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参考了英国标准BS F152-2006《硅橡胶板 模压件和挤出件(一般用途)特性规范》、BSF157-2006《高撕裂强度硅胶板模压件和挤出件特性规范》的部分内容。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橡胶杂品分会(SAC/TC35/SC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阴天祥塑化制带有限公司、江阴科强工业胶带有限公司、南京固柏橡塑制品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国兴、周瑞英、周明、沈建东、张收才。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橡胶半成品制造工国家职业标准》。 一、本《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以客观反映现阶段本职业的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目标,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对本职业影响的基础上,对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作了明确规定。 二、本《标准》的制定遵循了有关技术规程的要求,既保证了《标准》体例的规范化,又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特点,同时也使其具有根据科技发展进行调整的灵性和实用性,符合培训,鉴定和就业工作的需要。 三、本《
本标准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1403:2005((通用输水织物增强橡胶软管一规范》(英文版)。 本标准根据国内生产实际和使用情况,增加和修改了原标准的部分内容,其他内容等同翻译ISO1403:2005(英文版)。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68/T2941等同采用ISO23529:2004,其同时代替ISO471、ISO3383、ISO4661-1,在技术内容上完全一致;引用的68/T528是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37:1994,本标准所引用的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试验方法与国际标准一致;引用的GB/T7528是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8330:1998,本标准所引用的词汇与国际标准一致。 本标准与ISO1403:2005的主要差异: ——对国际标准中的计量单位作了换算性的修改,仍然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将巴改为MPa; ——增加引用GB/T2941; ——增加引用HG/T2185,规定了橡胶软管外观质量要求; ——修改了1型软管的*工
本标准代替HG/T 3871-2006《橡胶铅含量的测定双硫腙光度法》。 本标准与HG/T 3871-2006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 ——本标准对分析结果的表述重新进行了编写,使结果的表述单位与范围中的单位保持一致;在计算公式中使用V2/V1进行计算,便于操作者对标准的理解和使用(本版9;原版9); ——本标准增加了氰化钾废液的处理方法,以满足试验安全和环保的要求; ——本标准修改了精密度的要求,使之符合试验的实际情况。 本标准还作了以下编辑性修改: ——添加了试剂和材料的章条号及内容(本版4.19); ——添加了仪器的章条号及内容(本版5.4、5.5和5.6)。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标委橡胶物理和化学试验方法分技术委员会(SAC/TC35/SC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
本标准修改采用前苏联标准FOCT 211—1975(1981)《硬质橡胶剪切强度的测定方法》,对HG/T3848—2006《硬质橡胶抗剪切强度的测定》进行修订。 本标准与FOCT 211—1975(1981)的主要差异: ——关于拉力试验机FOCT 211规定“测量*的力为刻度*值的15%~85%;测量力的*误差不超过测定值的1.5 9/6;”本标准规定“符合HG/T 2369的规定,其测力精度应达到B级。”(FOCT 211的1.2;本标准的4.1); ——试验结果取值,FOCT 211规定“不少于三个样品的算术平均值”,本标准规定“不少于三个试样的中位数”(I"OCT 211的4.3;本标准的5.3、8); 本标准与HG/T 3848—2006无技术差异,只做了一些编辑性修改。 ——7.6改为:“如有缺陷该试样数据作废,应重新取样测定(上版7.6;本版7.6)。”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HG/T 3848—2006。
本标准的编制依据GB/T 1.1的起草规则。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橡胶杂品分技术委员会(TC35/SC 7)归口。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3011:1997《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静态耐臭氧龟裂性能的测定》(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O 3011:1997。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b)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c)删除国际标准前言。 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代替HG/T 2716—1995{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静态耐臭氧龟裂性能的测定》。 本标准与HG/T 2716—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试验原理(本版第3章); ——对取样方法作了相应的修改(1995版4.2,本版5.2); ——对制品试验,从制造到开始试验之间的时间作了相应的修改(1995版第5章,本版第6章);’ ——对试样在应力状态下的调节时间作了相应的修改(1995版6.3,本版7.3); ——对试验报告的内容作了相应的修改(1995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和附录F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是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9631:2003《橡胶密封件——100℃热水供应管道的管接口密封圈——材料规范》对化工行业标准HG/T 3097—1989进行修订而成的。 本标准与HG/T 3097—1989的主要差异有: ——名称由《110℃以下热水输送管橡胶密封圈材料规范》改为现名称: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扩大,原HG/T 3.97—1989仅适用于铸铁、钢等管道的橡胶密封圈,本标准适用于铸铁管、钢管、陶瓷管、石棉水泥管、水泥管、钢筋水泥管、塑料管及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管等所有管接口密封圈; ——增加了弹性接头密封圈的识别代码; ——成品要求中引用*标准,详细规定了疵点和缺陷; ——增加耐臭氧性能要求,取消低温脆性要求; ——压缩应力松弛给出了具体性能指标; ——硬度、扯断伸长率、125℃,22h下的压缩永久变形、空气中的老化性能、在
本标准是对化工行业标准HG/T 3312—1983《甲基乙烯基硅橡胶》进行修订而成的。 本标准与HG/T3312—1983的主要差异如下: ——划分型号的乙烯基含量范围改为:0.7%~0.12%、0.13%~0.18和0.19%~0.24。 ——每种型号按分子量大小又分为A和B两种牌号。 ——增加了气相色谱法测定乙烯基含量作为常规测定方法,保留化学法作为仲裁方法。 ——取消“甲苯中溶解性”指标。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HG/T3312—1983。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化学工业部技术监督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塑料树脂产品分会(TC15/SC4)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吉化集团公司研究院。
本标准修改采用前苏联标准:POCT21341:1975《塑料和硬质橡胶 马丁耐热温度的测定》,对HG/T 3847—2006《硬质橡胶 马丁耐热温度的测定》进行修订。 本标准与POCT 21341:1975的主要差异: ——标准名称不同; 一一试样规格,FOCT 21341:1975中规定了三种规格,本标准只采用一种规格的试样(5.1); ——试样公差TOCT 21341:1975规定1号试样宽15 mm±O.5 mm,厚10 mm±O.5 mm;本标准规定试样宽度15.0 mm±0.2 mm,厚10.00 mm±O.20 mm,因为减小试样公差有利于试验的重现性,并且机械加工制样过程中很容易保证该公差(5.1); ——FOCT 21341:1975中规定试验结果波动超过5 K(即5℃)则需复验;本标准规定允许偏差为±2℃(8.2); ——为了便于使用做了一些编辑性修改: a) 本标准增加了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试样的环境调节及试验温度; b)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数码影像材料与数字印刷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3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保定乐凯数码影像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方君利,栾湘梅。
JB/T 4278《橡皮塑料电线电缆试验仪器设备检定方法》分为19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低温冲击试验装置: ——第3部分:曲挠试验装置: ——第4部分:耐磨试验装置; ——第5部分:单根绝缘电线电缆垂直燃烧试验装置; ——第6部分:自然通风热老化试验箱: ——第7部分:恒温水浴; ——第8部分:低温试验箱; ——第9部分:氧弹、空气弹老化试验箱; ——第10部分:火花试验机; ——第11部分:低温卷绕试验机; ——第12部分:高温压力试验装置; ——第13部分:强迫通风热老化试验箱; ——第14部分:耐火试验装置; ——第15部分:成束燃烧试验装置: ——第16部分:烟密度试验装置; ——第17部分:炭黑含量试验装置: ——第18部分:单根铜芯
本标准适用于以橡胶为主体材料,经模压制成用于一般运动和日常穿用的单色及多色鞋底与鞋跟。 本标准不适用于二次硫化鞋底,不适用于耐酸、耐碱、耐油、耐热、耐寒、绝缘、导电等特殊用途的鞋底与鞋跟,不适用于微孔橡胶鞋底。
本标准代替HG/T3242-1989《橡胶门尼粘度计技术条件》。 本标准与HG/T3242-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模腔温度试验的章节内容及附录: ——对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按照GB/T1.1-2000重新进行了编辑。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化学工业橡胶测试仪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