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水利部水利技术标准制定计划,按照《水利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水国科(20033 546号)和《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一2002)要求,制定《河道采砂规划编制规程》(SL423--2008)。 《河道采砂规划编制规程》共8章7节65条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基本资料、河道演变与泥沙补给分析、采砂分区规划、采砂影响分析、规划实施与管理、报告编写以及附录河道采砂规划报告编制目录。 本标准中5.2.1条、5.2.2条1一5款为强制性条文。
本书包括丁坝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两方面的成果,全书共分为八章。 章,概述,介绍研究背景及全书主要内容。 第二章,丁坝近体水流流动的可视化试验研究。介绍可视化试验的测量方法,应用颜料示踪法及油膜法试验研究了丁坝近体及近床面的回流结构,用点测速仪测量了丁坝附近的三维流场。 第三章,介绍三维紊流模型的控制方程及模型方法,总结了多种紊流模型的主要特点,重点分析了标准k-ε模型、Zhu-Shihk-ε模型、Speziale-Thangam的RNG模型、Launder-Kato的k-ε模型以及Shih等发展的非线性模型对丁坝分离流动的预报特性。 第四章,介绍了三维紊流模型的数值离散方法及其求解。详细介绍了彩用有限体积法对三维紊流方程的离散过程,其中对流项的处理采用了改进的QUICK模式。离散方程中的速度-压力耦合关系采用经典的SIMPLE格式求解,离散后的代数
本书以黄河流域为例,系统地介绍了黄河流域兰州段水资源和污染物基本情况,运用环境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环境学等理论知识,进行了水权交易市场模式、排污权交易市场模式及流域城市水交易平台构建研究。此外,本书还选用了模糊优选法对黄河流域兰州段的初始水权的分配予以了介绍。 本书可作为相关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参考资料,也可供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借鉴。
根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发改投资[2006]1325号〕、《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和《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01-2002)的规定,在《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SL206—98)的基础上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共8章60条和3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经济效益分析计算、费用分析计算、经济评价、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经济效益分析计算、社会环境效益分析、效益分析及评价结论。
本书以“中国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CWMP)”子项目“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研究”的主要成果为基础,介绍了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典型实践模式,建立了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的系统框架,分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前期规划、实施管理、后期完善动态过程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要点,并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实施的法律政策环境,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绩效考核制度和技术支撑等给出了对策建议。 本书研究成果能够为从事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专家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
续修《河南黄河志》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是河南黄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自2002年正式启动以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河南黄河志编纂委员会,设立了史志年鉴编纂办公室,抽调专人从事该项工作,二于2008年圆满完成了《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编纂出版任务。 本届修志是继l986年部《河南黄河志》刊行出版后开展的第二届《河南黄河志》续修工作。志书上限为1984年,下限一般截至2003年(个别部分稍有前展或后延),前后20年时间。这20年也是河南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续志内容包括三部分:续载、复载、补遗。续载是主体。复载部分,如名胜古迹、旅游资源等在上届志书的基础上有所补充。补遗,是对上届志书缺失内容进行适当的增补,时限与本书规定略有不同。 《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篇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在90年代初已列人水利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并明确由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为主编单位组织编写。为适应当时大量新建和扩建堤防工程建设的急需,水利部科技教育司以科教标[1992]27号文下达“关于编制行业标准《堤防工程技术规范》的通知”,明确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为主编单位,规范的编写内容暂定为碾压土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1993年4月10日水利部以水建[1993] 207号文将SL51-93《堤防工程技术规范》作为行业标准发布,并于同年7月1日起实施。 1995年4月22日~23日,水利部建设司主持召开了《堤防工程施工技术标准》编写大纲审查会,并以水利部建技[1995]15号文下达了“关于组织编写《堤防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的通知”。规范编写组在已做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认
本书系统介绍了治河工程规划、不同河型的整治措施和整治建筑物,阐述了防洪减灾工作体系,并对非工程防洪措施和工程防洪措施,包括河道整治、堤防工程、水库工程、分蓄洪工程等的规划设计、运用、管理,以及防汛抢险技术作了详细介绍。在内容上,除了保留我国在长期治河防洪斗争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一些行之有效的河工技术与手段外,还反映了世界*治河防洪基本观点、策略和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 本书为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学生专业课教材,也可供从事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模袋法》若以1960年美国建筑技术公司研制出的世界第二批土工模袋为发端,至今也只有40余年历史。自我国江苏省长江嘶马弯道护岸于1974年首例应用土工模袋以来,时间仅仅为30余年,然而北至黑龙江省、南至广东省、东至福建省山东省,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的内河湖泊、水库和沿海海岸;旱地、水下与冰下均广泛地采用模袋混凝土/水泥砂浆进行水资源、交通能源、生态环保和其他文化娱乐设施的岸坡防护并取得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保效益。 《模袋法》一书,重点总结了1998大洪水后在水资源堤防工程岸坡防护中应用的经验,并结合交通能源、生态环保的应用典型案例,将模袋法提升到一定理论平台。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防洪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防汛物资储备已经成为保障防洪安全的基本条件。多年来,各级政府和流域机构的防汛部门一直在探索适合本地区的防汛物资储备定额,针对不同类型的防洪工程需要储备哪些物资、储备数量如何确定,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指导。为此,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组织编写了《防汛物资储备定额编制规程》。 本规程共6章38条,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堤防、水库大坝、涵闸(泵站)、蓄滞洪区四大类防洪工程所需防汛物资的定额构成。本着从防洪工程实际情况出发,既满足防汛抢险对储备物资的急需,又不至于因储备物资过多而造成浪费的原则,本规程只针对常用防汛抢险物资储备定额的确定,防汛抢险中不常用的物资以及大型机械设备的定额不在本规程范围内。
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文件《关于配合做好2002和2003年度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标准编制工作的通知》(水总局科20043 2号文)的工作安排以及《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的要求,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吸收了近年来我国寒冷地区凌汛计算的经验和较成熟的科研成果。根据凌汛计算的主要内容,分为总则、术语、基本资料、河流凌汛分析计算和工程凌汛分析计算,共5章19节97条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提出了收集整理的基本资料内容和对基本资料复核评价的要求; ——提出了河流凌汛分析计算的内容和方法,重点对热平衡因素计算、冰塞洪水分析计算、冰坝洪水分析计算、凌峰流量分析计算作了规定; ——提出了工程凌汛分析计算的内容和方法,所涉及工程主要有水库工程、引水明渠工程、堤防工程、分水防凌工程、施
2003年黄河洪水持续时间之长,发生险情之多,抢险任务之重,均为多年少有。本书全面记述了蔡集抗洪抢险过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客观总结工程抢险、滩区迁安救护、洪水调度、通信、物资、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对党政军民、各级河务部门做好今后黄河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根据水利部水利行业标准制定计划,按《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的要求,编制本标准。本标准共5章25节153条河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规定了来水来沙调查的内容、技术要求; ——规定了河道演变基本勘测调查的内容、技术要求; ——规定了河道演变专线勘测调查的内容、技术要求; ——规定了河口段河道演变勘测调查的内容、技术要求; ——给出了河道演变勘测调查报告的编写要求; ——给出了河道演变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 本书适合于相关工程技术人员。
曾越、陆隽、蔡旭东主编的这本《防洪抢险技术》是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项目重点建设专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系列教材之一,主要讲述洪水灾害与防御措施、防汛组织与工程检查、土质堤坝险情抢护、穿堤建筑物险情抢护、河工建筑物险情抢护和防汛抢险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并列入了有关防洪抢险的法律法规。 《防洪抢险技术》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利工程、城市水利等水利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水利系统的工程管理及技术人员、专业抢险队伍以及参加抗洪抢险武警部队指战员学习参考。土木、市政工程类专业,可根据教学需要选用本书。
水能兴利,也能成患,雨洪更具有致灾和兴利的两面性。综观中国两千多年来江河防洪的策略,主流是依靠各种工程措施对洪水进行约束和疏导,其主导思想是与洪水斗争并战而胜之。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人类希冀完全消除洪水灾害的愿望是难以实现的。人类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控制所有量级的洪水,人类必须学会与洪水和谐相处,通过工程建设和主动管理,将洪水灾害风险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 2004年6月,《中国洪水管理战略研究》作为亚洲开发银行的技术援助项目正式立项。针对中国洪水管理现状,在广泛吸收和借鉴国际上洪水管理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近两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中国洪水管理战略的基本框架和行动计划。该项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实现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战略性转变,以适应中国洪水特性的变化以及
1.本公报根据长江流域主要水文控制站流量、泥沙测验及重点河段河道观测资料等编制。 2.公报中的泥沙是指悬移质部分,不包括推移质。 3.公报中描述河流泥沙的主要物理量及其定义如F: 径流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立方米); 输沙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泥沙重量(吨); 年输沙模数——一年内单位流域面积产生的输沙量(吨/平方公里); 含沙量——单位体积水沙混合物中的泥沙重量(千克/立方米); 中数粒径——小于某粒径的沙重百分数为50%的粒径(毫米)。 4.河流泥沙测验按相关技术规范进行。一般采用断面取样法并配合流量测验推求断面输沙量,根据水、沙过程推算日、月、年等的输沙量;悬移质泥沙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法与吸管法(或仪器法)结合分析,求得泥沙粒径特征值;河床与
本书基于作者多年实际工作经验,介绍了海河流域河道整治与防洪险工治理工程的概况,涉及险工成因、类型、危害和发展趋势,护岸及砂埋、砂基防渗工程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河道整治的建设与管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付诸工程实践。本书内容丰富,全面系统,强调“科学性、指导性、实具性”,具有较强的实用和借鉴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水文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根据水利部水规计[2008]445号文和《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共9章27节138条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基本资料; ——安全性评价; ——应急处置方案; ——监测与预测; ——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 ——应急处置后续评估及后续处置。
根据水利部《关于下达2007年第二批中央预算内水利前期工作投资计划的通知》(水规计[20073 411号),在《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暂行规定》(水保(20003 187号)试行的基础上,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共13章23节93条和2个附录,对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深度、章节安排及主要技术内容作了规定,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综合说明、项目建设背景与设计依据、建设任务与规模、总体布局与措施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支持、项目管理、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经济评价及结论和建议等13个部分。
根据水利部水规计E20083 489号文、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通知(水总科E20083 794号)和《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的要求,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共6章6节49条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明确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引用标准; ——列出了风险等级划分所需基本资料; ——规定了堰塞湖风险等级与洪水标准; ——堰塞体安全标准。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工程,涉及水利、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树立新的治河理念,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的目光投向黄河,并且这种关注已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更多的是从生态和伦理的角度切实地为黄河的万古长流而考虑。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大家都来关心黄河,保护黄河,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营造良好条件,若干年后,生条充满生机的大河,一条永远汩汩流淌着健康血液的黄河,会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