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系统介绍了化学需氧量(COD)、氮、磷、重金属、浊度、pH值、电导率等的一系列水质分析方法,在线监测仪原理与操作,水质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水质在线监测仪运营管理。另外,本书还整理和收录了废水排放标准限值以及水质在线自动监测方面的法律法规。 本书可供水质分析仪运营和维护人员、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企业环境监测部门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使用。
本书系《中国堤防工程施工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注浆法的定义、适用范围、工法原理、施工材料与设备、施工工艺及流程、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并通过典型案例加以说明。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新的工艺技术以及我国目前注浆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书可为从事水资源堤防工程者直接应用,并为从事土木建筑、交通洪航、铁路桥隧、围海造陆、地基处理以及中职、中国和高等院校的师生提供有益借鉴。
本教材以注册工程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勘察设计技术标准为重点,紧密联系工程实践,不仅能够帮助考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正确运用设计规范、标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也可作为各行各业从事水土保持勘察、设计、咨询、建设项目管理技术人员的专业学习读本,也是高等院校一本很好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洪水与洪水灾害的成因、类型、分布与特点,以及近代防洪形势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的显著变化;阐述了中国防洪减灾认识的逐步深化过程与当代治水思路的调整;介绍了中国现行的防洪体系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列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若干大洪水的抗洪实例,以助于了解中国防洪与洪水管理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本书是湖北省黄冈市博物馆在蕲春国家粮库建设期间,在罗州城内所获的城址文化堆积资料. 本书全面报道了2001年度蕲春罗州城的考古发掘收获,展示了蕲春罗州古城战国、汉代、隋唐、宋代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遗迹与遗物的基本面貌。通过对遗迹、遗物资料的系统整理与研究,理清了罗州古城内的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本书主要介绍了长江、长江洪水及其危害、长江防洪对策与防洪建设、1998年长江洪水及长江防洪的前景等问题。 考虑到本书所论述的主题,是一个全国各行各业关注的问题,因此,读者面可能是比较广泛的,而不限于水利专业。为了便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读者阅读,我们力争以通俗的语言阐述这个专业问题,对个别在文章中难以避开的术语和词汇,采取了“页下注”的形式作了处理。
本书系统论述了利用天然示踪和人工示踪调查堤坝渗流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堤坝集中渗漏通道的形成机理。全书共分九章,包括总论、堤坝建设各阶段渗漏研究、渗流研究常规方法、温度示踪方法、环境同位素示踪及水化学方法、人工示踪方法、示踪方法测定裂隙岩体渗透性、堤坝管涌和接触冲刷破坏机理、水库内部的渗漏试验。本书重视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通过大量工程实例检验理论的可靠性。 本书可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水利水电工程、地下水勘察等专业科技人员参考,以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使用。
毕小刚主编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与实践》总结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从背景、理论、小流域调查、规划布局及措施配置、主要治理措施、关键技术研究、政策与管理、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到大流域的水源保护等方面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旨在为全国类似地区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事业。 《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与实践》可作为各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供从事水土保持、水源保护、生态与环境等方面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长江水文60年(1950-2010)》全面展现了长江水文60年来跨越式的发展,共分为辉煌成就、测站风貌,人物风范,难忘记忆四个篇章。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上,长江水文将准确把握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阶段性特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民生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要求,立足“大水文”,建设好长江水文“体系”,支撑长江流域“防洪保安、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以达到“保障防洪安全、合理开发利用、维系优良生态、稳定河势河床”目标。
本书是全国水利水电类高专统编教材,是根据全国水利水电高职教研会制定的《治河防洪》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完砀。全书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河流系统、河流泥沙基本知识、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江河防洪系统、堤防工程、防汛抢险、工程泥沙问题及泥沙利用。 本书可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等专科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工程、水文水资湖工程、水利工程监理、道路与桥梁工程、水电站等专业,以及成人专科学校相关专业教学使用,同时可供从事治河防洪的水利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研究施工导流工程中的一些常见的、研究成果较少的关键问题,分四篇介绍,即施工导流、施工截流、施工围堰、施工水力学模型试验等内容。 施工导流方面,主要包括导流标准的合理确定,导流标准的风险决策,施工导流系统超标洪水风险率模型,施工导流系统超载洪水风险率模型,明渠、隧洞及底孔导流水力计算与分析等。 施工截流方面,主要包括平堵截流、立堵截流、双戗堤立堵截流、宽戗堤立堵截流十大块石串及混凝土四面体串截流、混合粒径的石块截流等的水力特性分析及计算研究。对截流时的分流建筑物泄水规律及深水截流规律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提出了对三峡工程三期截流的意见等。 施工围堰方面,主要包括不过水围堰及过水围堰风险率分析与计算,土石过水围堰度汛的堰面及堰坡保护措施(大块石、铅丝笼、混凝土平板、混
本书列举了历史上不同时期主要的治河方略,分析了它们成败得失的原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取得的巨大成绩以及治河方略的演进和发展;作者还对今后黄河治理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设想。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本习题集是面向参加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执业资格考试的人员,是为应考者提供的复习专用材料,其范围和深度是按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管理委员会公布的考试大纲编写的。在学术观点上,均统一于相应的现行规范的规定,不作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述和讨论。
《中国堤防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在广泛收集全国七大流域典型堤防工程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国堤防工程基本数据分类方法与指标体系,初步建立了中国七大流域典型堤防工程管理基础数据库;以VS.NET和ArcGIS Server技术为平台,结合数据库理论和WebGIS关键技术,设计了遵循MVC模式的WebGIS模型,开发了中国堤防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中国堤防工程管理网站,加快了中国堤防工程管理信息的共享进程;预留了实时监测、安全评价、防汛预警、专用分析等模块的二次开发接口,便于系统后续开发与利用。编制了详细、易用、便于推广的系统用户使用方法。
在传统的水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中,增加河流健康评价、水质趋势分析、水功能区水质评价,并进行重点论述,是本书的特色之一。全书共分八章,主要介绍了水环境质量评价基础知识、江河水质评价、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湖泊水质评价、水质趋势分析、水功能区水质评价、地下水水质评价及2000年中国地表水水质评价等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本书可以供从事水污染控制、水资源保护的科研、规划、设计、施工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是湖北省黄冈市博物馆在蕲春国家粮库建设期间,在罗州城内所获的城址文化堆积资料. 本书全面报道了2001年度蕲春罗州城的考古发掘收获,展示了蕲春罗州古城战国、汉代、隋唐、宋代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遗迹与遗物的基本面貌。通过对遗迹、遗物资料的系统整理与研究,理清了罗州古城内的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
本书是在作者从事水资源保护教学、科研工作成果基础上,结合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具体要求,同时吸收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技术实践编著而成的。以水资源保护规划核心内容为主线,融汇系统分析、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总量控制等观点、方法及实用现状,较全面地阐述了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全书共16章,包括总论、基础理论、技术方法三个部分。系统介绍了水资源保护规划的框架、水功能区划、现状调查及预测评价、总量控制及其分配、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及规划方案的优化或优选等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为保护水资源并促进其永续利用、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本书可供从事水资源保护规划、评价、管理及科研工作者和水利、环保、市政、农业等有关部门的科技人员,以及大专院校水文水资源
本书是一部关于三门峡水库修建后的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研究的专著,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黄河三门峡水库运用及下游河道概况、黄河下游河道来水来沙特性、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期下游河道河床演变特点、黄河下游河道输沙特性和河床冲淤演变主要规律、黄河下游纵横面高速规律及其与水沙间的关系、黄河下游河道高速对洪水水沙输移特性的影响、黄河下游河道输沙水量的研究、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冲淤演变影响的分析计算、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数学模型的发展与应用及黄河泥沙调控和利用等。 本书可供从事黄河规划、治理、河床演变、河道整治、水沙资源配置与利用和防洪减灾等研究方面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