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友、林红卫主编的《涂料配方设计与制备》简 明扼要地介绍了涂料配方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涂料施工 方法,着重介绍了各种不同树脂涂料的制备和配方原 则。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系统性、简要性和实用性, 并结合涂料生产配方实例,努力从中总结和归纳出配 方设计的思路和原则,希望有助读者在现有涂料品种 改性以及新型涂料设计时能正确选择树脂、溶剂、颜 料和助剂。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可供广大涂料 使用、生产、研发相关人员和高校涂料相关专业师生 参考。 本书共分13章,分别为绪论、涂料配方设计的基 本概念、醇酸树脂涂料、丙烯酸树脂涂料、聚氨酯树 脂涂料、环氧树脂涂料、氨基树脂涂料、高固体分涂 料、粉末涂料、水性涂料、有机硅树脂涂料、氟碳树 脂涂料和涂料施工方法。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6860:2006《色漆和清漆 弯曲试验(锥形轴)》(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O6860:2006。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编辑性修改内容如下: ——用“本标准”代替“本国际标准”; ——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本标准代替GB/T11185-1989《漆膜弯曲试验(锥形轴)》。 本标准与前版GB/T11185-1989的主要技术差异为: ——前版是等效采用ISO6860:1984,本次修订为等同采用ISO6860:2006; ——轴的直径、锥体的长度由固定值改为一个范围,更符合实际情况; ——试板尺寸由100minx180mm改为75mm×150mm; ——本标准规定用10倍放大镜观察涂层,经商定也可用肉眼观察,前版的规定则相反,即规定用肉眼观察,经商定也可用10倍放大镜观察; ——提高了结果的精度,本标准规定结果精确到mm,前版为cm;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11890—2:2006《色漆和清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的测定——第2部分:气相色谱法》(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O 11890-2:2006。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编辑性修改内容如下: ——用“本标准”代替“本国际标准”; ——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对ISO 11890—2:2006引用的其他国际标准,有被等同采用为我国标准的,用我国标准代替对 应的国际标准,未被等同采用为我国标准的直接引用国际标准; ——删除国际标准名称中的“第二部分”; ——由于目前国内测定涂料中水分含量大多数采用气相色谱法,因此在9.2中增加了注3的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
本标准除第1章、第2章、第3章为推荐性外,其余为强制性。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系列国家标准已制订的共有12项: ——GB 65 14—2008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涂漆工艺安全及其通风净化》; ——GB 7691--2003《涂装作业安全规程安全管理通则》; ——GB 7692—1999《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涂漆前处理工艺安全及其通风净化》; ——GB 12367--2006《涂装作业安全规程静电喷漆工艺安全》; ——GB 12942--2006《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要求》; ——GB/T 14441--2008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术语》; ——GB 14443--2007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涂层烘干室安全技术规定》; ——GB 14444--2006《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喷漆室安全技术规定》; ——GB 14773--2007《涂装作业安全规程静电喷枪及其辅助装置安全技术条件》; ——GB 15607--2008
GB/T 21782《粉末涂料》由14部分组成,预计结构及其对应的国际标准如下: ——第1部分:筛分法测定粒度分布; ——第2部分:气体比较比重仪法测定密度; ——第3部分:液体置换比重瓶法测定密度; ——第4部分:爆炸下限值的计算; ——第5部分:粉末/空气混合物流动特性的测定; ——第6部分:在给定温度下热固性粉末涂料胶化时间的测定; ——第7部分:烘烤时质量损失的测定; ——第8部分:热固性粉末贮存稳定性的评定; ——第9部分:取样; ——第10部分:沉积效率的测定; ——第11部分:斜面流动性试验; ——第12部分:相容性的测定; ——第13部分:激光衍射法分析粒度; ——第14部分:术语。 本部分为GB/T 21782的第l3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8130—13:2001《粉末涂料 第13部分:激光衍射法分
本书是《涂料分析与检测》的配套用书,是在多年进行涂料检验的实验实训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从涂料检验实验室的准备到具体的检验项目,均设计了学习性工作任务开展实训学习,内容包括涂料检验前的准备、涂料检验基础、涂料性能检测以及涂料成分检测等。本书实践指导详细,内容深入浅出,实用性强。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实训教材,也可供涂料生产企业、涂料使用单位、科研院所从事涂料有关工作的质检人员参考。
本标准修改采用ASTM D 4122—2006《标准参比炭黑的鉴定方法》(英文版)。 本标准根据ASTMD4122-2006重新起草。在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与ASTMD4122-2006的章条编号对照一览表。
本标准代替GB/T 4054—1983《涂料涂覆标记》。 本标准与GB/T 4054—1983相比主要有如下技术差异: ——标准的结构根据GB/T 1.1—2000要求做了大的调整; ——第7章例4、例5中前处理的标记方法根据标准GB/T 13911一1992做了相应的修改。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涂装作业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88/SC 6)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浙江明泉工业涂装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义铭、柏萍、张丽、黄立明、赵瑛、茅立安。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4054—1983。
本标准代替GB 14773 1993《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静电喷枪及其辅助装置安全技术条件》,与GB 14773—1993相比,在章条结构编排上无大的变化,内容上主要采用欧洲标准EN 50050—2001《用于潜在爆炸性气氛的电气装置——手持式静电喷涂装置》,并结合国内情况进行修改。与原标准相比,主要做了如下修订: ——6.7中对静电喷粉枪的安全点火能量进行了修改。 ——7.4.2、7.4.3中对抽样产品数量及重复试验次数进行了修改。 ——7.7中对高电压绝缘试验的试验压力值进行了修改。 ——7.10.2、7.10.3中对静电喷漆(喷粉)枪点火试验气体用标准气体种类和技术参数进行了修订。 ——7.10.4中对静电喷枪点火试验电压输入值进行了修改。 ——7.10.6中改为用两个不同直径的接地金属球进行试验。 ——7.10.7中新增加一句“每次都更换新鲜的试验气体,或者试验气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系列标准已发布的共有12项: ——GB 6514-2008《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涂漆工艺安全及其通风净化》; ——GB 7691-2003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安全管理通则》; ——GB 7692-1999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涂漆前处理工艺安全及其通风净化》; ——GB 12367-2006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静电喷漆工艺安全》; ——GB 12942-2006《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要求》; ——GB/T 14441-2008《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术语》; ——GB 14443-2007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涂层烘干室安全技术规定》; ——GB 14444-2006《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喷漆室安全技术规定》; ——GB 14773-2007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静电喷枪及其辅助装置安全技术条件》; ——GB 15607-2008《涂装作业安全规程粉末静电喷涂工艺安全》; ——GB 17750-1999《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浸
GB/T 13217的本部分代替GB/T 13217.8—1991《凹版塑料油墨检验方法抗粘连检验》。 本部分与GB/T 13217.8—1991的主要差异如下: ——文本格式按GB/T 1.1—2000的规定进行了修改; ——标准名称修改为《液体油墨抗粘连检验方法》; ——对环境温度指数进行了调整。 本部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除第1、2、3章外,其余的条款为强制性。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系列国家标准已发布的共有12项; ——GB 6514-1995《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涂漆工艺安全及其通风净化》; ——GB 7691-2003《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安全管理通则》; ——GB 7692-1999《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涂漆前处理工艺安全及其通风净化》; ——GB 12367-2006《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静电喷漆工艺安全》; ——GB 12942-2006《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要求》; ——GB/T 14441-1993《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术语》; ——GB 14443-1993《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涂层烘干室安全技术规定》; ——GB 14444-2006《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喷漆室安全技术规定》; ——GB 14773-1993《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静电喷枪及其辅助装置安全技术条件》; ——GB 15607-1995《涂装作业安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10283:2007《色漆和清漆用漆基——异氰酸酯树脂中二异氰酸酯单体的测定》(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O 10283:2007。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编辑性修改内容如下: ——用“本标准”代替“本国际标准”; ——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本标准代替GB/T 18446—2001《气相色谱法测定氨基甲酸酯预聚物和涂料溶液中未反应的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单体》。 本标准与GB/T 18446—2001的主要技术差异为: ——范围中增加了可测定的二异氰酸酯单体的种类; ——使用毛细管色谱柱测定二异氰酸酯单体的含量; ——使用十四烷或蒽作为内标物; ——提高了测试方法的精密度。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系列丛书分入门版和提高版,书中以技能训练实例为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规律,以提高读者的综合技能水平。 本书是提高版,主要内容包括:涂装施工前的估工、估料;常用涂装生产线设备工具;涂装前表面预处理;表面预处理工艺分析能力训练;高保护、高装饰性涂层的涂装;产品涂装工艺分析;涂料与涂装和使用过程中涂膜疵病的防治及其工艺分析;涂装工艺实例;涂料与涂膜或涂层的质量检测;涂装过程中的环保治理等。书末还附有技能考核自测题。 本书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文字叙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可供中级技术工人培训和自学之用,也可作为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生产实习教学用书。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昆山世名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滨、周湘玲、杜长森。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11341:2004《色漆和清漆——人工气候老化和人工辐射曝露(滤过的氙弧辐射)》(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O 11341:2004。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编辑性修改内容如下: ——用“本标准”代替“本国际标准”; ——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对ISO 11341:2004引用的其他国际标准,有被等同采用为我国标准的,用我国标准代替对应的国际标准,未被等同采用为我国标准的直接引用国际标准; ——由于目前国内涂料老化结果的评定大多数根据GB/T 1766进行评定,因此在10章中增加了注2的内容。 本标准代替GB/T 1865—1997《色漆和清漆人工气候老化和人工辐射曝露(滤过的氙弧辐射)》。 本标准与前版GB/T 1865—1997的主要技术差异为: ——前版系等效采用ISO 11341:1994,本次修订为等同采用ISO 11341:2004;
本标准代替GB/T 9265—1988《建筑涂料——涂层耐碱性的测定》。 本标准与前版GB/T 9265—1988的主要技术差异为: ——试板底材由石棉水泥板改为无石棉纤维水泥平板; ——在结果评定中增加了当出现起泡、剥落、粉化等涂层病态现象可按照GB/T 1766进行评定的规定。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书结合材料腐蚀,尤其是金属的腐蚀原理,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了涂料的防腐蚀作用和防腐蚀涂料应具备的基础性能,全面地对防腐蚀涂料用成膜物质、防锈颜料及辅助材料的性能、特点和用途进行了分析比较。 本书可供从事涂料生产、科研、材料保护和工程设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结合材料腐蚀,尤其是金属的腐蚀原理,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了涂料的防腐蚀作用和防腐蚀涂料应具备的基础性能,全面地对防腐蚀涂料用成膜物质、防锈颜料及辅助材料的性能、特点和用途进行了分析比较。 本书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生产方面,收录了包括底漆、磁漆、清漆、防锈漆、防腐蚀漆、有机高分子涂料和无机涂料以及部分树脂的配方,大约有150余个(组),并介绍了部分品种的防锈、防腐蚀试验及它们的比较结果;在防腐蚀涂料选择原则、施工工艺等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并列举了国内外户外钢我、桥梁、海上采油平台设备、长输管线等大型工程的防腐蚀涂层设计和施工方案。在涂装方面,本书详细介绍了表面处理、涂装方法、干燥方式及质量管理等。 本书可供从事涂料生产、科研、材料保护和工程设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