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水质分析概述、水质分析技能基础知识、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分光光度法以及几种仪器分析法在水质分析中的应用,并对水质自动分析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本书根据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教材的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紧密结合水质分析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突出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教材的实用性、实践性。本书为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教材,亦可作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教学用书或水质分析工作者的参考书。
十年来,作者从传统的西北水利(含畿辅水利),进而研究元明清时期西北水利思想史,研究越深入,思路越开阔,从关注国家的治水活动,发展到关注区域水利发展和水利思想;从关注水利建设,发展到研究水利纠纷和水资源分配制度;从重视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向重视水利的环境效应转变等等,并且体现了作者宏观视野的扩展,和勇于创新的紫术精神,这项研究不仅有学术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水利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水资源司、水资源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秦福兴、陈明、管恩宏、万育生、齐兵强、耿雷华、张继群、刘永攀、孙荣强、陈晓燕、戴星、孙淑云、陈莹、朱厚华。
本书是一本系统地介绍流域与区域相结合水资源管理的著作,通过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实践及技术的探讨,针对具体的松辽流域提出适合于结合新机制框架体系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包括松辽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协商机制、松江流域水资源信息交流机制、松辽流域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机制等。实现了流域机构与区域水行政主管部门事权的科学合理划分,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助于我国流域与区域相结合水资源管理实践向前发展。 本书可供水利行业等相关专业人士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
本书以流域为主体,分析了流域水权制度的特征,重构了流域水权制度体系与制度安排,对流域水资源的使用权制度、交易制度和水权监管制度等进行了研究,对我国以用水目的为标准确定的初始水权配置优先位序予以重新界定,确定了流域初始水权配置优先位序的规则。基于公平、环境与效率,提出了初始水权配置的两步合成法,即通过行政手段与民主协商相结合向用水户配置初始水权,通过拍卖途径对剩余水量进行竞争性市场分配。提出以流域为单元建立水权交易所,探索性界定了流域水权交易所的公司性质、组织形式与运作模式。在流域水权制度框架下,研究了排他性的水环境资源的使用权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了水权交易和水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的博弈分析模型。 本书可供水资源、经济、水利规划与管理、环境管理、水行政等方面的科研人员、
本书作为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的教材,共分8章,包括:概论、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形式、水资源规划的原理与方法、宏观水资源规划、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水资源专项规划、水资源管理等内容,并配有思考与练习题。 本书也可作为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应用生态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王双银、宋孝玉主编的《水资源评价(第2版)》 系统介绍了水资源及其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详尽 论述了降水量和蒸发量的计算方法,对地表径流和地 下水资源计算参数的计算方法,水资源数量、质量和 开发利用现状评价作了深入阐述,并对水资源管理的 有关内容作了介绍。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水利工程、农业水土工程等相 关专业的本科生及从事水资源管理规划工作的技术人 员阅读参考。
本书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气象水文模拟、预测、预报及水资源评价与监测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结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设计与运行管理对水资源评价与监测的实践需求,分别应用WRF模型和RegCM3模型对区域中短期和季节降水进行模拟预报;构建了水循环气一陆耦合模型,对区域水循环的大气过程、地表过程、土壤过程和地下过程进行了整体模拟,并以此为关键支撑,构建了基于气一陆耦合模式的水资源评价技术,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的水资源及其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价,提出了区域“天地一体化”水资源立体监测与数据同化方案,并对区域水资源定量评价系统进行了初步设计。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水文水资源、气候气象学、水利规划与管理、环境管理和水资源系统工程等专业的高年级大学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水利规划与管理、水文气
本书从GIS和分形理论在水资源研究中的进展分析人手,研究了渭河干支流各主要水文站的旬、月和年径流过程的分形特征,建立了径流过程分维数与流域生态环境状况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时段对渭河关中段中部选取典型井进行了地下水质和水位空间变异特征的研讨。主要包括: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渭河流域径流过程分形特征研究、渭河关中段地下水质空间分异特征、渭河关中段地下水位动态及其分形特征研究。 本书适合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农业水土工程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是引黄灌区泥沙治理、水沙资源优化配置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相关科研成果的总结,分上、下两篇,共十二章,上篇主要介绍了引黄灌区泥沙处理利用、水流泥沙运动规律、水沙调控理论与关键技术,提出了泥沙资源化原理和配置思想,论证了配置技术和措施;下篇主要介绍了利用辐射井这一新技术在引黄灌区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井渠结合、地下水和地表水优化配置的设计方法、技术模式、施工工艺等。 本书可供水文水资源、泥沙运动力学、水沙资源配置、地下水开发利用、节水灌溉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水资源管理问题。水资源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公共资源,而公共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来经营管理。自加雷特·哈丁首次提出“公地悲剧”概念和问题,指出公共资源通常面临过度开发或使用,以至于发生资源耗竭现象以来,公共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一直成为理论界和政府管理界所关注的问题。然而,随着公共资源稀缺程度的增加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公共资源的物品特性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公共资源的竞争性与排他性的增强,公共资源的经营管理问题也并非是一成不变。在政府对许多领域进行管制放松的过程中,对公共资源的经营管理问题一样具有管制放松的余地,特别是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快速推进,在水资源管理领域很自然地产生了引入市场配置水资源的思路。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是,公共资源在多大
《水资源管理知识丛书》是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要求,为水资源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各级水资源管理人员提供参考信息,本套丛书共分6个分册,王国新主编的《水资源学基础知识》为分册之一。本册共分9章,主要包括水资源工作的对象和任务、为水资源服务的基础知识、全球水储量和水文循环、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规划、水资源问题的决策、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迎接21世纪水资源问艇的挑战等。《水资源学基础知识》可供基层水利、水资源管理工作者学习和工作中参考,也可作为各级水利、水资源、水文、环境等专业师生的参考读物。
信息快速获取与处理技术是指采用各种技术手段获得目标或物体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快速存储、统计、管理和传输的技术。信息获取的技术手段主要是各种航天航空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面自动采集系统等构成的天地一体化的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处理技术主要是对各种遥感图像的处理与信息提取、GIS分析与处理、各种形式(声音、文字、图像等)信息的传输(网络、通信卫星、电话、微波等)。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的终目标是为各种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用于指导决策。 信息的快速获取与处理技术是当前国际上正在迅速发展的一门学科,它是在自然科学范畴内研究被测对象的信号转换、数据融合和信息提取机理与规律的一门涉及遥感、航天、水利、地震、电子、材料、控制、仪器与机械、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加强该领域的研究
本书针对渭河流域存在的水资源突出问题,以及黄河水资源管理中支流调度比较薄弱的现状,介绍了基于“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模式的渭河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调度研究成果。全书共九章。章综述了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水资源调度研究进展;第二至八章分别介绍了渭河流域概况及其存在的主要水问题、渭河流域水循环演变特征分析、渭河流域用耗水评价及监测体系研究、渭河流域水循环模拟与演变机制、基于二元水循环机制的水资源优化调度理论与方法、渭河流域水资源调度模型系统开发以及系统应用;第九章对本项研究进行了总结。 本书可供从事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技术人员以及资源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本书以昆明市为实例,运用系统科学思想,从城市的角度研究水资源,从水资源的角度研究城市,探索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战略和对策,探索湖泊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规律,探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发展模式。
本书弥补了我国水能资源有偿使用理论研究的欠缺,提出了水能资源产权制度、水能资源财税制度体系、水能资源价值评估体系的理论框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本书提出,水能资源的竞争性和水资源的公益性决定了水能资源可以实现私人产权与公有产权相结合,以混合产权制度作为建立健全水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产权改革路径。水能资源有偿使用的财税制度体系应由水能资源费、水能资源价款、水能资源税三项相互配套的税费征收制度构成,与国家对其他能源资源实行的有偿使用制度相呼应。本书还对我国20座特大型水电站的水能资源开发权价款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不同调整系数下的开发权价款对水电站总投资和总收益的影响,具有应用参考价值。
农村供水工程是一项改善农村环境,为提高农民生活、生产水平服务的主要公用事业。全书共五章,从节能降耗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供水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输配水管网优化设计和提高泵装置效率的方法等。 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农村供水工程教学及科研工作的总结,以期能够推动我国农村供水工程技术的发展。 本书可供水利水电、城市给排水、农业水利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科研和设计人员阅读,亦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水利行业规划教材: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第二版)》从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一般概念叙述到基础理论知识介绍,从量化研究方法论述再到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案和措施制定,试图在总结传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人水和谐思想、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系统地阐述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实例,从而为现代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水利行业规划教材: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第二版)》是在2005年出版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并增添新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思想和成果,重新撰写的第二版《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本科教材。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工102号文《关于印发“二○○二一二~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在规范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实施9年来的实践经验,吸收了相关行业设计规范的*成果,认真研究分析了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后召开相关行业参加的全国性会议,邀请有关专家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为14章和两个附录。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各设计阶段的任务、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初步设计专章、拦渣工程、斜坡防护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防洪排导工程、降水蓄渗工程、临时防护工程、植被建设工
本教材着重阐述基本要领、基本理论,注重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内容完整,叙述清楚透彻,通俗易懂;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的自然和社会循环过程中,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水的储存、循环与水量平衡,水资源的形成和开发利用状况,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水资源水质评价,水资源供需平衡,地表水取水工程,地下水取水工程,节水理论与技术,水资源保护等。 本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师生以及业内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参考。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功能完整和良性循环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生产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国家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并不考虑水资源系统的平衡,造成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河湖萎缩、水质恶化、生态恶化和水资源短缺等一些严重的水资源问题,严重制约着地区、国家甚至全人类的发展。目前,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继全球气候变暖之后21世纪人类的第二大问题,也是诸多地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造成水资源问题和水资源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人们没有考虑水资源是有限的,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对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等复杂问题的直接回应,也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