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沈阳化工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朴克壮。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秦燕化工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晓辉、李春梅。
本标准代替GB/T 1650-2001《直接蓝B(直接湖蓝5B)》。 本标准与GB/T 1650-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取消了产品应用范围的内容,增加了不推荐使用的范围(见第1章); ——增加了CAS RN号(本版标准的第1章); ——取消了色牢度指标(2001年版的3.3); ——调整了色光和强度的测定方法(本版标准的5.2,2001年版的5.2)。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修改采用ISO 105-Z05:1996《纺织品——色牢度的测定——第205部分:染料粉尘飞扬性的测定》(英文版)。 本标准根据ISO 105-Z05:1996重新起草。 本标准与ISO 105-Z05:1996相比,技术内容修改如下: ——ISO标准目测法规定采用的滤纸为玻璃纤维制成。本版标准采用中速定性滤纸。 本标准与ISO 105-Z05:1996相比,编辑性修改内容如下: ——将“本国际标准”改为“本标准”;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对ISO 105-Z05:1996引用的ISO 105-A01:1994,用已被采用为我国的标准代替对应的国际标准。 本标准是对GB/T 6693—1997的修订。与GB/T 6693 1997相比,修改内容如下: ——标准采标程度由等同采用改为修改采用; ——将标准名称改为《染料 粉尘飞扬性的测定》。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T 6693—1997。 本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2380--2003《媒介染料染色色光和强度的测定》,与GB/T 2380--2003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染色配方中有关浴比的表述(见6.3,2003年版的6.3); 明确了结果评定的两种方法(见6.5,2003年版的6.5); 修改了试验报告的内容(见第7章,2003年版的第7章)。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杭州下沙恒升化工有限公司、恒升化工(启东)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信、杨桂芳、李国利、韩晓琴、童绪文。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2380一1980、GB/T 2380--2003。
本标准按68/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进行编制。 本标准代替HG/T 2747-1996《色酚AS-OL》。 本标准与HG/T 2747-1996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CAS RN(见1); ——增加了液相色谱法测定色酚AS-OL,及其有机杂质含量的方法(见5.4); ——将2一羟基一3一萘甲酸含量的测定方法由纸层析法修改为液相色谱法测定(见5.4,1996年版的5.4)。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曰炯、蒲爱军。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HG/T 2-378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沈阳化工研究院、上海立诚化工有限公司。
本标准依据68/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进行编制。 本标准代替HG/T 3389--2002((1一萘胺一8一磺酸(周位酸)》。 本标准与HG/T 3389--2002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CAS RN:82—75—7(见1); ——将淀粉一碘化钾试纸修改为淀粉一碘化钾试纸或淀粉一碘化钾溶液(见5.3.2,2002年版的5.2.1) ——吸收波长由210 nm修改为224 nm(见5.4.4,2002年版的5.3.4); ——调整标样和样品的称样量(见5.4.5,2002年版的5.3.5); ——干品和潮品的1萘胺一7一磺酸含量指标均由0.80%调整为0.50%(见3,2002年版的3); ——取消萘内磺酯重量法测定潮品1一萘胺一8一磺酸含量的方法(2002年版的5.4)。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2394—2006《分散染料 色光和强度的测定》。与GB/T2394--2006、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高温高压染色法的染浴配制中有关浴比的表述(见6.2.3,2006年版的6.2.3); ——对染色时间进行了修改(见6.2.4,2006年版的6.2.4); ——明确了结果评定的两种方法(见6.5,2006年版的6.5); ——修改了试验报告的内容(见第7章,2006年版的第7章)。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l3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亚邦染料股份有限公司、上虞市金冠化工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君良、董仲生、章建新、吕娟君。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239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染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34)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