧成冷却速度和热处理工艺作用机理、压敏陶瓷几何效应等方面具有独特见解和创新。 本书可供电子陶瓷元器件的研究人员,特别是从事压敏电阻器、避雷器专业设计和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无机材料、电气工程、电子电器等相关专业师生教学和科研的参考书。
本书共分7章。1.水泥厂原料破碎机选用;2.水泥厂原料预均化设备选用;3.生料均化库和储存库选用;4.粉磨设备选用;5.烧成设备选用;6.新型干法水泥厂收尘设备选用;7.新型干法水泥厂物料输送设备选用。全书资料翔实、内容全面,适合水泥设计研究院及新型干法水泥厂工艺及设备工程师使用,也可作为建材、建筑大专院校的教材参考资料。
本书是玻璃加工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主要介绍了夹层玻璃、中空玻璃、真空玻璃的加工制作技术,包括基本知识、组成材料、加工工艺、加工设备及其操作与维护、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质量检测等。 本书可供从事夹层玻璃、中空玻璃和真空玻璃加工生产的技术人员、操作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共分5篇27章。篇粉末原料的性能及制备方法,包括金属氧化物、难熔化合物、纳米粉末的性能及其制备。第二篇陶瓷-金属复合原理及材料的制取工艺,包括陶瓷-金属复合原理;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成形技术、烧结技术、热压技术、热等静压技术、定向结晶技术、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第三篇陶瓷-金属复合材料及其应用,涉及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硅化物、金刚石与金属的复合材料。第四篇陶瓷(金属)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包括陶瓷纤维的性质及制备、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应用、晶须及其性质、晶须增强复合材料。第五篇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研究和设计方法。
本书依据*标准规范,就混凝土原材料、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长期性能与耐久性能的质量要求、检验方法与质量控制,以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与合格验收等方面,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及体会,力求从实用角度出发,结合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等具体工程实例的质量控制要求和经验,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对混凝土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的要求和方法。为方便读者对有关标准内容的理解和对试验数据分析处理,本书还增列了附录。 本书以实用为原则,可供土建设计、施工和管理企业、预拌混凝土企业、预制混凝土构件企业和从事质量监督、检测、监理的人员及科研、教学人员参考使用。
田欣利、吴志远、唐修检、王龙、王望龙编*的《工程陶瓷高效低成本加工新技术与强度控制(精)》在概要总结了工程陶瓷材料加工特性以及传统加工技术的基础上,较全面地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新发展起来有关工程陶瓷高效低成本加工新技术与强度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本书共分五章:第1章工程陶瓷材料及其加工特性,主要包括工程陶瓷材料、工程陶瓷材料的应用、工程陶瓷材料的机械性能、工程陶瓷的加工方法与特点、工程陶瓷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展望等内容;第2章基于金刚石刀具的陶瓷高效低成本加工新技术,主要阐述了小砂轮大切深轴向进给磨削陶瓷技术、基于边缘碎裂效应的切割一推挤式加工陶瓷技术、粗磨粒金刚石砂轮高效磨削陶瓷技术、高速深磨加工陶瓷技术、陶瓷高效磨削液技术等内容;第3章工程陶瓷高效低成本非传统加工新技
本书是全世界本系统、全面地介绍陶瓷材料挤出成型技术的书籍,介绍了结构陶瓷、日用陶瓷及高技术陶瓷的挤出成型技术。本书分别对挤出成型技术的历史,挤出成型的原理,挤出成型坯体材料的流变学特性,挤出成型的添加剂,挤出成型的摩擦学原理及磨损防护,挤出成型主要部件(如模具、压力头、螺旋绞刀、内衬、抽真空系统等),以及对挤出成型的计算机模拟做了详细的论述。每一章的内容由该方面的欧洲著名专家学者执笔。本书是陶瓷材料挤出成型(包括砖瓦挤出成型和高技术陶瓷挤出成型)工程和工艺方面很好的教科书,适于该方面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查阅;同时该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和研究单位的陶瓷制造工艺与材料、陶瓷机械设备和建筑材料与装备专业的教学科研参考书。
混凝土外加剂是混凝土工艺学的一项新技术,几乎所有的混凝土、砂浆和水泥净浆都可以通过外加剂来改善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应用已有70多年的历史,其研究、生产和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混凝土外加剂促进了混凝士新技术的发展,如自流平混凝土、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喷射混凝土、商品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 由于外加剂的广泛使用,目前外加剂已被称为混凝土的第五组成材料。 从1986年起,为了规范外加剂产品质量,促进外加剂发展,先后针对使用量大、面广的各种混凝土外加剂制定了一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使广大生产厂家和相关企业了解混凝土外加剂标准的情况,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二编辑室组织编辑了《混凝土外加剂及相关标准汇编》。 本汇编汇集了截止2004年7月底批准发布的全部有关混凝土外加剂的现行标准,其中国家标准35项,建材
本书以我国已引进并消化吸收的国产化2000-10000t/d水泥生产线的工艺技术为重点,力求反映目前*应用成果和先进成熟实用技术,本着“通俗、易懂、实用、指导”的原则,重点介绍了当今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工艺设计计算及实用技术,内容具体、新颖、翔实、实用、可靠。 全书共分11章,内容包括新型干法水泥厂工厂总平面及运输设计、物料均化及储存、辊式磨、煤粉制备、烧成系统、球磨机与辊压机、粉尘治理技术、工艺热风管道设计、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节能技术、生产过程控制及自动化等主要设计计算及技术应用,并附有典型实例 本书可供科研、设计、生产建设、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水泥专业大专院校教学参考用书。
这是一本另类的、为基层读者提供一本属于“公众理解”的、能拨开心灵迷雾的、有指导意义的科普读物。通过收集水泥工作者的真知灼见、展示一线人员的创新才智、解读水泥生产工艺中常见的“错误概念、习惯操作”等误区,寻求用新思维,来思考和应对生产中出现的工艺难题。书中从反面提出“议题”,从正面介绍“解惑”的一些思路,“有理有据”地进一步表述。 本书从“标准、规范、专家论述和操作者实践体会”中梳理出部分“认识误区”,共列出议题四十个,小题100个。分四章进行编写:章原燃材料 侧重于物料的选择,用低、劣质物料时,采取“系统适应型”措施;第二章操作参数 侧重于操作参数的认识,提倡 “调整参数实现*化”;第三章工艺技术 侧重于工艺技术的理解,实施“合适的对应性工艺措施”;第四章使用要求 侧重于物料的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文集——沈祖炎文集》甄选了沈祖炎教授自2005年以来公开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共31篇,涉及热轧型钢结构(7篇)、冷弯型钢结构(8篇)、钢管混凝土结构(8篇)、铝合金结构(5篇)和钢结构行业发展(3篇)五个方面。 这些论文中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从事钢结构研究的学者和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有着重大意义,也是从事钢结构教育的广大高校教师拓展学术视野和补充专业知识的重要源泉,更为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深刻感受沈祖炎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准确把握科研前沿课题的学术敏锐性和对国家和社会进步发展的深切关注。
结构陶瓷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等优异性能,在能源、航天、机械、化工、环保、生物和医学等领域得到愈来愈多的应用。谢志鹏编著的《结构陶瓷》是作者在过去20多年里从事结构陶瓷材料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编写的,力图全面系统地介绍结构陶瓷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发展,并反映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结构陶瓷》内容包括四部分:(1)结构陶瓷的基本理论与性能表征;(2)结构陶瓷的先进制备工艺,如陶瓷粉体合成、现代成型工艺、先进烧结技术、精密加工技术等;(3)氧化物结构陶瓷、非氧化物结构陶瓷的研究和发展;(4)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高温陶瓷、透明陶瓷、可加工陶瓷等其他新型结构陶瓷的制备与应用。 《结构陶瓷》适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材料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师生和从事工
本书以玻璃物理化学与工艺理论为主线,贯穿玻璃结构与性质及其研究方法,玻璃成分、原料、熔制、退火、成形和加工工艺,玻璃成分分析与物性检测,玻璃工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四大板块。包括篇概论,分为玻璃发展历程、玻璃本质与形成;第二篇玻璃制造与加工,分为成分、原料、原料处理、配合料制备、熔化、窑炉、窑炉耐火材料、成形、成形模具、玻璃缺陷、退火与淬火、退火炉与热处理炉、热加工、封接、研磨与抛光、切割、钻孔、磨边与磨刻、表面化学处理、镀膜、污染防治、循环经济与绿色生产;第三篇玻璃性质与检测,分为分相与析晶、黏度和表面张力、密度、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化学与表面性质、高压或微重力下的性质、着色和脱色、氧化?还原、酸?碱概念、放射线与脉冲束辐照效应、离子注入、飞秒激光作用、成品及原料化学分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关于硅及其氧化物的电化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部知识,包括对硅/电解液界面,阳极氧化,刻蚀,光效应,阴极特性及氧化-还原对,多孔硅和光电化学的详细阐述。对研究硅表面现象的科研人员和开发以硅为基的电子器件的工程师具有重大的实用意义。硅的电化学在硅技术与工艺和电化学系统中很重要,本书次全面介绍了硅在水溶液中的电化学知识。因此本书适合于硅及其氧化物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学生参考。
本书根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的要求,在舨的基础上,由大连工业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和陕西科技大学有关教师进行了认真修订。 本书版是在原普通高校使用的陶瓷专业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立足于我国普通陶瓷(传统陶瓷)工业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方向,体现了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其特点是不仅可作为高校教材,也适合自学,因此,一直深受师生和科技人员的喜爱。 本次修订仍然保持了原有教材的风格和特点,以传统陶瓷为主,认真总结了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并尽可能反映出近十年来陶瓷工业的*技术成果。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原料和陶瓷缺欠部分进行了补充,显微结构与性质部分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坯(釉)料制备、成型、干燥、烧成、装饰部分反映了近十年来的科技进步,其余部分也进行了修订。通过本次修订使该教材更适于教学、科研
本书主要介绍日产1000-10000t 熟料预分解窑水泥生产技术。即窑外分解窑在实际生产中的原料配料、粉磨装备选择、磨机钢球级配方案,中控参数控制与生产质量检测方法及其控制指标,工艺技术设备的结构原理与操作维护及故障处理方法。其方案与参数及故障处理实用性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编写此书的主要目的:一是使工厂员工较系统地掌握预分解窑水泥生产线的基础知识,提高员工的操作技术水平;二是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本书可作为水泥新型干法预分解窑生产线的职工培训教材,亦可作为本科、专科、高职、中专等学校材料专业水泥方向职业技术教育的教材使用以及供从事水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