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河道特性,总结了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10年来的防洪报告编制经验,梳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涉水建设项目防洪评价审查要点、防洪评价计算主要技术手段及防洪评价报告编制的关键技术,并针对河口区、网河区和内河涌不同河道特征、不同类型建设项目进行了实例解析。本书旨在提高珠三角及河口区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水平,也可作为水行政部门防洪评价审查的技术参考。
李勇、田勇、张晓华、马怀宝、李小平等编著的这本《黄河中下游中常洪水水沙风险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以水沙运动基本理论为基础,引进风险理论,在系统论证“泥沙淤积对洪灾风险影响研究是致灾环境变化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泥沙淤积及其分布引起的黄河下游防洪系统行洪环境危险性变化及滩区洪灾损失大小变化规律,建立了中下游中常洪水水沙风险调控效果评价模型;选取典型洪水,综合分析计算了小浪底水库淤积、发电、蓄水变化以及下游滩区淹没损失、河道冲淤、平滩流量变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和风险情况,提出了不同典型洪水相对较优的风险调度模式。 《黄河中下游中常洪水水沙风险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可作为水利工程、环境水利等专业的科研和教学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河道特性,总结了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10年来的防洪报告编制经验,梳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涉水建设项目防洪评价审查要点、防洪评价计算主要技术手段及防洪评价报告编制的关键技术,并针对河口区、网河区和内河涌不同河道特征、不同类型建设项目进行了实例解析。本书旨在提高珠三角及河口区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水平,也可作为水行政部门防洪评价审查的技术参考。
本书在充分吸收其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的实际情况编写而成 。从气象、水情及预报,水利工程基础知识,防汛组织和灾害统计、评估等几个方面做了较全面的探讨,为更好地掌握《堤防工程防汛抢险》和《河道整治工程与建筑物工程防汛抢险》做好铺垫。同时力求打造成为青年水利工作者、防汛队伍技术培训、业务学习的教科书。
经过历史上长期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规模的探索与实践,黄河治理取得了的成就。但黄河毕竟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许多自然规律至今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目前仍存在洪水威胁、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重大问题。面对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黄河治理的形势与任务,应大力推进“三条黄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治河体系的建设。
堤防工程建设是一项既古老又年轻的工作。说其古老,是因为堤防工程建设已有几百甚至上午年的历史;说其年轻,是因为只有到了近数十年人们才开始对它的勘察、设计施工进行专门的研究,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其进行过系统的总结。本书就是在前人大量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对堤防工程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工程实践,对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进行的系统总结。本书内容包括堤防概况、堤防的勘察方法、堤防一般工程地质条件、堤防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分析方法、堤防及堤基险情及隐患的处理措施、堤防施工、堤防的检测与监测技术等内容。本书的目的就是在工程技术人员勘察与施工的过程中,一书在手,能基本了解掌握堤防工程地质工作全过程。因此,此书是实际工程中地质技术人员的一本较好的参考书,同时此书对大专院校学生和有关技术书人员
本书主要根据广东省水利厅资助的科研项目“河道调蓄分析研究及其在城市排涝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和“城市河道汇流控制与防洪治涝工程优化设计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写,在河道非恒定流调蓄计算方法、坡面一河道水闸(泵站)耦合系统的汇流水力设计模型和河道调蓄优化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全书分七章,包括基础理论、河道汇流水力计算模型与城市排涝设计、河道调蓄分析与治涝规划、城市治涝规划、泵站设计、汇流水力设计模型在东莞市长安镇城区防洪治涝规划中的应用、结论。 可供从事河道汇流调蓄分析与城市防洪治涝规划工作人员参考。
鲁布革水电站是我国采用国际招标的方式进行工程建设的,日本大成公司竞标成功,从此拉开了我国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此后,广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法施工管理、小浪底水利枢纽国际招标工程管理,使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有力地推进了市场经济条件眄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发展。作者从鲁布革工程的一名建设者,到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施工的重要组织者和小浪底工程建设的主要管理者,亲身经历并积极推进了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变革,体验了国外管理体制对国内水电建筑市场强烈冲击的阵痛,并在国际合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深切体会。为了给今后同类工程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我们惧并整理了作者在鲁布革水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所撰写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