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2篇8章,书中对造纸纤维和填料改性的相关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与阐述,具体内容包括纤维改性技术和填料改性技术两篇。纤维改性技术(上篇)涉及的内容有:造纸纤维与纤维工程概述、物理法纤维改性技术、化学法纤维改性技术和生物法纤维改性技术。填料改性技术(下篇)涉及的内容有:造纸填料与填料工程概述、基于无机化合物类改性剂的填料改性技术、基于聚糖类化合物表面包覆的填料改性技术和其他改性技术(包括预絮聚改性、疏水化改性、基于聚合物胶乳的填料改性、基于表面活性剂的填料改性、纳米结构化改性、阳离子化改性、功能化改性等)。 本书适合制浆造纸工程技术人员、制浆造纸科研人员、制浆造纸设备供应商、造纸化学品生产商与供应商、纸浆供应商与纸品营销商等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制浆造纸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本标准修改采用ISO 14968:1999《纸和纸板 基本尺寸办公用纸 成包纸页卷曲的测定》。 本标准与ISO 14968:1999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将ISO标准引用的国际标准转化为与之相应的国家标准,即GB/T 450-2002纸和纸板试样的采取(eqv ISO 186:1994);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将ISO标准引用的国际标准转化为与之相应的国家标准,即GB/T 10739纸、纸板和纸浆试样处理和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GB/T 10739 2002,eqv ISO 187:1990)。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造纸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中国造纸协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俊杰。
本标准按照GB/T l.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2679.1—1993《纸透明度的测定法》。本标准与GB/T 2679.1—1993相比,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 ——对原理进行了修改,原理修改为“按规定的方法,利用反射光度计分别测定单层试样背衬黑筒和背衬白色底衬的光亮度因数,再根据测得的光亮度因数计算透明度。”; ——增加了对简易分光反射光度计的规定(见5.2); ——增加了对白色底衬的测试步骤(见8.2); ——修改了计算公式(见9); ——增加了附录A“用于测定漫反射因数的反射光度计的光谱特性”。 本标准采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0 22891:2007((纸透明度的测定漫反射法》。 本标准与IS0 22891:2007相比,主要技术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关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GB/T 8944(纸浆成批销售质量的测定》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浆板浆包及浆块(急聚干燥浆)浆包; ——第2部分:组合浆包。 本部分为GB/T 8944的第2部分。 本部分修改采用IS0 801—3:1994((纸浆成批销售质量的测定第3部分:组合浆包》(英文版)。 本部分与IS0 801-3:1994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删除了范围中装运浆包的内容; ——更改了“组合浆包”的定义;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造纸工业标准化委员会(SAC/TC l41)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栗建永、赵黎华、郭仁宏、张慧。
本标准修改采用IS0 9706:1994《信息与文献文献用纸耐久性要求》(英文版)。 本标准与IS0 9706:1994的章条编号对照一览表和技术性差异及原因分别在附录D和附录E中列出。 本标准中的碱保留量采用了IS0 10716:1994的试验方法,其中文译文以附录C的形式出现。 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将一些适用于国际标准的表述改为适用于我国标准的表述; ——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删除国际标准的附录C; ——将国际标准附录B中关于认可符号及认可声明的使用方面的部分内容移到正文中。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图书馆。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纸浆造纸研究院、上海图书馆、中央档案馆、中国
本标准按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是对QB/T 1668—1992《可勃吸收性测定仪》的修订。 本标准与QB/T 1668—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根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进行了编辑性修改;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了GB/T 191等引用文件(见2,1992年版的2); ——修改了产品分类,增加了“测定仪分为开放式和密闭式两种”(见3,1992年版的3); ——对产品检验规则进行了修改,检验规则按检验分类、出厂检验、抽样检验和判定规则分条进行描述(见6,1992年版的6)。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轻工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杭州轻通博科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盛杰、潘勇、高虹霞。 本标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