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代替HG/T 3871-2006《橡胶铅含量的测定双硫腙光度法》。 本标准与HG/T 3871-2006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 ——本标准对分析结果的表述重新进行了编写,使结果的表述单位与范围中的单位保持一致;在计算公式中使用V2/V1进行计算,便于操作者对标准的理解和使用(本版9;原版9); ——本标准增加了氰化钾废液的处理方法,以满足试验安全和环保的要求; ——本标准修改了精密度的要求,使之符合试验的实际情况。 本标准还作了以下编辑性修改: ——添加了试剂和材料的章条号及内容(本版4.19); ——添加了仪器的章条号及内容(本版5.4、5.5和5.6)。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标委橡胶物理和化学试验方法分技术委员会(SAC/TC35/SC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
本标准代替HG/T 2876—1997《橡塑鞋微孔材料压缩变形试验方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胶鞋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化学工业鞋类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昆山多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德佳、蔡胜北、沈健。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4495—1984; ——HG/T 2876—1997。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5981:2007《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耐组合剪切曲挠和摩擦性能的测定》(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O 5981:2007(E)。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涂覆制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5 / SC 10)归口。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3011:1997《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静态耐臭氧龟裂性能的测定》(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O 3011:1997。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b)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c)删除国际标准前言。 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代替HG/T 2716—1995{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静态耐臭氧龟裂性能的测定》。 本标准与HG/T 2716—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试验原理(本版第3章); ——对取样方法作了相应的修改(1995版4.2,本版5.2); ——对制品试验,从制造到开始试验之间的时间作了相应的修改(1995版第5章,本版第6章);’ ——对试样在应力状态下的调节时间作了相应的修改(1995版6.3,本版7.3); ——对试验报告的内容作了相应的修改(1995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和附录F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的制定,可改变我国生产企业胶乳及干胶制品中可水抽提蛋白质含量无试验方法的现状,为提高我国企业胶乳制品的测量水平及我国胶乳制品在出口创汇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化学工业部技术监督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标委胶乳制品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化工部株洲像胶塑料工业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代替HG/T 2809-1996《浮顶油罐密封装置 橡胶密封带》。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涂覆制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5/SC 10)归口。
本标准是对JC/T 630-1996《石棉水泥管用橡胶圈》进行的修订。 本标准与 JC/T 630-1996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对标准中所引用的标准进行了修改,采用了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并标注了年代号。其中GB1683、GB1690、GB3512、GB3514、GB5009.60、GB5723、GB5749、GB5750已分别修订为GB/T7759-1996、T1690-20069、GB/T3512-2001、GB/T3514-1992、GB/T5009.60 -2003、GB/T5723 -1993、GB5749-2006、GB5750 -2006; ——原“3.3规格尺寸和尺寸允许偏差”中的尺寸允许偏差列进“4要求”中; ——原“4.1橡胶圈的成分与制作”修订为“4.1橡胶圈的成分”制作的村求提前至“3.2截面型式”。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JC/T 630-1996。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代替HG/T 2296—1992《彩色电视机用橡胶楔子》。 本标准与HG/T 2296—1992相比主要有以下技术变化: ——名称由“彩色电视机用橡胶楔子”改为“彩色显像管用橡胶楔子”; ——将原标准中I、Ⅱ类材料合并; ——邵尔A硬度指标根据行业使用需要由56~64调整为60±5、65±5; ——调整了体积电阻率、热空气老化及压缩永久变形项目性能指标; ——增加了产品的黏合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密封制品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代替HG/T 2872-1997《橡塑鞋微孔材料视密度试验方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胶鞋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密封制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35/SC3)归口。
本标准代替HG/T 2294--1992《彩色电视机用橡胶高压帽》。 本标准与HG/T 2294--1992相比主要有以下技术变化: ——按胶种调整胶料的硬度指标; ——增加胶料的撕裂强度项目和指标; ——增加产品的绝缘耐压性能、阻燃性能、热空气老化性能、吸附性能、湿热老化性能及高低温冲击性能项目和指标; ——增加资料性附录A,即高压帽。环境管理物质的分类、限用要求及测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密封制品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有温州国工实业有限公司、西安华山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修勇、苏健翔、高静茹。 本标准于l992年首次发布,本次为次修订。 ——HG/T 2294—1992。
本标准修改采用IS0 5794一I:2005(E)附录H《橡胶配合剂一一沉淀水合二氧化硅 部分:非橡胶试验 二氧化硅的分类和物理、化学性能》。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炭黑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橡集团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无锡确成硅化学有限公司、通化双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定友、毛善兵、代传银、白英杰、邓毅。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HG/T 3061-1989; ——HG/T 3061-1999。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2411:2000《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涂覆层粘合强度的测定》(英文版)。 本标准代替HG/T 3052—1989(1997)《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涂覆层粘附强度的测定》。 本标准等同翻译IS0 2411:2000。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b)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c)删除国际标准前言。 本标准与HG/T 3052—1989(1997)相比主要差异: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本版3); ——试样的数量改为横向、纵向各5个(1997版5.3,本版4.1); ——试样的调节不同(1997版5.5和6,本版4.3.5和4.2.2); ——增加了湿涂覆织物涂覆层粘合强度的测定(本版4.4); ——试验结果的计算和表示重新进行了规定(1994版8,本版7)。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橡胶半成品制造工国家职业标准》。 一、本《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以客观反映现阶段本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本职业影响的基础上,对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作了明确规定。 二、本《标准》的制定遵循了有关技术规程的要求,既保证了《标准》体例的规范化,又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特点,同时也使其具有根据科技发展进行调整的灵性和实用性,符合培训,鉴定和就业工作的需要。 三、本《
本标准代替HG/T 23d2—1992《硫化促进荊DPG(二苯0C)》。 本标准与HG/T 2342 1992的主要技术差异为: ——标准名称中去掉了“(二苯胍)”; ——调整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 ——技术要求中取消了分等分级; ——增加了纯度项目和试验方法(本标准的4.6); ——去掉了附录A。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助剂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天津市有机化工一厂。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天津市科迈化工有限公司、山东省单县化工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国强、张维仁。 本标准于1983年首次发布,199N年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本标准非等效采用ASTM D 4679—2002~橡胶家用或美容师用手套》。 本标准代替HG/T 2888—1997《橡胶家用手套》。 本标准与HG/T 2888—l99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引用标准”改为“规范性引用文件”(第2章); ——在规格尺寸中修订了尺寸指标,并增加了手套尺寸的公差范围(表2); ——将“扯断伸长率”修订为“拉断伸长率”(表3,6.3.2); ——增加了手套尺寸测量示意图(图1); ——修订了手套充水量(表4)。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胶乳制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35/SC4)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蚌埠瑞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江阴妙洁胶乳有限公司、深圳市医疗器械检测中心、中国化工橡胶株洲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耿继文、徐国清、
本标准由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