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对象为杭州市城市河道长效管理,采用合理评价方式对河道现状管理情况进行调查评价,结合规划中提出的要求和目标,找出变化,分析河道长效管理过程中目标的实现程度,讨论长效管理过程中的管控措施是否合理,为下一步河道长效管理方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施依据。本书读者对象为城市河道治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学者和学生。
根据水利部水利技术标准制定计划,按照《水利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水国科(20033 546号)和《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一2002)要求,制定《河道采砂规划编制规程》(SL423--2008)。 《河道采砂规划编制规程》共8章7节65条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基本资料、河道演变与泥沙补给分析、采砂分区规划、采砂影响分析、规划实施与管理、报告编写以及附录河道采砂规划报告编制目录。 本标准中5.2.1条、5.2.2条1一5款为强制性条文。
本书研究对象为杭州市城市河道长效管理,采用合理评价方式对河道现状管理情况进行调查评价,结合规划中提出的要求和目标,找出变化,分析河道长效管理过程中目标的实现程度,讨论长效管理过程中的管控措施是否合理,为下一步河道长效管理方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施依据。本书读者对象为城市河道治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学者和学生。
本书研究对象为杭州市城市河道长效管理,采用合理评价方式对河道现状管理情况进行调查评价,结合规划中提出的要求和目标,找出变化,分析河道长效管理过程中目标的实现程度,讨论长效管理过程中的管控措施是否合理,为下一步河道长效管理方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施依据。本书读者对象为城市河道治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学者和学生。
李铮、徐海峰、何勇军、李宏恩编*的《山洪易 发区灾变及水库险情分类与判别指南》是《山洪易发 区水库致灾预警与减灾技术研究丛书》之一,本书针 对山洪易发区自然、社会、经济特点,以山洪易发区 灾变特征为出发点,对水库可能产生险情及导致的灾 害进行分类,并依灾害特点给出相应的判别标准,是 山洪易发区水库减灾的基础。 本书可为水库工程管理单位和技术人员在开展水 库大坝应急处置工作时提供参考和支撑。
本书是(山洪易发区水库致灾预警与减灾技术研究丛书)》之一,本书针对山洪易发区自然、社会、经济特点,以山洪易发区灾变特征为出发点,对水库可能产生险情及导致的灾害进行分类,并依灾害特点给出相应的判别标准,是山洪易发区水库减灾的基础。本书可为水库工程管理单位和技术人员在开展水库大坝应急处置工作时提供参考和支撑。
李卓、何勇军、范光亚、徐海峰、李宏恩编*的 《山洪易发区灾变监测技术指南》为《山洪易发区水 库致灾预警与减灾技术研究丛书》之一。有效而系统 的监测是进行山洪易发区灾害预测预警,制定防灾、 抢险及救灾方案的重要前提和依据,从而*大限度地 发挥减灾系统工程的效益,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 。本书围绕山洪易发区水库安全监测技术,主要对水 库上游流域洪水监测、近坝库岸边坡监测、水库大坝 安全监测及水库安全评价技术进行详细探讨。 本书可作为有关设计院、水库大坝管理单位和从 事大坝安全监测设计、施工的技术人员开展大坝安全 监测工作的参考用书。
本书为《山洪易发区水库致灾预警与减灾技术研究丛书》之一。有效而系统的监测是进行山洪易发区灾害预测预警,制定防灾、抢险及救灾方案的重要前提和依据,从而优选限度地发挥减灾系统工程的效益,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该指南围绕山洪易发区水库安全监测技术,主要对水库上游流域洪水监测、近坝库岸边坡监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及水库安全评价技术进行详细探讨。
本书包括丁坝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两方面的成果,全书共分为八章。 章,概述,介绍研究背景及全书主要内容。 第二章,丁坝近体水流流动的可视化试验研究。介绍可视化试验的测量方法,应用颜料示踪法及油膜法试验研究了丁坝近体及近床面的回流结构,用点测速仪测量了丁坝附近的三维流场。 第三章,介绍三维紊流模型的控制方程及模型方法,总结了多种紊流模型的主要特点,重点分析了标准k-ε模型、Zhu-Shihk-ε模型、Speziale-Thangam的RNG模型、Launder-Kato的k-ε模型以及Shih等发展的非线性模型对丁坝分离流动的预报特性。 第四章,介绍了三维紊流模型的数值离散方法及其求解。详细介绍了彩用有限体积法对三维紊流方程的离散过程,其中对流项的处理采用了改进的QUICK模式。离散方程中的速度-压力耦合关系采用经典的SIMPLE格式求解,离散后的代数
21世纪是构筑以环境保护为中心、与自然共生存的文明的世纪。为此,应该在各领域中研究开发能巧妙利用自然力量和自然法则、与自然共生存的技术。 海洋之空 技术正是这样一项出色的技术,是一项处在文明转换期所必需的新技术。虽然目前尚未被普遍认识和采用,在黄河上实施可否亦不得而知,但其发展前景是可以期待的。 1993年6月,赤井先生随海洋开发考察团来郑州访问,1994年9月和2002年9月,赤井先生两次到黄河口进行考察访问,了解黄河人海口的潮位变化和泥沙的沉积状况,并进行了实地观测。近,又将他撰写的《利用 海洋之空 技术治理开发黄河的建言》一书交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发行,这种对治黄事业的热情实在是令人感动。
本届黄河国际论坛以“21世纪流域现代化管理模式与管理经验、流域管理现代技术应用”为主旋律,在中心议题框架下,渗透到流域管理、高新技术等各个层面,围绕现代化流域管理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开放式的研讨。整个论坛结构设置科学合理、内容丰富,既遵循了国际贯例,又体现了黄河特点。 论坛设中心主会场和流域管理及水资源、数学模型及IT技术、挑战计划、水测报及监控技术、流域调水水权水市场、河道整治、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和水污染以及青年论坛等专题会场。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流域管理、水资源、生态环境、河道整治及泥沙研究、水文测报、信息技术等作了百余场精彩报告。论坛还采用对话会、技术研讨会、会上会下自由沟通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充分交流。 为了更好地吸收世界各国流域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特对参会论文进行
本书以黄河流域为例,系统地介绍了黄河流域兰州段水资源和污染物基本情况,运用环境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环境学等理论知识,进行了水权交易市场模式、排污权交易市场模式及流域城市水交易平台构建研究。此外,本书还选用了模糊优选法对黄河流域兰州段的初始水权的分配予以了介绍。 本书可作为相关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参考资料,也可供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借鉴。
根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发改投资[2006]1325号〕、《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和《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01-2002)的规定,在《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SL206—98)的基础上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共8章60条和3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经济效益分析计算、费用分析计算、经济评价、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经济效益分析计算、社会环境效益分析、效益分析及评价结论。
本书共分十三部分,内容包括:0.5m3挖掘机挖土方;0.5m3挖掘机挖装土自卸汽车运输;清坡;淤区围、格堤土方压实;淤区平整;土牛土方修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