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河南黄河志》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是河南黄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自2002年正式启动以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河南黄河志编纂委员会,设立了史志年鉴编纂办公室,抽调专人从事该项工作,二于2008年圆满完成了《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编纂出版任务。 本届修志是继l986年部《河南黄河志》刊行出版后开展的第二届《河南黄河志》续修工作。志书上限为1984年,下限一般截至2003年(个别部分稍有前展或后延),前后20年时间。这20年也是河南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续志内容包括三部分:续载、复载、补遗。续载是主体。复载部分,如名胜古迹、旅游资源等在上届志书的基础上有所补充。补遗,是对上届志书缺失内容进行适当的增补,时限与本书规定略有不同。 《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篇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在90年代初已列人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并明确由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为主编单位组织编写。为适应当时大量新建和扩建堤防工程建设的急需,水利部科技教育司以科教标[1992]27号文下达“关于编制行业标准《堤防工程技术规范》的通知”,明确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为主编单位,规范的编写内容暂定为碾压土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1993年4月10日水利部以水建[1993] 207号文将SL51-93《堤防工程技术规范》作为行业标准发布,并于同年7月1日起实施。 1995年4月22日~23日,水利部建设司主持召开了《堤防工程施工技术标准》编写大纲审查会,并以水利部建技[1995]15号文下达了“关于组织编写《堤防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的通知”。规范编写组在已做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认
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文件《关于配合做好2002和2003年度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标准编制工作的通知》(水总局科20043 2号文)的工作安排以及《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的要求,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吸收了近年来我国寒冷地区凌汛计算的经验和较成熟的科研成果。根据凌汛计算的主要内容,分为总则、术语、基本资料、河流凌汛分析计算和工程凌汛分析计算,共5章19节97条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提出了收集整理的基本资料内容和对基本资料复核评价的要求; ——提出了河流凌汛分析计算的内容和方法,重点对热平衡因素计算、冰塞洪水分析计算、冰坝洪水分析计算、凌峰流量分析计算作了规定; ——提出了工程凌汛分析计算的内容和方法,所涉及工程主要有水库工程、引水明渠工程、堤防工程、分水防凌工程、施
2003年黄河洪水持续时间之长,发生险情之多,抢险任务之重,均为多年少有。本书全面记述了蔡集抗洪抢险过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客观总结工程抢险、滩区迁安救护、洪水调度、通信、物资、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对党政军民、各级河务部门做好今后黄河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根据水利部水利行业标准制定计划,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的要求,编制本标准。本标准共5章25节153条河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规定了来水来沙调查的内容、技术要求; ——规定了河道演变基本勘测调查的内容、技术要求; ——规定了河道演变专线勘测调查的内容、技术要求; ——规定了河口段河道演变勘测调查的内容、技术要求; ——给出了河道演变勘测调查报告的编写要求; ——给出了河道演变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 本书适合于相关工程技术人员。
曾越、陆隽、蔡旭东主编的这本《防洪抢险技术》是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项目重点建设专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系列教材之一,主要讲述洪水灾害与防御措施、防汛组织与工程检查、土质堤坝险情抢护、穿堤建筑物险情抢护、河工建筑物险情抢护和防汛抢险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并列入了有关防洪抢险的法律法规。 《防洪抢险技术》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利工程、城市水利等水利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水利系统的工程管理及技术人员、专业抢险队伍以及参加抗洪抢险武警部队指战员学习参考。土木、市政工程类专业,可根据教学需要选用本书。
水能兴利,也能成患,雨洪更具有致灾和兴利的两面性。综观中国两千多年来江河防洪的策略,主流是依靠各种工程措施对洪水进行约束和疏导,其主导思想是与洪水斗争并战而胜之。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人类希冀完全消除洪水灾害的愿望是难以实现的。人类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控制所有量级的洪水,人类必须学会与洪水和谐相处,通过工程建设和主动管理,将洪水灾害风险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 2004年6月,《中国洪水管理战略研究》作为亚洲开发银行的技术援助项目正式立项。针对中国洪水管理现状,在广泛吸收和借鉴国际上洪水管理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近两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中国洪水管理战略的基本框架和行动计划。该项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实现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战略性转变,以适应中国洪水特性的变化以及
1.本公报根据长江流域主要水文控制站流量、泥沙测验及重点河段河道观测资料等编制。 2.公报中的泥沙是指悬移质部分,不包括推移质。 3.公报中描述河流泥沙的主要物理量及其定义如F: 径流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立方米); 输沙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泥沙重量(吨); 年输沙模数——一年内单位流域面积产生的输沙量(吨/平方公里); 含沙量——单位体积水沙混合物中的泥沙重量(千克/立方米); 中数粒径——小于某粒径的沙重百分数为50%的粒径(毫米)。 4.河流泥沙测验按相关技术规范进行。一般采用断面取样法并配合流量测验推求断面输沙量,根据水、沙过程推算日、月、年等的输沙量;悬移质泥沙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法与吸管法(或仪器法)结合分析,求得泥沙粒径特征值;河床与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工程,涉及水利、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树立新的治河理念,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的目光投向黄河,并且这种关注已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更多的是从生态和伦理的角度切实地为黄河的万古长流而考虑。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大家都来关心黄河,保护黄河,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营造良好条件,若干年后,生条充满生机的大河,一条永远汩汩流淌着健康血液的黄河,会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
历代治河方略探讨 ,张含英,黄河水利出版社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张含英 原价 ¥32.00 出版社 黄河水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1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导则(SL 520-2014)》共13章和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洪水影响分析计算方法;建设项目对防洪影响评价的内容和要求;洪水对建设项目影响评价的内容和要求;消除或减轻洪水影响措施的内容和要求。本标准为全文推荐。
《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试行)是在1998年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后,为适应大量新建、扩建和加固堤防工程建设的急需,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组织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和黑龙江省水利厅的有关专家按水利行业技术标准要求编写的。 本规程以GB50286—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SL260—98《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176—96《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SL223—1999《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等技术标准为主要依据,主要内容是明确堤防工程项目划分原则、制订单元工程质量评定标准、规定施工质量评定的组织程序和对工程验收提出明确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坝的溃决洪水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以及围堰和堤防溃决洪水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并可供类似工程溃决洪水模拟参考。
本书研究对象为杭州市城市河道长效管理,采用合理评价方式对河道现状管理情况进行调查评价,结合规划中提出的要求和目标,找出变化,分析河道长效管理过程中目标的实现程度,讨论长效管理过程中的管控措施是否合理,为下一步河道长效管理方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施依据。本书读者对象为城市河道治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学者和学生。
本书研究对象为杭州市城市河道长效管理,采用合理评价方式对河道现状管理情况进行调查评价,结合规划中提出的要求和目标,找出变化,分析河道长效管理过程中目标的实现程度,讨论长效管理过程中的管控措施是否合理,为下一步河道长效管理方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施依据。本书读者对象为城市河道治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学者和学生。
根据水利部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安排,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 20014),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共分8章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涝区、农田、城市、乡镇和村庄、重要场(厂)区、治涝工程体系和附录A:除涝水文计算方法。
本书全面系统地讲述了河流在自然情况下及在修建有跨河或沿河建筑物条件下的河床演变过程及治理方法,以国内外40余年的工程实践经验为基础,以河流泥沙运动力学的研究成果为指导,论述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本书可供治河、港口、航道工程、铁道工程及水文、地理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根据2008年水利部发布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和《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编制《蓄滞洪区运用预案编制导则》。 本导则共8章21节78条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蓄滞洪区运用预案编制、审批和发布的机构及职责; ——蓄滞洪区运用预案报批、备案和发布的程序; ——蓄滞洪区运用预案编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按照国家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及高职高专教学特点编写完成的。全书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河流系统、河流泥沙基本知识、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江河防洪系统、堤防工程、防汛抢险、工程泥沙问题及泥沙利用。 本书主要供高职高专院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河务工程与管理、水利工程监理、水利工程造价管理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从事上述专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根据水利部《水利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水国科〔2003〕546号)规定,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的要求,编写本标准。本标准分8章19节81条,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分区;坡面治理;沟道治理;黄淮海平原沙土区治理;其他工程。
本书在考察中国近两千年的水利发展史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民国时期淮河的治理,给我们提供了不同历史时期淮河治理的详细史料。本书分两大部分,部分考察了从公元前200-1927年淮河治理的历史变迁,第二部分聚焦于1927—1938年。分析清朝灭亡后国民政府是如何接管淮河水利并对其进行大规模治理的。作者把研究的重心放在1929年建立的导淮委员会上,将其置于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背景之下,剖析围绕淮河治理所引起的国民党内部的政治纷争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矛盾。
本教材以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充分利用与有效保护为背景,系统地阐述了水利水电工程中流域治理工程的相关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维持流域生态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全书除绪论外,分为五章,包括:枢纽工程;堤防工程;泥沙工程;水环境与水生态以及水土保持。 根据普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的要求,全书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部及行业标准和现行规范编写。 本教材吸收了国内外流域治理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内容较全面,体系较完整,可作为高等院校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教材,也可供水利水电等行业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